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淑珍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00)
新媒体时代的涉警舆情引导研究
冯淑珍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 741000)
如今,互联网技术日趋进步,新媒体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无时无刻都会受到媒体的辐射。而警察的执法行为也通过这些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由此形成的网络涉警舆情出现了负面和极化的趋势,舆情的情感非理性、内容敏感性、影响蔓延性等特点给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媒介形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舆情的负面影响,就要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重塑政府公信力。笔者在本文中查摆问题,提出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互联网;新媒体;涉警舆情;引导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近十年的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由此产生的新媒体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媒体越来越隐蔽且密集地嵌入我们的生活,公安工作更是面临着许多困难的挑战。因此,如何正面引导涉警舆情是笔者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新媒体上负面情绪表达泛滥
近几年,中国上网人数急剧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位居世界第一。在新媒体诞生之前,普通民众是没有发言权的,网络的出现给广大民众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成为当前信息发布和传输的主要平台,更成为当今重要的舆论集散地。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进一步加剧、社会阶层重新分化,社会矛盾凸显,各种非理性情绪滋生。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低成本成为各种情绪发泄和言论表达最自然的选择,故而,网络暴力和负面表达成为当今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为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对涉警舆情进行正确地引导,是当前公安机关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重视的课题。
(二)网民依托新媒体对公权力的天然反抗,使得警察首当其冲成为舆论矛头的众矢之的
由于新媒体信息具有信息含量大、传播范围广以及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各种声音极容易被扩散和传播。从以前的有图有真相,到今天微视频的流行,人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质疑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和公安部门的执法行为。[1]2013年,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的案件,一开始就受到了各方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警察的误解和互联网上负面信息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判断,一场关于打击网络谣言和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博弈由此展开,张家川县公安局也因此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
(三)网络舆论监督在实现媒体监督公权力的同时,也给公安工作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条件
新媒体在给广大网民提供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同时,也给政府权力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长期以来,公安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政府公权力的代表,公安机关的工作就越会受到广大网民和新媒体的关注,网络舆论监督在对公安工作形成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公安机关也会在媒体的监督下不断规范自身的执法,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2]
(一)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对涉警舆情引导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关注网络舆情应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的一个工作常态,必须时刻关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知道民众关心些什么事件和话题,哪些话题对民众有较好的承受能力,哪些话题又容易炒成网络上的热点舆论事件,对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清楚,势必会在对外发声的时候触碰到舆论敏感的神经。另外,当一个涉警舆情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因为缺乏对这类舆情问题的研究分析而应对失当,手忙脚乱。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使得源头信息监管遭遇困境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再加上话语主体可以匿名的特点,使得一些持有不良诉求的人在网上恶意炒作。新媒体信息发布还有随机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这些都给公安机关的信息监管造成了一定困难。而在公安机关内部,由于民警信息意识和保密意识不强,也出现过有意或无意泄露工作秘密的问题。[3]诸如此类,复杂的信息来源带来了信息监管的难题,这使涉警舆情的预防和引导工作举步维艰。
(三)对涉警舆情的回应时效性差,错过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从近两年的涉警舆情来看,负面涉警信息往往在互联网炒热并急剧发酵后,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才出面澄清,这时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已遭重创,负面舆情只会进一步恶化。究其原因,是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基层接到的信息基本由上级公安机关或政府部门领导层层审批,工作环节多,又没有建立好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致使应对迟缓,进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显得极其被动。[4]
(四)正面宣传能力欠缺,舆论引导水平有限致使涉警负面舆情泛滥
一直以来,公安机关都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办案上,而在自我宣传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一些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来完成。新媒体使用能力的欠缺,使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局限在狭窄的传统媒体之内,缺少与新媒体和网民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公安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多以兼职人员为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而如今的公安工作已经处在高度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深度有限的宣传工作,显然不能引导今天的舆论方向,尤其在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我们的舆论引导水平就表现得非常有限。
(一)高度重视网上的涉警舆情,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主动了解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走势和动向,把涉警舆论的引导工作当成新形势下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首先,各级公安部门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将舆论监督的一些主要方面和问题认真研究对照自身的工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保公安队伍建设良性发展。其次,对于个别案例和个别媒体失实甚至歪曲的报道,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回应,最大限度地挤压造谣惑众、恶意炒作的空间。[5]最后,将来的公安工作还应制定互联网涉警信息监管工作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对各类负面信息进行相应处置的工作预案,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出现消极被动的局面。[6]
(二)加强网络信息的控制和筛选,争取在源头上减少负面涉警舆情的产生
对互联网上流传的涉警信息,应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首先,要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杜绝恶意的负面涉警信息的传播。其次,加强对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和社交网站的管理、协调工作,提升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再次,加强公安机关的网上监管工作,对泄露公安工作机密,宣传暴力、凶杀等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信息予以及时删除。[7]最后,重视公安机关自身的队伍培训,增强民警的保密观念和新闻意识,杜绝一些敏感消息从内部传播出去。
(三)快速及时地回应涉警舆情中的问题诉求,积极有效地引导后续舆论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用任何形式对消息进行封锁或封闭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公开透明地将民众需要的信息传递出去。孟建柱也曾经强调,“要积极应用网络平台,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8]在确保不涉密的前提下,尽量介绍公安工作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有效引导舆情走向。
(四)加强正面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树立公安队伍良好的形象
在网络舆情高度膨胀的新媒体时代,要善于把握受众心理,善于从公安工作和民警队伍中发掘、提炼出“新闻点”和“闪光点”,用更加巧妙的方式来弘扬公安机关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等方面的成绩,在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媒介形象的同时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执法的公信力。
[1] 郭文丽.公安文化建设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99-101.
[2]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84-86.
[3] 马为公.互联网的新时代[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139-140.
[4] 黎泽潮,郭丽,等.网络公共关系[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66-67.
[5] 周依苒.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文学教育,2011(2):63.
[6] 崔雪娇.互联网涉警舆情长效引导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12(4):34-37.
[7] 陈美蓉.涉警危机舆情应对研究[J].杭州研究,2010(3):30-36.
[8] 孟建柱.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J] .求是,2009(23):3-6.
G206.3
A
1674-8883(2016)20-0189-02
冯淑珍(1979—),女,甘肃天水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