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博
(铁岭广播电视台,辽宁 铁岭 112000)
基于民生视角下的县市报时政报道改革
肖 博
(铁岭广播电视台,辽宁 铁岭 112000)
时政新闻是党报的“耳目喉舌”,县市报时政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对地市党报的核心新闻资源进行报道的过程,能够展现出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提升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的县市报时政新闻在报道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引发读者的关注和兴趣,党报的形象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需要基于民生视角下对县市报进行改革。
民生视角;县市报;时政报道;改革
县市报时政报道存在新闻报道改革难和创新难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县市报时政报道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县市报时政报道普遍存在官僚化、形式化和写作程序化现象,导致领导的讲话成为个人的“名利场”,党报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受到较大的挑战,整体的新闻版面存在枯燥性,无法引发读者的关注。要想提高民众的关注度,就需要加大对民众的关注度,在民生视角下,对县市报时政报道进行改革,为县市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有助于提高媒体竞争力
要想促进时政报取得良好的发展,增强时政报道的竞争力,就需要基于民生角度,对群众关心的时政新闻进行报道,提高群众的关注度,使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时政报道的话题讨论中来。在民生视角下关注县市报时政新闻,促进了县市报时政新闻的改革,需要重点关注县市报时政新闻的办报理念和办报内容,使报道的内容更具亲民性和贴近性,提高报道的效率,强化时政报道职能,为群众发表舆论提供渠道。[1]
(二)强化了群众的参与、监督意识
民生视角下对县市报时政新闻进行改革,对强化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强化群众的舆论监督意识,县市报开设了微博、QQ等群众参与平台,群众可以针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便吸引更多的读者积极地参与到时政新闻活动中来。通过群众的参与,促进了问题的及时解决,使时政新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提高时政报道传播效果
当前的时政新闻的语言报道形式存在干瘪和缺乏生活气息的情况,无法引发群众的关注,导致时政会议上的内容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为了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效果,需要对县市报时政新闻进行改革,确保报道内容的民生化,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强化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一)为群众参与提供渠道
当前,新闻行业竞争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展,就需要对县市报时政新闻进行改革,各项改革工作需要在民生视角下开展,新闻报道的内容需要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以此来提高群众的关注度。例如,土地拆迁是近年来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百姓对土地拆迁的用途极为关心,百姓的态度直接影响拆迁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为此,县市报时政报道应该加大对土地拆迁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以专栏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跟踪报道,并且开通沟通交流专线,群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为群众参与县市报时政报道提供了渠道。[2]
(二)深入挖掘群众关注的问题
要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需要找准群众关心的时政新闻内容,对群众关心的时政新闻进行跟踪报道,深入挖掘新闻内容。在报道时政会议新闻时,需要加大对群众关心问题的报道力度,合理筛选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时政新闻信息。看病难和看病贵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县市报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应该将这一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内容,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报道。观众对医改怎么改,医改后的实惠,门诊的花费,看病优惠等问题。记者主要针对大众关注的问题,请医疗卫生部门进行一一核对和解答,将群众关注的问题在县市报上进行报道并解答,消除百姓心中的疑惑。深入挖掘群众关注的问题,对记者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促进了时政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
(三)找准群众喜欢的话语方式
县市报时政新闻要想取得良好的报道效果,需要找准群众喜欢的话语方式,从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着手进行报道。报道的话语方式直接影响时政新闻的报道效果,需要运用群众喜欢的语言,以此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感染群众,使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时政话题的讨论中来。改变了传统报道生硬的话语方式,运用群众喜欢的话语方式,使群众感受到县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亲切感,从而给予县市报时政新闻更多的关注,创新时政报发展方式,促进时政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3]例如,加强对水污染的整治是群众高度关心的问题,需要将整治水环境作为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为了促进该项新闻内容报道取得良好的报道效果,在报道话语的选择上不应该运用书面语言进行报道,因为书面语言理论性较强,群众无法对报道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而需要选择群众喜欢的话语方式,用平民化的语言进行报道,使群众能够轻松地了解水污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加强对县市报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将为群众参与提供渠道、深入挖掘群众关注的问题和找准群众喜欢的话语方式作为县市报时政新闻改革的重点内容,确保改革后的新闻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提高群众对县市报时政新闻的关注度,确保其健康持续发展。
[1] 罗金炫.中国内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的现状和改进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 林迅.《华商报》时政报道的话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 欧阳朔.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改革路径初探——以《郴州日报》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2(04):73-75.
G212
A
1674-8883(2016)20-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