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环保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6-02-28 11:24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机遇新时期挑战

李 彧

(昌吉学院 中文系,新疆 昌吉  831100)



新时期环保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彧

(昌吉学院中文系,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新时期的环保传播具有更加规范的法律保障、良好的技术服务和网民热情参与环保传播等优势,但也存在采编人员环保知识匮乏、环保传播强度和力度不够、环保NGO发展艰难等挑战。这需要在环保传播的过程中,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重视持续传播效应,同时媒体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报道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环保传播;机遇;挑战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蓝天行动计划”中环保传播的框架建构及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S06-03(昌吉州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据环保部、国土资源部等13个部门联合编制的《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检测的161个城市,90%的城市空气质量都不达标;地下水的4896个监测点中,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就占61.5%;土壤被腐蚀面积则占普查总面积的31.12%。[1]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环保部长陈吉宁称“必须从各个方面加以努力,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

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社会、专业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作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助于其接受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提升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让他们养成环保的习惯都需要媒体的引导和示范。传媒与环保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新时期环保传播具有很多机遇,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新时期环保传播发展的重要研究点。

一、环保传播面临的机遇

(一)史上最严《环保法》出台

1989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通过、公布并施行。之后,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原先的环保法已经无力承担新的环境保护的重任,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起开始正式施行。新的环境保护法不仅在条数上从47条增加到了70条,而且在内容上更加突显惩罚、激励及信息公开等内容。因此修订后的环保法被成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

新《环保法》的出台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支撑力度,让环保传播不再软弱无力,也提高了公众对环保信息的可获得性、参与度及有效监督的效果。

(二)不断升级信息化处理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环保传播经历了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蜕变。所谓“数字环保”是将信息、网络、自动控制、通讯等现代科技应用于环境保护系统中,实现环境保护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环境保护的信息化水平和执法监督水平。[2]继“数字环保”之后,随着2009年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智慧环保”应运而生。

“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的发展和延伸,它搭建了企业、政府、民间共同合作的平台。“智慧环保”满足了公众更多的知情权,公众一方面可以通过环保部门的门户网站、微信等了解当地、当前各项环境监测指标;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投诉和举报环境污染情况,帮助环保部门有效管控排污企业。

(三)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网络参与

传统社会,公众主要通过信访、抗议、协商、听证等方式表达民意。传统社会的环保传播大多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设置与环保相关的议题,对破坏环境的人或事进行揭露和批判。新媒体时代,公众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形成网络舆论。从厦门的PX项目事件、兰州“4·11”水污染事件、天津爆炸案等环境群体性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公众通过参与网络环境事件产生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媒体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已逐步减弱,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对个体和社群的影响力正日益突显。具体而言,新媒体社会一些个体公众上传的议题,经过社群的热议、酝酿、发酵,逐步被主流媒体报道,最终成为社会中重要的公众议题。

公众在环保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参与网络的热情是对以往环保政策缺乏公众参与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显示了十八大以来真正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

二、环保传播面对的挑战

(一)媒体采编人员环保知识匮乏

环保传播属于环保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它是传播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采编人员是环保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由于环境保护类新闻的采写属于敏感性和公益性都很强的公共类话题,它需要用层层递进的策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利、导之以行地传播出去。[3]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没有环保传播的名称,但很多媒体都会对记者、编辑进行环境保护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的环保传播能力。在我国的各级媒体中,很少对采编人员进行专门的较为专业的培训,这使中国各级媒体普遍缺乏环境保护高素质的专业记者和编辑。

(二)环保传播强度和力度不够

新时期,微博、微信成为环保传播的重要渠道和载体。笔者以长期处于媒体微信号、微博前列的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平台为例,发现自新《环保法》实施一年以来(即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推送的环保类微信仅有106条,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2015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虽然平均每月发布各类微博千余条,但在环境状况最为糟糕的12月,涉及环保传播的内容只有27条。

(三)环保NGO发展艰难

环保NGO既是环保民间力量的支持者和响应者,也是我国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着补充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监督政府、保护公众环境权益、宣传引导公众参与环保等作用。

2008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环保NGO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10月,共有3539家。[4]其中,由政府发起成立的环保NGO有1309家,学校环保社团1382家,草根环保NGO有508家,国际环保组织驻中国机构有90家。[4]

环保NGO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据清华大学邓国胜教授及其课题组对中国环保NGO发展指数的构建和调研显示,综合NGO发展的环境、能力、作用和形象等四个维度,中国环保NGO发展的环境得分仅为3.91分,处于国际较低水平。[5]

三、解决路径

(一)培养公众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13亿人口对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的强弱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果13亿人民都不保护环境,将会酿成“积羽成舟”的悲剧;如果我们13亿人民都厉行节约,注重环保,它所汇集的生态资源将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作为掌握着话语权的媒体,需要以新闻报道、图片、评论等方式,驱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会唤起公民的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二)将接触理论应用于环保传播

接触点理论最初用于企业的管理和营销,认为企业可以在统一目标的统领下,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手段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以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建立产品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广告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6]根据接触点理论,要想实现效果较好的传播,需要在公众日常的行为、情境、场合、产品、人物中植入环保传播。接触点理论应用于环保传播中需要以受众为核心,坚持长期可持续性地向受众渗透保护环境的信息,从而使受众完成从认知水平到行为习惯的跨越。

(三)改进媒体报道水平

环保类新闻在传递环保信息的同时,还承担着引导公众养成保护环境习惯的作用。这是环保传播区别于其他报道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对环保传播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环保传播中,需要媒体能科学、准确、专业地报道环保新闻。

环保类新闻应走出“简单化”的报道思路,要善于发现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媒体发现问题、关注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这也有利于媒体突破环保类报道的理念和实践,从而推动环境保护在公共领域的完善与发展。

除此之外,要使媒体的报道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体工作者还应努力改进文风、提高写作技巧,增强报道的参与性和情感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保工作资料选,2015(6):1.

[2] 徐敏,孙海林.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4):5.

[3] 邓利平.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与媒体责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3):154.

[4] 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J].环境保护,2006(10):60.

[5] 邓国胜.中国环保NGO发展指数研究[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203.

[6] 全游.基于接触点理论的企业微博营销研究[J].新闻知识,2011(9):102.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32-01

作者简介:李彧(1981—),女,讲师。

猜你喜欢
机遇新时期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