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耀瑞
(湛江日报,广东 湛江 524000)
扶贫报道的现状与反思
邓耀瑞
(湛江日报,广东湛江524000)
摘 要: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将“电商扶贫”纳入了精准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引发各方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扶贫报道如何写出“市场化气息”,使扶贫报道更具可读性和借鉴意义,凸显其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电商扶贫;精准扶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扶贫工作意义重大,扶贫领域的新闻题材值得媒体关注。但新闻传播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新闻本身的价值,如新闻报道的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
受多方因素制约,多年来,扶贫报道更多处于一种“沉默”状态,不容易引发社会关注。一方面,对大部分读者而言,扶贫工作离他们太“遥远”;另一方面,帮扶项目缺乏新闻亮点,更多是建桥铺路、打井解旱等。更为关键的一点,难以在新闻写作内容上进行创新,更多时候是迎合政治需要的被动宣传。就新闻五要素而言,均难以与读者发生“交集”,更不能向读者提供真正具阅读价值的新闻资讯。
从2014年初至今,本人共采写了8篇关于广东省湛江雷州扶贫题材的新闻,集中报道了雷州市企水镇塘头村“电商扶贫”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且有多篇报道刊登在《湛江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其中,《够潮!塘头村网售圣女果》是我采写的第一篇“电商扶贫”题材稿件,报道了帮扶单位广州交投集团驻村干部岑宇铿利用网络思维运作扶贫开发,成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通淘宝网店,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贫困户增收,开启了湛江乃至广东帮扶新模式——电商扶贫。
随后,又有多篇新闻报道陆续推出,凸显其“市场化气息”,将报道的焦点聚集在扶贫的产业化运作、行业市场信息挖掘,以及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上。该系列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国家、省、市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在2015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仪式上,广州交投集团“电商扶贫”项目被授予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
“电商扶贫”的新闻线索源于2014年一次走基层采访。在当时,“电商扶贫”提法在媒体报道中几乎一片空白。
起初觉得这并不是一条可以“挖深做大”的新闻,因为圣女果在当地素有种植传统,无论从种植品种、生产规模和管理技术都乏善可陈,只有产品价格逆市上扬这一点,稍微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惊喜总是出现在意料之外。在随后走访过程中,帮扶单位的一个做法令我怦然心动,它解开了我对当地圣女果价格“逆市上扬”的疑惑。在追问圣女果销售渠道时,驻村干部岑宇铿点击一个叫“开塘头村农产品专营店”的网页,对我说他们的圣女果除卖给当地收购商外,其余的都放到网店销售,且效果不错。
当互联网、电商与偏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发生联系时,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新闻。我随后在百度等多家搜索引擎输入“电商扶贫”等关键字眼,但当时相关网络资料几乎一片空白。多年的基层采访经验告诉,扶贫报道需注入“互联网”新元素,扶贫干部电脑展示网络销售的做法,是一条“活鱼”——新鲜、有看头,值得深挖做透,其背后暗藏着很多信息点,与普通读者有很大的关联性,如农村青年借力互联网创业、圣女果种植的产业化运作、电商扶贫的操作模式等。
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能闭门造车。在扶贫开发领域同样如此,需要利用互联网思维预测风险,生产“顾客订制”的农产品,并根据商客和市场反馈的信息,指导下一步农村扶贫工作。
清明前后,是北方蔬果市场空档期,但雷州产出的千禧品种圣女果却火热上市,高价“远嫁”京津冀等地,每斤卖到5元,而老品种万福圣女果收购价每斤不足1元……当时,湛江驻村人扶贫专营店线下基地的千禧圣女果销售额突破100万元,为塘头村当地贫困户带来60多万元的收入。在运营网店的过程中,驻村干部发现千禧圣女果,比原先种植的万福品种关注度更高。
通过走访市场和收集网店客商反馈信息,帮扶单位还发现,每年在北方市场,海南水果踏准了春节后北方水果空缺档期,价格卖得相当好,于是在追肥、剪枝等环节进行改进,将圣女果上市时节延迟到春节以后。该篇新闻报道中,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追根溯源,寻找新闻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试图向读者提供更为前沿的市场行业信息,凸显扶贫报道的“经济价值”。
在扶贫新闻采写中,除了呈现“电商扶贫”对农村带来新变化外,本人还将焦点对准它的运作模式和可持续性探索上。在管理人才、市场信息、网络知识匮乏的千千万万个塘头村,帮扶单位的“电商扶贫”落地后,如何发展壮大,完成从被动接受“输血”到主动“造血”的转变,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对此一直在思索、在探寻。
当前,农村电商已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2015年底,我国实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其中电商扶贫等内容备受关注,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个个淘宝村成为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新引擎。
在此背景下,扶贫报道应立足农村,紧扣“互联网”时代脉搏,将笔触对准农民,少鼓吹帮扶单位成绩,多挖掘帮扶新做法,应直面扶贫工作存在短板。本人与帮扶干部交谈后发现,他们深有电商扶贫“势单力薄”之感。如农产品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终端是一个系统过程,但目前涵盖这个过程的网络及监督生产、控制质量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而电商扶贫的持续性问题,同样值得媒体关注。以广东为例,一个帮扶单位对一个贫困村的帮扶时间一般为三年,扶贫队伍期满离开后,扶贫项目该如何在农村持续运作?
在扶贫报道中,记者应捕捉更多类似新闻事件,直指当前扶贫工作存在不足。通过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关注,使得有关各方及时调整、完善帮扶策略和方向,注重互联网知识培训普及,只有让互联网思维扎根农村,“电商扶贫”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现,扶贫报道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66-01
作者简介:邓耀瑞(1988—),男,广东雷州人,本科,毕业于东莞理工学院,助理编辑,研究方向: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