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野与甘惜分新闻教育思想比较

2016-02-28 14:14:07张宏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自由新闻学

张宏怡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马星野与甘惜分新闻教育思想比较

张宏怡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马星野与甘惜分在不同的时期就新闻教育思想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有许多共同点:坚信“新闻有学”,重视新闻理论教育,注重新闻教育实践。但因为政治倾向与个人经历的不同,二人关于新闻教育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马星野根据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基本纲领创建了“三民主义”新闻理论,又因其早年的海外留学经历,接受并引入了美式新闻教育,注重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对新闻自由有一定的见解。甘惜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泰斗,最早建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体系,对我国党报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深入作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和教学开拓了道路。

新闻教育;新闻专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一、引言

马星野和甘惜分均为近代优秀的新闻学者,他们的许多新闻理念在国际新闻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就新闻教育思想而言,除提出了众多具有创新性的新闻教育理论外,因不同的政治信仰,分别提出了“三民主义”新闻理论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二者分别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及党报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马星野与甘惜分新闻教育思想的统一性

(一)坚信“新闻有学”,重视新闻理论教育

19世纪50年代,在全国新闻界掀起了“新闻无学”的大讨论,一时“新闻无学”之论盛行,加之我国新闻学自起步阶段就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新闻学的实践操作层面,因而探讨有关新闻理论的书籍较少。

但就“新闻无学”论,马星野和甘惜分均持反对态度,他们坚信“新闻有学”,并且给“新闻无学”以痛击。马星野曾说:“如果新闻人才是天生的,则报馆亦无从训练他们,因为在报馆中,老编辑老访员,都是十分忙碌的。而且他们工作弄熟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报馆的内部,绝不是实施教育的适应地方。”[1]这是马星野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更是站在理论的高度为新闻学正身。马星野认为,新闻理论教育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新闻人才并非天生,更非通过报馆实践所得,若想真正培养出具有新闻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还得通过新闻理论的教育。同样,就“新闻无学”论,甘惜分曾作过精辟的反击:“我认为任何科学都是从无学到有学,从浅学到厚学。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有规律就必须加以研究……相信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和努力,未必不能出现中国独具特色的新闻学,到那时,就彻底摧毁了‘新闻无学’论。”[2]甘惜分认为,关于新闻“有学”“无学”的讨论,其症结在于是否探索出了学科发展的规律并建立了相应的系统体系和理论体系,因为中国早期新闻学的业界和学界,都较重视新闻实践研究,相比之下,有关新闻基础理论知识的专著寥寥无几,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但不可否认,新闻理论在新闻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真正树立新闻理论,才能向科学真理奋进。

(二)注重新闻教育实践

新闻理论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脱离新闻实践,只有使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辅相成,相互协作,新闻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新闻教育过程中,马星野和甘惜分都十分重视新闻教育实践。由于政治环境与所处年代的不同,对于新闻实践,二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马星野的新闻实践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地安排新闻系课程。马星野说:“我认为,新闻学需要许多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语文学科来陪衬。”[3]第二,创办期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马星野与学生一起创办了《中外月刊》,这份刊物分为国内时事研究和国外新闻报道等多个版块,每个学生负责一个版块,包括编辑、印刷等工作,既让学生掌握了报社编辑流程,又从实践中学得理论知识。[4]

甘惜分在新闻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甘惜分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从事舆情民意调查与研究的学术机构。他创建和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奉行这样的宗旨:第一,及时准确地进行民意测验,沟通与传导社会舆情,分析社会舆论的现状与变化趋势,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民意、施政决策提供参考,为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类型的调查服务;第二,调查新闻传播效果,为新闻舆论机构提供实证研究和数据资料;第三,在舆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学。[5]甘惜分认为,新闻和舆论是新闻事业的两大支柱,或者说两个细胞。[2]研究新闻学就必须搞清楚舆论,而表达舆论的一种形式就是舆论调查,想要深入地进行舆论调查就不能只凭书本知识,还得通过实践,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创立正好填补了新闻舆论方面实践的空白。

三、马星野与甘惜分新闻教育思想的差异性

(一)三民主义新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马星野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运用到新闻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当中,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救国方式有很强的认同感。

在马星野构建的三民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中,着重解决了新闻事业的理想、新闻事业如何服务国家政治与民众、报纸如何经营管理等问题,其中最重要、区别于其他国家新闻事业最显著的是民族主义的新闻理想。因为所处时代和历史环境的制约,马星野将民族主义的新闻理想建立在“抗战救国”的框架之下,其在《三民主义的新闻事业》一文中指出:“本三民主义的原则,以文化力量,建立全国民众精神之上国防,策动一切救亡图存之工作,尤以促进生产建设,充实国家力量,以及发扬民族精神,恢复民族自信为共同努力之目标。”[4]可见,马星野将新闻事业作为国家政治建设的系统之一,放在国家战略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以新闻这种文化软实力抵御外来文化入侵,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自信心。

与马星野三民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不同的是,甘惜分几十年来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国外的一些新闻教育与办报经验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为此他说,“立足中国本土,回到马克思”。只有从前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里寻找理论光芒,再结合中国实际经验,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才能适应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需要。

就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甘惜分从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的观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观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人民负责的观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事实负责的观点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可以说,这几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关于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的观点,甘惜分曾说:“新闻事业是社会舆论工具,这个社会舆论工具带有强烈阶级倾向,因此可以简单地把新闻事业称之为阶级舆论工具,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以新闻为手段的阶级舆论工具。”[2]他认为,报纸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奋斗,要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但这里的专政并不是暴力手段,因为报纸没有国家机器的镇压职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应以付诸思想影响来巩固政权。就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观点,甘惜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党性不仅是对党委机关报的要求,而且是对一切社会主义的人民的新闻事业的要求。无论什么新闻机构,都应该具有无产阶级党性。”[2]这就使报纸从只是服从党委领导的狭隘思想中脱离出来,更好地指引新闻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甘惜分说,我们的新闻事业既对党负责,又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应该注意反映人民的呼声,尊重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权利,接受人民的监督。对事实负责,也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要求之一,媒体从业者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尊重客观事实,要反映时代的真相。

这几个基本观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错,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整体框架。在学习实践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

(二)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党报思想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媒体的商业化体系逐渐形成,西方新闻学院多以追求新闻自由为主要目标,要求媒体从业者从专业角度出发,追求事实真相,而不是从商业利益或政治立场采写新闻。马星野留学期间正是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就新闻自由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马星野认为,新闻媒体不应该成为某一个阶级利益集团的鼓动者和宣传者,而应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应在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基础上,追求“新闻自由”,服从于事实,不向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低头应是每一个新闻人最高与最终追求的目标与理想。此后,他积极推动了党报的改革,主动提出停止接受政府对党报的津贴,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使党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还认为,束缚中国新闻自由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制度层面。战后,马星野呼吁政府废除新闻检查制度,提高报纸的质量,训练有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新闻人才,要求媒体从业者对社会负责,这大大提高了报纸的销量。

与马星野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不同的是,甘惜分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构了党报思想理论体系,奠定了我国党报新闻学的论证模式。

甘惜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确存在新闻自由,但不存在绝对的、普遍的新闻自由。它们的自由是有阶级性的,只容许资产阶级利益范围内的自由。一般来说,资产阶级的自由观是要求个人和个性的自由,而无产阶级自由观要求阶级的自由,民族的自由,国家和集体的自由,所以中国的自由是有限的,[2]但这并不是说人民群众就没有了发声的机会。我们有为人民服务的自由,有为人民利益大声呼吁的自由,有宣传共产主义的自由。谈新闻自由,不是空谈,而是决定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因此,如何处理新闻事业和人民的关系、新闻事业和现实的关系、新闻事业和党的关系、新闻事业和事实的关系是我们处理这些矛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党报理论思想体系建构过程中所需的理论框架要素。甘惜分把经过实践检验的党报思想纳入理论范畴,通过严密的论证阐释了党报的重要原则。[6]在他所倡导的党报思想理论体系中,不仅对新闻自由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严谨论证,还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对党报理论进行了宏观的构建,对我国党报新闻学发展指引了方向。

总之,马星野与甘惜分就新闻教育思想既具有相同方面,又因不同的个人倾向及政治信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不论是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三民主义新闻理论的提出,还是立足我国国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提出,都从不同程度及角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及我国党报理论建设作了突出贡献。

[1] 马星野.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J] .晨报纪念刊,1936(01):58-60.

[2] 甘惜分.甘惜分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56-57,188-189,197.

[3] 马星野.我从事新闻教育的经过[M].台湾:台湾政治大学出版社,1959:267-268.

[4] 金寅.马星野大陆时期新闻思想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2.

[5]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泰斗:甘惜分[J].新闻记者,2014(28):26-29.

[6] 刘建明.甘惜分:我国党报新闻学的奠基者[J].新闻爱好者,2006(11):8-12.

G210

A

1674-8883(2016)20-0074-02

张宏怡(1992—),女,甘肃庆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自由新闻学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52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商务周刊(2018年4期)2018-12-08 17:52:21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04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声屏世界(2015年1期)2015-03-11 18:31:23
新闻自由与侵权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