当孔子学院遭遇“耻感文化”——试论海外孔子学院对日的文化传播策略

2016-02-28 20:42熊剑书邱新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日本

熊剑书邱新有

(1新余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0;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当孔子学院遭遇“耻感文化”——试论海外孔子学院对日的文化传播策略

熊剑书1邱新有2

(1新余学院,江西 新余 338000;2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本文在论述“耻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基础之上,探究海外孔子学院对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策略。本文结合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针对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提出了以“我们不是陌生人”为基础,分析以互相学习和沟通为原则的海外孔子学院对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五大传播策略。

孔子学院;“耻感文化”;文化传播策略

目前,日本已有13所孔子学院和7个孔子课堂,中日文化的同源性和差异性使孔子学院对日传播在全球来说呈现其特有的意义。这些意义又促使中日双方不断探索异于他国的传播策略,进而缩小两个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隔阂,从而提升亲近感和信任度。

一、文化传播与孔子学院

关于文化传播的理解众说纷纭,我国学者吴瑛指出:文化传播是指发生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人们的精神追求、行为模式的交流、互动的过程,既包括特定族群、社会内部,也包括不同族群、社会之间发生的文化互动现象。[1]

对于海外孔子学院来说,其设置宗旨为:“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是文化传播中不同族群和社会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地域文化了解、提升文化族群和社会亲和力等目标的重要体现。

二、“耻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源性和差异性

考古发现文物说明,中日两国在2000多年前就相互来往,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在经历了崇尚亚洲文化、脱亚入欧、东西文化徘徊和交融、军国主义文化[2]后,时至今日,即使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逐渐植入日本社会,成为影响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依旧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抹开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发展观念不谈,现代日本众多的文化就如其语言和汉字一样,继承了与中国文化的同源性,在其多次改造和创新之后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同时表现在面对不平等待遇的容忍程度上、个人与集体“羞耻心”的约束上、男性气度的表现上,以及最重要的“岛国”意识的显露上。

面对这样一个与中国文化同源又存在差异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双重性决定了民族的矛盾性格,继而决定了传播者对其进行文化传播的态度、方式和对策等。那么孔子学院在日本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传播?

三、孔子学院对日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孔子学院应在保证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中国人的民族成就和人文关怀,前文所提及的海外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模式恰恰体现了文化与人文并重的思想。

古迪昆斯特的“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认为,处于一种文化中的人与“陌生人”交往时,会出现因为接触成本的增加而不希望与陌生人接近、不了解对方而较少给与尊重、文化背景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导致的误会、对于误会的错误解读而产生的不友善情感四个主要障碍。[3]与此同时,日本的“耻感文化”和其独特的“岛国意识”,使其保护自己的心理超越了其他任何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孔子学院在对日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应以“我们不是陌生人”为基础,对于形成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即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中的各传播要素进行剖析,并探索能将信息传递效果最大化的传播策略。

(一)传者:我们不是“陌生人”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信息接收者不能容忍的一点莫过于传播者以“高姿态”,或者“俯视”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民族或者文化。“耻感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民族对于集团、国家“秘密”予以坚决的维护,他们会担忧小小的岛国所不能承受的“入侵”和“毁灭”。因此,对于一个逐渐强大的邻国,且是文化的来源地,心理防备的意识会凸显出来。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日本孔子学院的传播人应充分承认和肯定日本文化,了解并接受日本文化,对“异文化”[4]给予认同,对日本民族予以肯定,把握“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一切以“我们不是陌生人”为基础,本着互帮互助、互相沟通和学习的原则,取长补短,以平等的姿态和亲和的态度与日本民族进行交流,力求获得相互认同。只有在树立平等意识之后,双方的沟通才会更加和谐,剔除日本人与中国人交流时可能出现的“羞耻感”与“排斥心理”,减少文化传播过程中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规避情绪,以此赢得日本民族对于中国文化的再度认可,为培养中日两国更为深厚的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渠道:我们共住“地球村”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兴媒介和媒体层出不穷,孔子学院对日的文化传播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更需要依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覆盖面。目前,孔子学院设有名为“网络孔子学院”的网站,从文字到视频,从动态课堂到静态图片展示,从古代国学和文化到现当代的中国介绍等应有尽有,但是该网站只有中英两国的语言文字,这对于如日本非英语的国家带来了一定的语言困难。与此同时,除了几家较成熟的孔子学院设有官网并时常更新外,其他的孔子学院和课堂要么没有建立官网,要么长久未更新,这对于日本国内12家孔子学院和课堂来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可能性存在着质疑,“闭门造车”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过程中是一大忌。

打破地域的限制,打破单一的传播渠道,对于网络教学进行普及和完善,以弥补传统授课教学方式的不足,同时丰富的网站资源和网络频道,设立学员网络学习的激励措施,并完善互动、反馈,以及网上专家授课和学业考评的环节,对日本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共住“地球村”这一预期也不再遥远。

此外,海外孔子学院的内容载体,即孔子学院本身兼具塑造自身形象和选择媒介载体的双重任务,他们在实现“地球村”的设想过程中,不仅是在传播中国的文化,更是现代中国人形象的重新塑造和完善,融入“地球村”,推动“地球村”的进步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内容:你的“需求”我来满足

如前文所述,日本文化继承了古代中国文化的衣钵,与中国的文化一脉相传,日本虽然是个矛盾的民族,但对于中国的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崇拜。2010年,日本文化厅对4108个16岁以上日本国民有关对于汉字兴趣的一项调查显示,近5年来,日本人学习汉字的兴趣有所提高,对自己在汉字读写方面能力的自信也显著增强;由于汉字能力考试的普及和使用汉字的游戏软件及智力竞赛节目大受欢迎,日本人对汉字的兴趣正在提高,下功夫学习汉字的人也有所增加。[5]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用适当的方式将汉语及国学文化进行“包装”,将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及现状进行“装饰打包”,使其趣味化、竞技化、故事化,使可创新性、可实践性和可参与性程度得到增强,经过包装的中国文化不仅能够激发日本人的渴求欲和兴趣点,满足日本民族创新性和追求自我满足的需求,这种互惠互利的交流方式更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带来新的探索路径。

(四)受者:我们都来学“汉语”

汉语仅仅是博大的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一叶扁舟,对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办学,正如其宗旨所述,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国民的友谊奠定坚实的基础。海外孔子学院要对外传播的远不止中国的“方块字”,更多的在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典型文化表现形式,如太极文化、京剧文化、书画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等,以及现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所折射出的一切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然而,文化传播的受众是多层面的,不同层面的受众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不同。日本的孔子学院面对的不仅是学院的学员,还应包括日本的社会精英、日本政府和媒体,以及更多的普通日本人。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可能使得其个体将自身处于某个“集团”中,有意或者无意地选择或过滤某些传播内容。从受众层面的划分,恰恰可以避免“集团”内部成员因为接受文化的不平等机会而产生的规避、不确定或逆反的情绪。因此,不同的文化活动形式对于文化传播受众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孔子学院办学活动多种多样,但受惠者仍大部分集中在学院的学生上,对于普通日本受众来说,接触中华文化及语言汉字的机会少之又少,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和成见仍然没有消退。在此情境下,孔子学院应打开“校门”,设置可供普通民众参与的公开讲座和文化活动,如京剧汇演、武术和太极的表演、书画展,设置兴趣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于日本的社会精英来说,他们是受人尊敬和敬仰的,在人群中可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此时,中日文化交流会、联谊会、演出活动、讲座课程的邀请等,可为中日的交流增加更多的机会,也随之“抓住”了精英们的兴趣和“心”。对于政府和媒体来说,他们是支持孔子学院在日办学的重要保障,时常性的交流活动、盛大活动的举办、文化信息的互通有无,对于和政府、媒体关系维持、两国文化的认同,互相亲信和信赖感培育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者,培养兴趣须从娃娃抓起,孔子学院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受众针对性地设立不同层次的兴趣班,以满足更多日本民众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需求。

(五)效果:你们,接受了吗

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孔子学院在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要注重检验传播效果,及时了解受众的情绪、态度、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等,验收传播效果,以便于对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的选择等进行调整和完善,对传播者个人素养的培养,使得传播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关于反馈机制的建立,绩效的判断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定期调研数据的反馈。组织学校的老师或请专业调研机构,结合普通问卷、网络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在校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态度和感知、课程设置、活动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对普通民众,以及日本的官员和媒体工作人员的情绪、文化认同和接受的程度以及态度的变化等进行调研,了解各方面信息,以促进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更快更好地深入日本民众的心里,使双方的文化传播渠道成为两国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

其次,举办文化公益活动的参与率和影响范围。该类型的活动可包括国学类,现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类,两国友谊互助类等活动,从民众的参与率和活动的影响范围便可轻松获得民众对于传播效果的直接反馈。

第三,政府与民间机构的支持率。孔子学院的创办经费来源通常是中外双方共同承担,屡次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到场人员影响力都可评定孔子学院在日的认同和接受的程度。

第四,反思媒体的报道倾向。孔子学院的传播者们不仅要在教学和文化活动方面倾注心血,还应时常与当地的媒体进行交流和沟通,定期收集和分析各家媒体的报道以评定社会舆论倾向,从而调整学院的工作方向。

综上所述,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个民族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来文化传播的策略。毋庸置疑,海外孔子学院在对日进行文化传播时,也必须了解和认同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耻感文化”。传受双方以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对两国文化的了解、认同和肯定是进行有效传播和沟通的基础,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传播活动,才有可能减少相互之间由于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误解,使两国真正进入沟通和交流的状态。可以说,孔子学院的发展预示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明的存在,肯定中国的发展。然而,获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如何将孔子学院深入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里?如何根据不同国家文化和民族性格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于世界民族?这些是值得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不断追寻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1] http://www.hanban.edu.cn[DB/OL].国家汉办官网(孔子学院).

[2] 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4.

[3] 庄晓东.文化传播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3(2):59-63.

[4]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77.

[5] http://my.chinese.cn/space.php?uid=13760&do=blog&id=28310[DB/OL].网络孔子学院.

G206

A

1674-8883(2016)19-0066-02

熊剑书,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

指导老师:邱新有,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社长、总编。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黄金时代》日本版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西行学院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