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浅议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泰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当前,票据业务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和企业短期融资的主要手段,但同时票据业务发展也面临诸多风险,如何有效防范风险是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存在的风险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有效防范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操作风险。
1.商业银行审核不严导致票据难以承兑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受理客户提交的票据委托收款和贴现等业务时,需要对受理票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如果票据本身存在缺陷,如背书不合法、不完整、不连续等问题,银行审核时未发现而直接发出托收业务,会产生被承兑行拒绝承兑的风险。
2.票据托收时中途灭失的风险。商业银行发出票据托收业务时,一般会通过特快专递将托收票据邮递至承兑行。如票据在邮递过程中灭失,且商业银行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又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那么产生的票据风险将可能由商业银行承担。
3.违规办理票据融资业务产生的风险。一是未查询查复票据即办理票据融资业务。由于银行员工履职不到位,操作不当,出现没有进行票据查询查复就直接办理票据融资业务,或先办理融资业务后进行查询查复的逆程序操作现象,一旦相关票据背景虚假,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将难以保障。二是商业银行不规范票据融资业务而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以承兑汇票质押方式办理融资业务,未在背书栏签署“质押”字样或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未在被背书栏签署银行名称,上述票据可被再次用于融资,一旦被犯罪分子利用,银行将面临资金损失的风险。
(二)道德风险。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变造、克隆票据等手段,有意骗取银行资金。当前,票据诈骗案件呈现高发繁发态势,且金额较大、范围较广。二是外部人员与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相互勾结,违法盗用保管在银行内部的票据,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此类案件一般发生的几率比较低,但一旦发生,性质严重,影响恶劣。三是风险意识不够强,普遍认为票据业务是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员工思想上麻痹松懈,导致存在漠视包庇他人违规行为的现象。
(三)融资风险。商业银行签发或贴现无真实交易背景或不能确定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而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有:无交易合同或者交易合同虚假、无效,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或发票重复使用,甚至出现增值税发票虚假,自开自贴票据等。
(四)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在没有进行保证金缴纳或是保证金不足的情况下签发、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导致了大量的银行垫款,从而产生信用敞口风险。主要表现:一是没有按照规定比例收取保证金或是收取的保证金偏低;二是对保证金不足额部分担保不足或者是无效担保,比如: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不够、担保合同的金额小于保证金不足额部分、质押物与规定不相符、质押手续的办理不规范不及时、存在由关联企业担保或企业相互担保现象等等;三是违规直接以银行流动贷款资金作为票据融资业务的保证金,或变相地将贷款资金转为定期存款作为票据融资业务的质押物。
(一)商业银行对票据市场存在过度竞争。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着业务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面临降低不良资产比率的压力,在信贷规模受到存贷款比率等指标约束的情况下,票据贴现这一手续简便、高收益、低风险的融资业务,成为了银行扩大资产规模、稀释不良资产占比的重要手段。银行为争抢票据业务,放松对出票人信用、能力等方面的审核审查,风险防范不到位。
(二)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制度不完善。票据业务通常办理流程长、环节多、专业性较强、涉及人员多,风险防控难度大。一些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的操作和管理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个别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规办理票据业务,为票据中间商提供便利,个人从中谋取利益,使票据风险的隐蔽性进一步加大,增加了风险识别的难度。
(三)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企业失信恶意套取银行资金,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
(一)强化合规教育,增强风控意识。商业银行要重视合规文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合规文化教育。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层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确定票据业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不要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要引导员工不断强化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让每位员工认识到“风险就在眼前,案件就在身边”,时刻牢记“一笔差错可能引发声誉风险,一次违规可能诱发经济案件”的警示,严守风险底线,制度面前不任性,使合规操作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一切业务按规范处理,违规事项人人抵制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能力水平。一是加强对票据从业人员特别是新上岗、转岗人员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和思想自觉。二是要密切关注相关重要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实施定期不定期的抽查检查、轮岗交流、考核激励等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票据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一是严格执行贴现质押票据前先查询查复的制度,并规范、统一银票查询查复书的保管,实行查询查复书与《商业汇票真伪审验意见表》、银票配对专夹保管,既方便票据真伪核对,又利于业务督导检查。二是落实票据定期检查制度。商业银行运营管理部门、客户部门要加大检查频次,定期不定期开展票据账实核对及其真实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的检查工作。质押管理的相关岗位人员要对质押票据日常管理尽职尽责,防止票据丢失和盗用等风险,严防将低风险信贷业务办成高风险业务。三是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和柜面运营系统,实现票据融资业务主债权与质押物票据的一一匹配对应,同时增加系统预警功能,信贷管理系统定期发起与柜面运营系统质押品的自动核对,并对核对不相符的票据融资业务及时进行预警,切实防范操作差错和质押物被挪用的风险。四是实行客户统一授信制度。将票据融资业务全部纳入信贷授权和客户授信范围,便于外部监管和内部监控。同时对客户票据融资业务实行保证金等级管理或规定保证金最低限额,将票据风险敞口与资本金规模挂钩,降低银行承兑风险。
(四)严格检查监督,加大处罚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票据业务检查监督力度,对业务风险点形成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跟踪督导,同时进一步完善票据业务约束和惩处机制,对票据业务违规违法行为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防范控制风险。
(五)有效推广使用电子票据。电子票据是由出票人以数据电文的形式制作,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相对于纸质商业汇票,电子商业汇票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它以数据电文形式签发、流转,并以电子签名代替实体签章。电子票据能够有效改善传统纸质票据存在的矛盾和风险问题:一是电子承兑汇票系统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解决了传统纸质票据存在的假票、克隆票的风险;二是电子票据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票据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流转,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结算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纸质票据保管和传递过程中的灭失风险。
(课题组长:孙影 成员:唐勇、吉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