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摄影作品的比较研究

2016-02-28 11:24倪燕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

倪燕萍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摄影作品的比较研究

倪燕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摘要:政治、经济、文化均是影响媒体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中美两国最高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比较二者在数量、获奖方、题材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两国新闻摄影之特点,并探求其背后原因。

关键词:内容分析;新闻奖摄影作品;横向比较

社会性质的差别决定新闻行业的形态,中美的传媒业注定存在差异。新闻摄影是以视觉语言为工具的特殊表达。探究中西方在该方面的差异,可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视不同传播环境下的媒体特点。

中国新闻奖(下称“中新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每年一度,摄影在各奖次中占一定比率。[1]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下称“普利策”)是美国重要的新闻、文化奖项,由约瑟夫·普利策设立,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摄影方面专设突发事件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两者作为所在国的最高新闻奖,部分代表了国家主流价值观。[2]

本文选取近十年两者的获奖摄影作品为样本,得到中新奖和普利策获奖摄影作品分别为92件和20件,共计有效样本112件,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深入探寻两者的差异。

首先由内容分析得到两个差异点:数量和获奖方。数量是基本差异,宏观和微观均有体现。宏观来看,中新奖分设一、二、三等奖和特等奖,其中摄影作品分别占3.84%、4.40%、3.77%和0%;而普利策特设突发事件新闻奖和特写新闻奖。微观来看,二者单件作品的照片数量也不同,中新奖多为单幅,组照少,且一般为6件,至多仅11件;普利策却只有20%为单幅,组照最多出现49幅,远多于中新奖。获奖方是隐含差异,比较发现:中新奖获奖方均为本国媒体,国家级最多,占44.57%,省、市级分别占15.22%、35.87%;普利策摄影获奖者却有10%为国外媒体,且获奖的国内媒体中,既有《纽约时报》、美联社,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纵观两者,中新奖作品集中于国家级党办媒体,呈垄断趋势;而普利策作品相对分散,作品来源被弱化。

其次运用文本分析解读作品在题材、色彩、叙述等方面的表征,理解摄影的传播方式,并总结两国在新闻摄影上的倾向性。

梳理题材即把握摄影作品的关注点。研究发现,中新奖的摄影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强政治性,时政类作品占11.58%,如2014年一等奖摄影作品《习近平冒雨考察武汉新港》。二是高社会关注度,社会题材作品高达60%,且三类主题突出:褒奖好人好事,如2010年《冰河生死大营救》;讲述民间故事,如《我的护工母亲》;反映社会现状,如2012年《湘西留守女孩带着弟弟上学引关注》。相比之下,普利策集中于热点事件。战争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2013年两大摄影奖都颁发给了记录叙利亚战争的作品,同时普利策也关注战后士兵的生活,2012年特写新闻奖《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2010年特写新闻奖《Ian Fisher的军旅生活》便是典型代表。另外,美国媒体毫不避讳地报道恐怖袭击,2014年突发新闻奖颁给了《肯尼亚购物中心恐怖袭击》,画面直接记录死亡、逃生和哀悼,其披露黑暗和真实记录的勇气是中国媒体目前所欠缺的。

色彩是摄影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观者感受。彩色照片让人轻松,黑白照片给人沉重之感。在中新奖的92件作品中,仅5件进行了黑白处理,其余均为彩色,其中2件是严肃的国际新闻,3件含表现纪念意味的国内新闻。普利策的作品中,黑白照片占比高达20%,多关涉灾难、冲突。

在叙述方式上两者同样存在差异。经过比较发现,普利策倾向于长篇幅组图,或以时间为轴,如2008年特写新闻奖《亲爱的,请记住我……》,或围绕中心人物展开,高度关注细节,力求真实,如2013年特写新闻奖《欢迎回家:Scott Ostrom的故事》。中新奖倾向于单张叙述,通过单一画面反映现状,如2012年三等奖《湘西留守女孩带着弟弟上学引关注》,较少采用长篇幅叙述。

根据作品感情色彩可将作品性质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3]结果显示,中新奖正面作品最多,中性或负面作品仅占25.26%。普利策新闻奖却相反,正面作品仅占25%,其余作品多为灾难主题,画面真实而具有震撼力,如2012年突发新闻奖《喀布尔宗教圣地遭自杀人弹袭击》。这与两国的新闻价值观和新闻功能密不可分。中国推崇“喉舌论”,把媒体定义为“党和政府的喉舌”,采取“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关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美国媒体则相对独立,拥有所谓的“第四力量”,媒体致力于监督政府、暴露黑暗。

以上是中新奖和普利策摄影作品的诸多差异。其背后的原因,媒体功能和新闻调控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伯德和梅尔文在《报刊与社会》中写道,报纸及其他大众传媒有两重性:一是商业企业;二是有社会功能。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公民对于知情权格外重视,从而迫使披露现实成为媒体首要的社会功能。中国的胡耀邦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就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意义来说,我想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也是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的喉舌。”对于中国媒体来说,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是循党性,需要以正面报道稳定社会、引导舆论,使言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媒调控呈现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中国以政党调控为主,西方以法律调控为主;中国法规防范滥用新闻自由,西方法规保障新闻自由;中国政党调控司法解释不易,西方行政法规可操作性强。

中美新闻摄影各有特点,中国具强政治性,美国重社会性。该差异关乎两国从业者的新闻观念、媒体所受制约和媒体功能。我们须客观看待差异,了解背后的原因,并做到批判地学习借鉴,为我国媒体注入更多有价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黎.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J].中国商界,2009(05):316-317.

[2] 李舒.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评奖形式比较[J].新闻记者,2006(11):18-21.

[3] 许梦婷,巩雪.从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看中美新闻价值观差异[J].编辑之友,2012(9):89-91.

[4] 赵志明.透过文本的新闻价值之观照——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2005(07)5-8.

中图分类号:G2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20-01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实施的新动向
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引文分析与内容分析的专利计量与评价的理论探索
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