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莹 黄俊芳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浅谈重庆方言电视剧衰落的原因及发展策略
——以方言剧《街坊邻居》为例
周 莹 黄俊芳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方言剧作为重庆本土电视剧的重要分支,有着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内容上多为幽默喜剧,以反映当地文化特色为主。川渝方言剧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发展高峰: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凌汤圆》为代表,第二次是90年代以《山城棒棒军》为代表。之后重庆方言剧发展缓慢,一直未出现能与《山城棒棒军》比肩的作品。本文以《街坊邻居》为例,浅析重庆方言剧衰落的原因及发展方向。
方言;电视剧;《街坊邻居》;重庆
重庆方言情景喜剧《街坊邻居》第一部于2000年上映,共100集。因篇幅较长,为求“稳”,该剧按季拍摄播出。第一部播出后收视火爆,最高收视率曾达30%,而2004年播出的第二部则收视率下滑。10年过后,《街坊邻居3》重出江湖,在2015年春节播出期间,当重庆电视台其他频道的收视率均有下滑时,《街坊邻居3》在播时段的收视率却是上升的。不过,尽管如此,《街坊邻居3》的收视率和第一部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虽然重庆方言剧每年都有新作品出现,但重庆本土方言剧的发展呈衰落形势也是不争的事实。自2001年起,重庆方言剧开始持续低迷,市场萎缩,收视率欠佳,虽然数量庞大,但精品难寻。
对于方言剧衰落的原因,本文将以《街坊邻居》为例,从4个方面来探讨。
为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早在1986年国家就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年又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在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到电视作品上,就有了“方言剧上星受限”的规定。因此,像《街坊邻居》这样的方言剧难以在上星卫视播出,只能在重庆文体频道等地面频道播出。平台上的限制使重庆方言剧所能辐射到的受众群体基本限于当地和周边少数地区,对其发展相当不利。
由于东西部经济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影视创作环境及资本投入的差距。相比资源集中的北上广来说,重庆无论在财力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上都远远不足。国家一级导演、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鄢光宗曾建议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扶持青年影视人才的政策,以解决重庆本土电视剧发展中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
然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限制不仅体现在演员阵容上,还体现在人才流失的问题上。北上广地区有更好的创作环境和更优渥的待遇,导致一些优秀的重庆本土编剧、编导、演员等选择外出发展。
除了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重庆本土方言剧受限外,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背景、不同阶层的人群文化品位也有差异。如《街坊邻居》系列情景喜剧讲述的邻里生活,对年龄偏大的群众、居家人群以及追求休闲的人群存在吸引力,但对知识分子、年轻人这些追求刺激、高品质的群体来说,就显得过于琐碎。所以说,观众文化口味的多样化也造成了电视剧受众的分流。
同时,方言剧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带有该地域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相较于都市剧、家庭伦理剧(婆媳剧)而言,方言剧与本土观众更为接近,有其独特性却少了些能让全国观众产生共鸣的共通性。
《街坊邻居》播出时,平均收视率高达25%,而近两年排在收视前列的电视剧《虎妈猫爸》,收视率也仅有2%。这巨大的差异背后隐藏的是市场的变化。
重庆卫视于1999年上星,当时全国上星的卫视并不多,《街坊邻居》能够一炮而红,除了内容上的优势外,还因当时的市场并没有如今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很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资拍摄并具有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业剧”和政治宣传剧,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因素才得到重视,并开始蓬勃发展,表现为电视剧年产量逐年增长,并出现不同种类。另外,韩剧、泰剧、美剧的引进在使中国电视剧市场更加丰富的同时,也让竞争也更加激烈。
那么,如何让重庆方言剧走出困境,再创辉煌,本文认为:第一,打造品牌方言剧的首要前提是组建好的团队,从编剧到拍摄制作都坚定地走精良路线,求质不求量;第二,要有时代感。《山城棒棒军》的成功,更深层的原因是它对当时重庆直辖后重庆人对巨大变化的适应进行了最真实的写照,所传达出来的人情冷暖、时代特征是跨地域的,因而成为经典。
如前所说,虽然重庆方言剧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但基于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受众基础,只要找准了方向,一定可以再创辉煌。
本文系2014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重庆本土电视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PY82成果之一。
周莹(1978-),女,汉族,重庆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黄俊芳(1994-),女,汉族,浙江丽水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