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微博对健康谣言的辟谣方式研究
——对@人民日报2015年健康谣言辟谣微博的内容分析

2016-02-28 11:2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辟谣微博

张 雯 李 浩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主流媒体微博对健康谣言的辟谣方式研究
——对@人民日报2015年健康谣言辟谣微博的内容分析

张雯李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本文对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人民日报于2015年全年发布的所有关于健康谣言的辟谣微博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人民日报微博对健康谣言的辟谣形式、辟谣策略和辟谣规律等,指出了@人民日报对健康谣言的辟谣是一个高频次的不断重复的过程。并对其辟谣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评估,分析了其在健康辟谣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人民日报;微博;健康谣言;辟谣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中,各类谣言随处可见。其中,食品安全、医药卫生、保健养生等与健康有关的领域,更是谣言滋生和传播的重灾区。这类谣言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其传播和扩散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人们的健康养生和食品选择造成误导。严重时,还可能扰乱食品医药领域的市场秩序,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媒体作为社会“瞭望哨”,肩负着环境监测和社会协调的责任,有义务对网络上传播的健康谣言及时地辟谣,告知网民真相,净化网络环境。而拥有极大粉丝数量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微博辟谣,对谣言的净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主流媒体的微博关于健康谣言的辟谣策略和效果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总结主流媒体的微博辟谣的策略和规律,为完善主流媒体的微博的健康谣言辟谣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供建议。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于2015年全年发布的所有关于健康谣言的辟谣微博(共计24条),对这24条微博的微博文字、微博配图、图片的文字等进行了内容的分析。

一、辟谣形式

(一)微博文字

@人民日报辟谣微博,在开头使用了“【网络十大最新科学流言,你信过几条?】”“【全国科普日,一起来辟谣!这些传了N多年的谣言,都别再信了!】”等标题,明确地提醒网民,这是条关于健康谣言的辟谣微博,其标题框和感叹号,吸引着受众的注意。“你信过几条?”“别再信了”等词语,更加强了提醒作用。

标题后,紧接着的是对所辟谣的健康谣言的部分列举,如“反手摸到肚脐表示身材好、草莓农残超标可致癌、WiFi对人体危害大、喝可乐会杀死精子…”让受众在点开图片之前,对所辟谣的谣言有了大概的了解。

“都耳熟能详吧?但这些其实都!是!谣!言!”“这些看似科学的说法,实际上都不靠谱!”接下来的文字,再次明确地强调这些被很多人熟知的消息其实都是谣言,多用感叹号加强语气,并以此吸引受众注意。

微博末尾使用“一起来,看真相↓转发辟谣!”“收藏学习,别再被这些谣言迷惑!记得转给老爸老妈!”这类祈使句,提醒受众点开配图、了解谣言的真相。并运用“↓”提醒受众,详细的信息需要点击下方的图片。最后,呼吁大家转发,以此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扩大辟谣微博的传播范围,增强辟谣的效果。

(二)微博配图

@人民日报对健康谣言的辟谣,主要使用九宫格文字图片,将谣言和辟谣的详细信息制成文字和图片,并使用醒目的颜色进行对比,运用“谣言”“真相”两字加以区分,有些还有“提醒”的字样。一些图片甚至还附有“欺骗指数”“传播指数”“误导指数”。这些图片配色醒目,“谣言”和“真相”标题突出、具有美感,符合可视化时代的受众碎片化、快捷化的阅读习惯。此外,有些微博配的九宫格图片中还有专门的标题配图,一般放在九宫格的正中间,即第五张图片的位置上,看起来既美观又醒目。

二、辟谣类型

@人民日报2015年对健康谣言的辟谣微博可分为三类,汇总辟谣、分类辟谣和个案辟谣。汇总型辟谣,如2015年1月2日的微博“1月流言大汇总,别再被骗!”汇总了2015年1月的流言;12月24日的微博“#告别2015#扩散:2015谣言大汇总!2016就别再传了”汇总了2015年的45条健康谣言。汇总微博蕴含的信息量较大,对健康谣言进行了阶段性的汇总辟谣。

分类辟谣,是对健康谣言进行细分,分别辟谣。例如,2015年1月5号的辟谣微博,针对饮食谣言辟谣;8月9号的微博,辟谣了各种关于“坐月子”的谣言;10月24日专门对健身谣言进行辟谣;11月26日和12月9日则针对各种致癌谣言进行辟谣。这些分类辟谣的微博,其内容针对性比较强,受众更加明确。

还有是一种个案的辟谣,其针对某个流传较广或突然爆发的健康谣言进行辟谣,如10月12日的微博“【转发辟谣:‘闻一闻香皂就晕,值钱东西被抢走’是假的!】”,6月1日的微博“【含氟牙膏中的氟足以毒死一个小孩?】……扩散辟谣!”等。

三、辟谣频次

笔者对@人民日报2015年发布的所有辟谣微博中涉及健康谣言进行了整理,统计出各个谣言出现的频次,发现绝大部分谣言都不止一次被辟谣,有许多谣言的辟谣次数甚至高达五次。例如,“地暖辐射对人体有害”这条消息,就分别在1月6日、9月19日、11月7日、12月9日、12月24日等日被辟谣,总计辟谣次数达到了五次。“雾霾天吃木耳、猪血清肺”“手机和WIFI辐射致癌”和“地铁安检仪辐射大危险”这三条谣言,在2015年内一共被辟谣了四次。而“木瓜丰胸”“味精吃多了变傻”“洁厕宝致癌”等15条谣言的辟谣次数也都达到了三次。以上结果说明,@人民日报对健康谣言的辟谣是一个高频次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与健康谣言迅速滋生、反复传播的特点有很大关系。这些谣言虽然一直被辟谣,但却呈现“野花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盘踞在社交媒体之中。因此,辟谣的高频反复性,显得尤为重要。

四、辟谣策略

笔者通过归纳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健康谣言辟谣时,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策略:

一是运用一些相关的数字数据。例如,“地热供暖辐射致癌”的辟谣微博:“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的关键取决于辐射的量。电地暖虽属于电磁辐射,但产生的辐射频率只有50Hz。我们经常使用的家用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如手机工作频率为900MHz,电脑一般为300MHz,微波炉为2450MHz,(1MHz=1000000Hz)。因此担心地暖影响人体健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二是用领域专家的解释、权威机构的试验结果反驳谣言。例如,对“微波食品致癌”的辟谣微博:“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未发生化学变化,不会产生致癌物。国家家用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综合检验部主任鲁建国也表示,质量合格的微波炉都经过严格检测,其微波泄漏量和所产生的辐射都是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正常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更不会通过其他加热的食品带来危害。”

三是在辟谣的同时给受众提出建议。例如,针对“味精加热致癌”的辟谣微博:“100℃加热1小时,仅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钠,其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于健康的人来说,食用味精并没有大问题,但是孕妇和婴幼儿最好不要吃含味精的食物。且味精最好等菜煮好熄火后即时加入,既能保持鲜味,也不用担心致癌物了。”

笔者认为,运用相关的数字数据,使辟谣变得具体直观,增强了说服力;领域专家的解释、权威机构的试验结果,则可以增强可信度、提升辟谣效果;在辟谣的同时给出建议,尤其是分情况、分人群给出建议,则使得辟谣过程显得更为客观,还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增加受众对辟谣微博的信任和好感度。这三种方法,都不失为媒体微博在健康谣言辟谣中的“法宝”。

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民日报微博在对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时,熟练地使用了上述的辟谣形式和策略。但笔者认为,仍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改进。比如12月9日,针对“小孩发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发生瑞氏综合征致死”的辟谣微博中,@人民日报使用“布洛芬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经典口服老药,是儿科首选的退热药之一、治疗孩子发热的一款常用药、全国各大医院也都有使用,因此其合理使用安全性不言而喻。合理用药,无须恐慌”的说法来进行辟谣。但笔者发现,这段辟谣的文字其实并不具有缜密的逻辑论证能力和较好的说服力,这段话只是强调了布洛芬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孩子的退烧药。但是,仅用它的存在和广泛使用来证明它的安全性,显然是不够严谨和有说服力的。

此外,7月18日的辟谣微博中虽然使用“专家解释”“专家表示”“多位专家表示”等词语来辟谣,但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乳腺外科主任马宏民教授”等具体的专家和机构名称相比,笼统模糊的“专家解释”“专家表示”等描述则显得过于随意,缺乏可信度。

六、辟谣效果——辟谣微博转发量

健康谣言的辟谣效果受到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较为复杂。笔者在此不作深入分析,仅对这些辟谣微博的转发量进行统计和比较。转发量前三名的辟谣微博分别为:9月19日的“汇总辟谣”、8月9日的“对坐月子谣言的辟谣”和10月24日的“十大健身谣言辟谣”。这说明受众对信息量较大、语言简练、直观的汇总型辟谣,以及某些专业性较强但平时不易得到的专业领域的健康谣言辟谣较为青睐,参与度和转发分享的热情较高。

七、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人民日报微博在健康谣言的辟谣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格式规范和辟谣规律,微博文本框架和图片格式都已基本固定。在九宫格文字图片的颜色、排版等方面都十分擅长,还能够结合健康谣言传播规律特性进行高频次重复辟谣。在辟谣策略上,使用“数字数据”“专家权威”“给出建议”这三大“法宝”,增强了辟谣的效果。

当然,@人民日报在健康谣言辟谣中,也存在着辟谣逻辑不缜密、辟谣用语不够具体等细节问题,在这些方面还有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此外,更多地发布信息量较大、语言简练的汇总型辟谣微博和一些专业领域的分类辟谣微博,也是增加转发量、提升辟谣效果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315-02

作者简介:张雯(1994—),女,河南驻马店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传播学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健康谣言传播。李浩(1992—),男,陕西宝鸡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辟谣微博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
辟谣联盟:一切谣言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