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大众狂欢的反思
——微信朋友圈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批判

2016-02-28 10:32戚亦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信息时代大众

戚亦飞

(上海大学,上海 225300)

信息时代大众狂欢的反思
——微信朋友圈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批判

戚亦飞

(上海大学,上海 225300)

朋友圈是微信一项能即时共享图文信息的功能,它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朋友圈盛行的时下,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从而影响人们的交往。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出发,基于四种社会学的行为概念,对微信朋友圈中出现的几种交往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呼吁人们关注朋友圈带来的影响。

信息时代;朋友圈文化现象;网络信息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主宰人们生活的媒介,而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工具,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大众的宠儿。刷朋友圈已经成为微信拥趸者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现代社会交往的纽带与符号。因此,朋友圈文化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满足了大众社交的心理需要,足不出户、远离聚会,动动手指就可以在各自的朋友圈里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宣泄爱恨情仇。有一句广告语是“身未动,心已远”,用于朋友圈,可改为“身未动,心相连”。

一、朋友圈文化传播的特点

信息时代里,互联网串起了人们的时尚生活,而微信的朋友圈是其中最流行的一个。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看微信刷朋友圈,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赶在熄灯闭眼前刷朋友圈。朋友圈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让为数不少的人心存依恋、欲罢不能。凡此种种,都折射出朋友圈巨大的魔力,这与它的传播息息相关。

传播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其优越的新功能,为众人带来了新奇感。朋友圈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功能,向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未知的交友刺激,并且可以因用户地址的变换而出现不同的可能。微信提供的消息服务为即时提醒服务,不会因为你在线与否、应用与否都能在打开微信时第一时间收到提醒,朋友圈的动态也会在第一时间向你展现。相比QQ和MSN,微信随意、即时地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优势是它们无法逾越的。

传播的过程令人愉悦。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社交工具,有花销低廉的特点,只需要花点流量,不收取其他费用。且功能性强、娱乐外延拓宽,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格式信息的发送,对讲机式的方式让聊天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朋友圈节省了生活成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中心,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每个人有平等的话语权,让人乐享其中。

二、朋友圈文化现象兴起的分析

朋友圈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兴起有着浓厚的人性基础,根源于“本我”能量的释放。它以其特有的情感传达,把接受主体带入到一种快乐的感受和体验之中,积极化解人们的孤独感。它的大众化和平民性契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大众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同人格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朋友圈中的信息往往表达出符合社会共同规范、道德、价值观念的形象。在这个层面沟通的都是陌生人,不需要顾及本我的沟通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因而朋友圈的产品功能模块相比其他社交工具,更能满足不同心理需求层面,成功地提升了沟通的层次。

人际关系传播与扩散得到释放。微信将以往的QQ好友、手机通讯录联系人纳入朋友圈,实现了现实中强关系的平等转移,并通过“扫一扫”“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扩大交往,将陌生人转换为熟人,使得弱关系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这种做法契合了现代人对社交的渴求。朋友圈的“狂刷”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滥晒”则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三、朋友圈文化现象流行的批判

朋友圈的狂刷和滥晒现象是大众文化现象的一种,除了拥有大众文化娱乐大众,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外,还具有当代大众文化的另一种功能――使大众沦为沉迷于娱乐而浅薄的群体。大众文化与生俱来带有娱乐大众和愚钝大众的双重属性,而朋友圈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现象的一种,也不会幸免。

个性的消减。朋友圈信息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内容具有标准化和模式化的特征,让受众不自觉地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习惯沉溺于朋友圈所提供的广阔而又闭塞的环境,满足于窥视人际交往圈子中朋友的喜怒哀乐,流连于圈子五彩煊烂实则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表象。过度醉心于刺激的交友体现中,或多或少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其扼杀了人们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生命的浪费。朋友圈中人人渴望被关注,寻求自身的存在感。“晒”自己的生活、消费、旅游等,一发不可收拾。“刷”与“晒”也是相辅相成的,“刷”屏是为了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晒”些什么新内容。看到别人“晒”那么多东西,更促进了自己“晒”的欲望,当自己“晒”了以后,百爪挠心似地急于知道别人是否已经关注,因此又赶忙“刷”屏。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宝贵的时间就过去了,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经典的流失。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根据美国社会学者菲斯克和泰勒的研究结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即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也就是说,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人们会屏蔽重复的信息。而经典在朋友圈里被过多、过度、过滥地解读和转发,已经让人们对经典产生了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这些造成视觉疲劳的经典不仅失去启迪价值,而且流于浅薄化、庸俗化。

四、结语

信息时代大众的狂欢必须有度和有序,必须是自律和审慎的。朋友圈文化现象作为信息时代大众生活的一种习惯和方式,有着积极的正面的意义。它减少了社交的成本,提供的人际交往的平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不用讳言。朋友圈的狂晒和滥刷,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左右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行事方式,让人变得慵懒,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各类信息,渐渐地失去前进的动力,呈现出精神萎靡、得过且过的生活姿态。朋友圈一些负面的信息会让意志薄弱、辨别力差的人失去抵御能力,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因此,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朋友圈的依赖应该有所节制,不能失度,不应过分沉迷其中,作为一种闲时的消遣便是对它最大的关注了。大众在朋友圈中享受娱乐的同时,要注意不能被朋友圈所娱乐,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1] 任轩,麻元彬.微信的传播属性及发展困局[J].编辑之友,2014(4):73-75.

[2] 党昊棋.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7):71-72.

G206.3

A

1674-8883(2016)13-0318-01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信息时代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