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新闻采访节目中的质疑式提问技巧

2016-02-28 10:3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观点对象受众

姜 楠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探析电视新闻采访节目中的质疑式提问技巧

姜楠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在娱乐化严重的今天,新闻采访节目也不能幸免,那么如何能在新闻采访中不被表象所迷惑,让受访对象说出真相?就需要记者对受访对象提出质疑。本文基于对大量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分析将质疑式问题进行分类,讨论质疑式问题的设置原则,为质疑式采访的实际应用提供些许参考。

质疑;采访;二元对立

电视新闻节目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如今我们看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类节目似乎都带有一些娱乐化倾向,有些新闻采访节目看上去更像是记者与受访对象的“闲聊天”,谈的只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八卦新闻。而这些却并不是受众在一档新闻采访节目中所希望了解到的。新闻采访类节目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深入挖掘埋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所追所求的应是事实真相而非其他。因此,我们呼唤质疑式采访风格的回归。

一、质疑对象的范围

质疑式问题就是记者抱着怀疑的态度,对受访者提出问题。本文通过对质疑式采访的众多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对质疑式采访中的质疑对象进行归类,主要划定以下范围:

(一)针对受访对象描述的事实进行质疑

探寻事实的真相是一名记者的天职,而质疑是记者履行自身责任的有效武器。所谓针对受访对象描述的事实的质疑,就是当受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描述某一事实时,记者针对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真伪进行的质疑。对于事实的描述是否真实,主要从两方面来考量:一方面是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的真伪;另一方面是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的完整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一般将此类问题放在事实性问题之后进行提问。此类质疑一般的提问方式是类似“是真的吗?”“你真这样想吗?”等。

第一,事实的真伪。受访对象在描述某一事件时,凭借的是亲身经历或者从第三方获取信息。受访对象亲历某一事件时,作为当局者不免受当时的环境、语言、行为等影响,而在心中形成一种与事实真相有所区别的“认知失调”。当受访对象从第三方接收某一事件的信息时,往往有不同的信息源,而信息源的真伪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难以保证受访对象接收到的就是事实真相。

在新闻采访中,无论受访对象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何,都容易造成对事实的“认知失调”,因此对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真伪进行质疑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事实的完整度。受访对象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外界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对事实进行“断章取义”的表达,这种情况下虽然受访对象说的都是真实的情况,但这是一种残缺的真实,对于整体的事实真相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要对其描述的事实全面进行质疑。此类质疑的一般提问方式,如“还有吗?”“其他的呢?”等。

(二)针对受访对象对于事实的判断或评价进行质疑

受访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对于事实有自己的判断或者评价。记者针对其对事实的判断或者评价是否合理进行质疑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能够让受众更好地把握受访对象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在判断受访对象与真相的关系时增加一个有效的参考维度。在采访的过程中,此类问题一般出现在观点性问题之后,即记者提问受访对象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感受之后,再对受访对象的判断或者评价进行质疑。此类质疑一般的问题为“有这么严重吗?”“这样值得吗?”“在你看来不是这样的吗?”等。

(三)针对受访对象是否真实表达的质疑

在采访中受访对象面对演播室、摄像机和记者的时候,本能地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因此,很容易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内心压力较大而产生心口不一的现象。在采访中对于受访对象心口是否如一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受访对象是否说谎。此类质疑一般出现在事实性问题和调查性问题之后。此类质疑一般的提问方式,如“你确定吗”等。

在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探讨一下,受访对象在采访的过程中为何要说谎。由于采访过程复杂多变,受访对象在采访中往往会由于保护自我的需要而说谎。他们捏造有利于自身的事实,从而混淆视听,企图将记者和受众都蒙骗于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这就需要记者通过自身的经验以及细致的观察来对受访对象是否说谎进行质疑。

二、“二元对立”问题的设置原则

在质疑式采访中记者要将一个事实搞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使记者获取到有用信息?笔者通过对大量质疑式采访的案例进行分析整合,发现在质疑式采访中的质疑式问题主要都是“二元对立”的问题。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在质疑式采访中二元对立问题的设置原则,以及“二元对立”问题在不同提问回合中的应用。

(一)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在质疑式采访中针对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进行二元对立问题的设置,是一种常用且可靠的方法。所谓主观主要指人,包括人的观点、行为、判断等,客观主要指的是事实真相。在这种质疑的情况下,主要用到的方法是寻找人物本身与事实的关系,基于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梳理,提出针对受访对象的观点、行为、判断等的质疑,即质疑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是不是真的。

王志安在《消失的右肾》中充分使用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进行质疑,现将其提问摘录如下:

“手术室里说的?”(开门见山,直接提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

“哪位医生啊?”(追问,帮助受众梳理事件的全过程)

“这时候手术不是全麻吗?”(对于受访对象所描述的事实进行质疑,形成了第一回合质疑的小高峰)

“全麻也能听见?”(继续追问,质疑强度加大)

“那当时你听到这话的时候你没有问一问?”(对受访对象的描述继续质疑)

“这么严重,你觉得?”(对于受访对象是否真实表达的质疑)

“为什么呢”(追问原因,目的是让受访对象将事件发生的过程和自己的看法讲清楚)

“你觉得他们会故意害你?”(封闭式问题,质疑受访对象对于事件的判断和评价)

在采访中王志安向受访对象万润平提了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在质疑受访对象所叙述的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看清人物与事实的关系,形成了质疑场。

(二)人与人的关系

质疑人与人的关系是质疑式采访中必不可少的“武器”。当记者面对受访对象言辞铮铮无法突破时,往往会借助他人(第三方)的观点来为自己所用,辅助自己继续质疑受访对象。杰克·海敦就曾经说过:要弄清别人——你的采访对象的对手和敌人——关于你要采访的人说过一些什么话。这些人的话可以作为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的依据。完成这种质疑主要用到的方法是寻找事实的另一面,即寻找与受访对象截然相反的第三方观点来质疑受访对象。事实的一面正如你所说,但是事实的另一面却如他人所说,以此来用他人之矛攻受访对象之盾。王志在《易中天:麻辣教授》的采访中,充分利用了人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问题设置。现将王志的提问摘录如下:

“我们走进这个房子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从受访对象生活中的事物谈起,能够在情感上拉近记者与受访对象的距离,从而使采访更加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动机问题?”(追问,让受访对象先有自我表达的机会)

“那也有学者批评你把历史通俗化,庸俗化?”(引入第三方观点,与受访对象自己的观点相反,形成第一个质疑高潮)

“那落实到《百家讲坛》这个具体栏目上来说,到底是电视成就了易老师呢? 还是易老师们成就了《百家讲坛》?”(回归具体事实,设置二元对立问题)

“这样的标题(书名)很可能让人想到商业上的号召力?是很刻意的?”(诉说自身以及其他受众的感受,引出下一轮质疑)

“但是也有评论认为,易老师的红,你的火爆,只是恰好迎合了社会上一种浮躁的心态?”(第二次引入第三方观点,质疑气氛强烈升级)

“还有学者质疑,你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你的本职工作是一个教师。”(第三次引入第三方观点,将本回合的质疑推向了高潮,形成了强烈的质疑场)

王志在采访中用一连串的第三方观点,即与易中天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来质疑受访对象,达到了强烈的质疑效果。

(三)人自身的冲突

人作为一个矛盾的个体,在自身之中往往存在着冲突,挖掘人物自身的冲突对于更好地了解事实的真相以及为受众还原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人自身的冲突主要应该抓住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进行质疑。所谓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就是将受访对象曾经对于事实的想法与现在对于该事实的想法进行对比,找出历史与现实的矛盾点,有利于受众更好地还原受访对象这一个体以及事实真相。柴静在《新闻调查——以生命的名义》节目中对某位男同性恋的妻子的采访充分利用了人自身的冲突。现将柴静提问摘录如下:

“谈恋爱的时候你有觉得他跟其他男子有异常吗?”(对于交往历史的提问,引出受访对象的看法、观点)

“怪在哪儿?”(根据受访对象的回答进行的追问,目的是让受访者将事情经过讲完整)

“你当时怎么理解他说这句话?”(对于交往期间受访对象的观点以及评价的提问)

“你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话?”(对于现阶段受访对象观点以及评价的提问,目的是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柴静对于小雯转述的丈夫的话提出了两次质疑,“你当时怎么理解他说这句话?”和“你现在怎么理解这句话?”这两个问题利用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将一个同性恋妻子的内心活动展现在了受众面前。

[1] 荆慕瑶.论质疑式采访风格[J].新闻爱好者,2006(1):42.

[2] 王志.质疑——电视对话场中的理性因素[J] .新闻与写作,2009(3):65.

[3] 宋晶.王志采访技巧初探[J].艺海,2006(1):57-59.

G222

A

1674-8883(2016)13-0146-02

姜楠(1991—),女,河北承德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观点对象受众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观点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