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出版生产方式从工业产品回归知识产品

2016-02-28 11:2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周 恢

(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   100088)



“互联网+”助推出版生产方式从工业产品回归知识产品

周恢

(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北京100088)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出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变化,出版的生产方式逐步由批量印刷大量铺货的工业产品生产方式走向内容第一的知识产品生产方式。

关键词:出版方式;定制出版;主动出版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与出版技术不断融合,移动终端在客户中大量应用,出版产业的内容生产、出版方式、营销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生产正在打破传统的批量工业生产复制模式,逐步由批量印刷大量铺货的工业产品生产方式走向内容第一的知识产品生产方式。这种基于信息时代背景的出版产业变革,必将带来出版生产方式的深层革命,也会给出版带来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出版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从纸质出版到电子出版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技术的构成要素不断变化。传统出版以纸质材料为主要载体,如图书、报纸、杂志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以电子为介质的磁带、唱片、光盘,以及以网络等为介质的数字出版物。这也标志着人们从传统的纸质出版时代进入电子出版时代。

(二)从规模化出版到按需出版

传统出版以排他性的专有出版权为重要资源,规模化生产,大规模渠道铺陈,大范围营销,其本质是孤立生产、销卖内容,所以需要大量的前期铺货,容易造成大量库存。目前,很多出版单位正在尝试按需出版,即产品完全依据市场需求,整合编、印、发各环节,将出版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时直接印刷成书,即需即印。这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印数限制,而且数字印刷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费用。

(三)从单维出版到多维出版

传统出版物主要通过文、图这两种符号,将信息、知识、理论等内容以篇、章、部的形式组成线性结构,通过纸张为主的介质单维进行知识传播。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出版的符号增加了音像、视频等,电子产品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也成为内容构成的主要部分。相应地,内容结构也拓展为由知识元、数据组成的立体式、网状结构,传播的方式也形成了纸张、网络(如微信、微博、视频等)多渠道共存的局面。内容的传播不再仅仅依托有形的介质,而可以独立存在,而且信息也得到更加真实多面的传播。

三、出版生产方式内涵从工业产品回归知识产品

(一)信息技术是出版生产方式变化的驱动力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出版内容要素、生产方式、结构和体系、修辞与审美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切信息符号都可能成为出版的要素,用户在互联网的浏览记录、选择偏好等碎片化信息经过大数据处理后,都可以成为出版内容生产的依据。出版内容的逻辑、进程、演进、结构体系都可以是动态的;出版内容在修辞和审美方面可以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个人偏好设计各种修辞和叙事方式。这种转变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业大量复制的工业生产方式,也标志着出版业从工业产品时代进入知识产品时代。

(二)内容按需定制使出版生产回归知识产品为主

传统出版业对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创作者的个人智慧和编辑人员的二次创作。当今,大量碎片化的信息给读者带来了接受信息、辨别有效信息的负担。在电子商务、信息付费、交互出版等理念的影响下,在海量信息中精准获取目标信息、在同质化信息获取私人定制信息等成为现代人的基本信息需求。出版方面临四大问题:读者阅读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内容生产的同质化和精品化;出版生产的开放化和创新化;出版模式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电子阅读的兴起,也对传统出版造成很大冲击。出版方要突破出版产业的发展困境,就必须引入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大数据等资源优势,分析海量相关信息,获取精准需求对应的有效信息,从而个性化定制生产相关的内容产品,细分读者需求,聚焦细分领域,主动出版。这也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要模式。

四、知识服务是未来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动力

传统出版主要是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把唱片、音像、磁带等制造出来。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新的出版形态已经扩大到了纸质以外的其他媒体,如手机、网络、阅读器等,所以出版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泛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其中网络内容的供应、网上和屏幕阅读已经日益普及,促使内容的传播形式以及出版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印刷出版与数字网络出版将并存,虽然读者阅读的载体和方式以及阅读习惯在转变,但其对内容的追求没有改变。因此,知识服务是未来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核动力。

(一)内容的主动出版是未来主要的出版生产方式

互联网时代,结合读者需求的主动出版将成为未来出版生产方式的常态。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满足读者需求的主动出版。即基于长期对读者信息的跟踪和分析,对读者的所思所想、心理需求的解读,准确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创作出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满足度。细分读者需求是出版商主动出版产品的选题策划点。通过创新产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成为当前及未来出版商的内在追求。

第二类为主动定制的主动出版。在当今的文化生活中,读者可能会主动表达出自己对文化产品的某种需求,这种表达可能在个人的社交平台上呈现,也可能在出版商的网络平台上呈现。利用高新技术,出版商可以通过全网数据挖掘分析出这一类信息,并据此为特定作者定制作品,这将成为未来出版的主要趋势。

(二)出版内容的专业化和品牌化成为出版业的生命线

技术的发展和业态的变化无不依赖出版内容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出版业在内容方面提供的独特价值正在成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专业性出版内容的独占性,可以通过版权运作的渠道体现出价值。出版行业要跳出传统介质和形态,努力从面向图书市场向面向阅读市场转变,通过占据优质版权资源并开展版权经营活动,提供延伸服务。

(三)出版企业角色多元化,拓宽出版内容生产服务领域

出版企业由内容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型成为趋势。出版社首先是信息的采集者、分析者,然后才是出版内容生产者、出版物营销者。行业融合发展促使出版商进入其他领域。例如,大众出版商正在进入大众服务产业;专业出版商正在进入专业服务产业;教育出版商正在进入教育服务产业。跨界合作的兴起使文化内涵与其他产业实现了有机嫁接,如地产引进书店及书店衍生服务,将读书生活融入商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跨界合作促使出版业与其他行业实现了联动发展,开拓了出版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也开辟了出版业发展的新领域。

五、助推出版内容生产方式从工业产品向知识产品转化的途径和措施

(一)构建一体化云出版管理系统平台

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变化促使出版企业紧跟读者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但是,如果从各个分散的网站获取信息,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会很高,也跟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另外,读者对个性化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出版企业针对某一类读者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解答,需要综合来自各种文献的信息。可以融合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功能,构建一体化的云出版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功能,能将各类出版机构、各类书刊高度集成,实现面向读者的在线检索、定制及反馈;整合出版流程,使出版商实现集约式出版。同时,该平台还拥有广泛的市场渠道,可进行规模运营。

(二)重构出版运营的商业模式

电子阅读习惯的出现推动出版商业模式发生变化,出版产业链也面临重构。整个出版产业链以读者需求信息采集为起点,然后沿着“数据分析—读者心理研判—出版内容生产—出版产品推送—读者感悟反馈信息收集”的链条不断循环往复。在这种生产流程中,出版商会针对特定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支付方式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定价区间,然后制定针对特定用户的最合理的推送方案,促成读者阅读消费行为的完成。随着用户群体的细分化、需求内容的定制化,相应的商业模式将多样化、个性化。

(三)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及转型

互联网时代对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既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又应具备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技能。这就需要提高现有出版从业人员的技能体系,并及时更新现有的专业和课程,着力培养适应新出版形式的出版人才,以解决制约我国出版发展的关键瓶颈。

参考文献:

[1] 邓佳佳.产业链视角下的数字化产业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6):73-76.

[2] 车旭盟.传统发行人员数字化转型的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5):108-110.

[3] 王传臣,张润彤.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供应链对比[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36-40.

[4] 张博,乔欢,李武.基于大数据的出版内容价值发现与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3):5-8.

[5] 吕啸,刘鲲翔.出版内容管理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信息技术应用,2013(6):8-9.

[6] 刘争.内容管理系统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J].编辑之友,2012(4):20-22.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2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