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惠君
校园欺凌的防范与心理干预
□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惠君
1.什么是校园欺凌?所谓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校园欺凌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重复攻击行为,欺凌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行为的故意性、重复性和双方力量的悬殊性。
研究者们大体上将校园欺凌行为划分为:直接的欺凌和间接的欺凌。直接的欺凌又分为:直接的身体欺凌,如推搡、脚踢、敲打等;直接的言语欺凌,如辱骂、威胁和嘲笑等。间接的欺凌则包括散布谣言、给他人取侮辱性绰号、排斥和诽谤等。研究资料表明,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屡禁不止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打开媒体页面,各种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充斥其中,且手段之恶劣可谓触目惊心!据新华网徐延吉的统计,仅2016 年1月至5月,被媒体报道的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10件,还有大量的未被关注和统计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
一项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心理、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令人忧虑,36.3%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每月至少被欺负2~3次。
2.校园欺凌的危害。青春期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计后果,只求眼前痛快。又因为青春期与同伴的友情很重视,最难以承受的是来自同伴的排斥和压力。因此,来自同伴的校园欺凌所造成的身心伤害就显得更加严重且影响深远。相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会严重破坏被欺凌者的自我认同感,给被欺凌的学生身心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同时,事实上校园欺凌的所有卷入者都是受害人。
(1)对受欺凌者的危害。相关研究指出,被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失眠、尿床、忧郁、恐惧、无助,并伴有头痛、胃痛等躯体化症状。被欺凌者精神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会导致抑郁、沮丧、惊慌、恐惧甚至绝望等;有人会因为受到残酷的凌辱而心理崩溃或自杀。受欺凌的经历就像一个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给被欺凌者的人生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2)对旁观者的危害。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也会受到心理创伤。他们会感到恐惧,担心类似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旁观者的不作为会让他们产生无力感和无助感,这种感觉最终导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丧失。另一个极端的危害是,旁观者中的一些人会从中模仿,习得欺凌他人的行为。
(3)对欺凌者的危害。欺凌者大多是社会适应不良者。研究认为,欺凌行为为他们的反社会行为埋下隐患。他们大多不能完成学业,容易陷入吸毒、酗酒、犯罪的泥潭。研究显示,少年期有欺凌行为的男孩,今后也有家庭暴力的倾向。他们24岁时至少有过一次犯罪记录的占60%;其中作为欺凌发起人的孩子在其成年后,大多继续其攻击性行为并通常走上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欺凌行为注定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非理性的情绪发泄。当校园变成欺凌的场所时,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都无从谈起。
1.朋友数量与受欺凌频率成反比。人际关系越好、拥有朋友越多的学生,受欺凌的概率越小。所以,校园欺凌的高危对象是形单影只的学生。学校若能特别关注这些人际关系中的弱势人群,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交往辅导课程,增强人际交往的指导,提供丰富的交往平台,促进学生友谊的建立,也是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之一。
2.旁观者会助长校园欺凌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甚至起哄、喝彩、拍照上传等,都会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从这个意义上说,旁观者也是助纣为虐者,甚至会沦为新的欺凌者。因此,要对旁观者进行教育引导,要求学生做到对校园欺凌行为不围观、不起哄、不拍照,坚决不给欺凌者任何舞台。还要给被欺凌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鄙视唾弃,或匿名报告,或联手声讨阻止,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3.错误认知是欺凌行为的主因。欺凌者大多存在错误的认知,他们或许从影视中的黑社会老大身上看到霸气的魅力,认为任意欺凌别人是件很酷的事情。或者缺乏移情能力,以为欺凌只是一种好玩的游戏,没什么大不了。因此,要纠正欺凌者的认知,借助团体辅导或反馈调查结果的方式,让他们看到欺凌带给别人的痛苦,人们对这类行为的痛恨与厌恶,指导他们学会理性处理冲突。
4.无人监管地是欺凌多发地带。各种调查显示,操场、厕所、宿舍、食堂、天台、走廊等缺少成人监管的场所是欺凌行为多发地带。如能在这些地方安装监控摄影头,在特定时间段加强巡查监管,可以对欺凌者造成威慑,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5.教师无作为会加剧校园欺凌。国外一项调查研究显示,40%的小学生和60%的高年级学生说教师只是“偶尔”或者“从来不会”制止欺凌行为。在我国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也可看到教师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低干预和无作为。因此,加强教师反校园欺凌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干预的强度和技术,当是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内容。
6.不良家庭环境使孩子易卷入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调查显示,欺凌者大多出自冲突家庭,孩子从父母处理冲突方式中,习得类似的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被欺凌孩子通常出自缺乏关爱的家庭,他们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和帮助极其有限,因自卑退缩而极易在人群中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据我校学生关于校园欺凌行为调查的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家长100%对校园欺凌持反对态度。但在应对校园欺凌方面却缺乏经验。急需开设家长反校园欺凌专题课堂,对家长开展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宣传教育,讲解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遭遇欺凌后的可能表现,提醒家长做好家庭环境建设,树立理性处理冲突的榜样,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识别、觉察能力和应对能力,确保每位学生在遭遇校园欺凌时都能得到家长及时的关注与帮助。
7.大众传媒对欺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各种校园欺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暴力与血腥画面,在校园欺凌行为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也极尽渲染之能事,无疑给懵懂少年以暗示,让他们有更多模仿暴力的机会。所以,校园欺凌行为的治理,大众传媒须负起责任,媒体人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自觉清净媒体空间,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在宣传反校园欺凌方面大造声势,使反校园欺凌的呼声进入千家万户。
8.法律的不完善姑息了校园欺凌行为。一方面是校园欺凌行为的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是法律的无能为力。现行的《中华人民攻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保护伞,使欺凌行为大肆挑战校园秩序与师生尊严。
欺凌行为的发生是一件校园危机事件,需要启用危机干预程序和策略给予帮助。学校心理老师要就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专业支持,承担起对受欺凌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
心理干预分事前和事后两部分,事前的干预主要是课程教育和技能培训。事后的干预主要是对被欺凌者的心理辅导和事件处置课程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生命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和冲突化解等内容。
2.开展相关技能培训。首先是欺凌行为识别技能培训。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通常会出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异常,表现为上课迟到和旷课,学习成绩会下滑,注意力涣散、思维阻滞、行为退缩、抑郁寡欢、焦虑不安等症状。长时间受到欺凌的孩子,其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是好交往的孩子会变得孤僻内向;安静的孩子变得歇斯底里地吵闹,刻意损坏周围的一切。了解到这些行为表征后,当发现身边的学生有类似情况时,要有所警觉并及时干预。
其次是普及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技巧。教给学生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建立互动网站向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对付欺辱、骚扰和暴力可采取的办法。”我们还可以将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方法编成漫画读本,发放到师生手中。开设系列相应课程,在入学教育中增加反校园欺凌宣传教育,传授应对校园欺凌的安全自护方法。针对目标人群和校园欺凌高发期开设系列反校园欺凌课程。分享识别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策略。
3.给受欺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给受欺凌学生的心理辅导有个体辅导、家庭辅导和团体辅导三种形式。
案例:某校高一女生A,在原来的学校遭遇校园欺凌,从此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转学到新学校仍无法释怀。一到学校就焦虑不安,不敢靠近和相信别人,无心向学,只想待在家里。班主任和家长一起来求助。对A的心理辅导分别从家庭和班级两个系统进行。
第一步,我与A及其家长面谈一次。了解A所受欺凌的伤害程度、家庭亲子互动情况、评估女生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家庭的支持功能。唤起A自身的力量,激活家庭互助系统。感觉A虽然内心能量不足,但家庭的支持还是有力的。于是让A在家长的帮助下,确定近期行为改进的目标:逐渐减少回家次数,增加在校时间。列出自己目前能为适应新学校新班级所做的努力,参照系统脱敏法按事情的难度排出次序,写下完成的时间期限。提醒家长要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主动询问孩子适应存在的困难,多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第二步,给班主任反馈了上述面谈达成的共识,并给出以下建议:
(1)营造温暖安全的班级氛围。着力打造温暖安全的班级环境,创建同伴相互包容和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围绕共建温暖和谐班级的主题,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观看相关主题电影,如《叫我第一名》等。提醒学生关照和包容弱势同学和有特殊经历的同伴。
(2)提供安全支持和帮助。有意选择一些性情温和,热心助人的同伴当A的同桌和舍友。并教给她与同伴与她相处的一些原则与技巧。与科任老师沟通,主动适应A的心理需求,一起帮助A恢复课堂上的安全感。班主任密切关注A的情绪变化,定期主动询问A的近况,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家校合力帮助A悦纳自己。家长和老师努力发现A的优势与长处,鼓励她做能做和擅长的事;及时发现点滴进步给予肯定;结合A遇见的各种适应困难,提供学习方法、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指导;允许她放慢适应的脚步,鼓励她找到自己的力量。
以上过程融入了个体辅导、家庭辅导和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使A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一年之后,A终于摆脱了受欺凌的阴影,顺利融入新环境。
4.将事件的处置做成应对校园欺凌教育课程。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至少可以做成两个教育课程:一是针对当事人的团体心理辅导。将校园欺凌的各方当事人邀请到一个团体中,聆听彼此感受,提升移情和应对欺凌的能力,促使当事人结成反欺凌同盟。二是面向全校师生的反欺凌宣传教育。结合事件处理,分享防欺凌知识。使每一次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都发挥教育功能。
李慧君,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