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伟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李安电影中女性主义分析
姚大伟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女权主义电影理论”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媒体、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至20世纪90年代时其讨论愈加多样化,讨论形式已从原本的对父权主义下两性不平等的政治运动,演变出批判电影、女性电影等多样形式。导演李安作为有着丰富创作经历和广阔的阅历,作为一名成熟的导演,其在银屏上塑造了各种各样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同时,其灵活的创作手法和阔达的性别视角都是值得人们去关注和思考的。本文就李安电影中女性主义及李安电影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试着找寻李安电影中别样的性别刻画。
李安;电影;女性主义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理解的女性电影是指女性导演所拍摄的反映女性生活状态的电影。但实际生活中,许多男性导演所拍摄的电影题材也很好的反映出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如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的《末路狂花》,莱纳·沃纳·法斯宾德拍摄的《女性三部曲》等。所以对女性电影的准确定义应为反映女性生活状态、生动刻画女性人物形象的电影。导演李安的电影便可以很好地刻画出女性的人物形象,得到很多女性的认可,被众多观众所喜爱。李安之所以可以这么好地刻画出女性形象与其生活经历和电影风格密不可分。
1954年,李安出生于中国台湾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美国读完大学后定居纽约。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东西方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李安独特的文化风格和电影特征。早期,受资金和制片形式的影响,使李安在电影中更注重讨论家庭、伦理等问题,电影较为平实,制片效率高。自电影《理性与感性》起,李安电影投资力度加大,开始与一线电影人合作,此时李安电影中西方文化风格的交汇开始更多地展现出来。总之,李安电影中的情绪锋芒总在温和的电影叙事中不经意地体现,很容易引动观众情绪共鸣,这种风格也尤为受情感细腻的女性观众所喜爱。李安喜爱独立、坚强的,但并非特别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因此在面对女性时,往往会产生想要亲近又不知如何面对的交错情感,这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反映在他的电影里便形成了其独特的电影文化。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是为男性形象服务的,他们要么被定义为男性的观赏对象而存在,要么根据男性的审美观点来进行刻画,要么就是男性所认为的女性该具有的形象的银屏呈现。正如劳拉·尔维所指出:“女性是父系文化中的一种意义承载者,男性和女性是两性秩序的组成,但在这个秩序中两性力量并不平等,男性通常作为主体来向女性强加自己的观点和命令,女性只是被束缚的承载者。”这种现象在好莱坞电影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好莱坞银屏上,女性通常作为被观赏和辅助电影发展的对象,男性才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但是在李安的电影中,我们却看到了完全相反的女性形象。在李安的电影中,女性可以主动表达情感甚至是表现自己的情欲。在李安导演的电影《喜宴》中,女主角威威的银屏形象就是独自闯荡美国的艺术家。因为缺钱,她与男主人公高伟同协议假扮新娘。但生性善良、面容美丽的威威深受高伟同父母的喜爱,后来,威威对高伟同心生爱慕主动展开猛烈的追求。这部影片中李安颠覆了传统中女性被动接受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让男性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到影片《饮食男女》,李安更加注重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这部家庭戏中,三个女儿成为戏份的重点。在这部戏中,二女儿作为高级白领,聪慧、干练,但又有些叛逆,她是第一个冲破家庭传统观念的人,但也是后来唯一回来支撑家庭生活的人。她面貌与母亲相像同时又继承了父亲会做饭的优良基因。受母亲早逝的单亲家庭的影响,在心理上与父亲保持了一种两性上的依恋。大女儿早期因情感受挫因此迟迟未婚,但同时又对情感持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剧中健壮的男性体育老师持有一种两性上的幻想和暗地里的窥视,展现出大女儿在生活中被压制的情感诉求。在这部戏中,导演李安并没有按照传统思路为大女儿营造一种琼瑶剧的浪漫氛围,反而是充满了对这种不切实际幻想和矫情生活态度的淡淡的善意讽刺。从这两部戏可以明显看出,李安的电影中女性传统形象已被颠覆。
李安对性别的广阔视角不仅体现在他对两性电影中角色状态的认知,还体现在他对同一性别人物的相反性格的刻画。1995年,李安拍摄影片《理性与感性》,这是一部纯英文电影。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样一部纯英文电影让李安这位从未拍过西方电影的中国导演去拍不太合适。但后来拍出的效果证实结果恰恰相反。第一,这和李安之前的作品《饮食男女》相似,也是一部“嫁女儿”的电影,因此对于这部电影的把握李安可以说是经验丰富。第二,这是一部以女作家简·奥
斯汀的小说为蓝本、英国著名演员埃玛·汤普森亲自改编、讲述一家四个女人的故事。从故事情节上看正好是李安所擅长的女性角色电影。影片上映后,受到西方观众的一致好评,许多人认为,他拍出的原作的真谛,生动刻画出人物形象。在这部戏中,李安将中国人的性别观带入其中,生动表达出“感性”与“理性”的真谛。《理性与感性》中的大姐埃莉诺由埃玛·汤普森出演,是一个理性、有主见的女性,她在剧中理性色彩强烈,而且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使剧情得以平缓延伸;二姐玛丽安是个开朗活泼的女性,他对情感充满浪漫主义幻想,是一个极具感性色彩的人,在剧中其激烈的情感表现增加了剧情的起伏性。同一性别的两种女性形象将观众从原本的两性角色对立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而这种导演形式和性别视角也正好与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性别二分的主张相切合。李安自己也曾经点破:“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十分的复杂微妙,这与中国的相同,每样东西都有个双面性,其实许多西方人还不见得容易体会到简·奥斯汀的两面性,反倒是中国人较易一点就通。”
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李安有分别设立了玉娇龙和俞秀莲这一对性格相反的女性形象。玉娇龙外表阴柔实则内心放荡不羁,她随性放纵的行事风格也正是现实中许多人的内心投射。俞秀莲表面上侠义果敢,实则内心过于服从别人。她隐忍、圆滑,是现实中许多人压抑的性格体现。这“一阴一阳”两种人物形象架构起剧情的发展。同一性别的两种性格叙述特点展现了李安独特的性别视角。
李安走高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已经向外界证实了他对人物角色的超强驾驭能力和超强的导演能力。电影中对两性人物超越时空的刻画也值得许多人去学习和体味。但是电影中性别角色的趋同性和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折中态度,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李安电影设计中存在的局限性。李安在电影塑造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怀和对两性人物形象的展现固然具有时空超越性,但是可以看出,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李安也没能逃过传统文化的束缚。期待李安在电影制作中找到新的文化制衡点。
[1]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休·索海姆.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M].艾晓明,宋素凤,冯芃芃,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大卫·波德维尔,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里德.艺术的真谛[M].王柯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迈克尔·拉比格.导演创作完全手册[M].唐培林,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