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译萱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浅析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
——以《红旗渠》《话说长江》《江南》《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王译萱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定位,对于传播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纪录片有声语言传播者具有特殊性,其以声音为唯一传播渠道,并需对画面进行高度配合。本文以《红旗渠》《话说长江》《江南》《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时代背景、用声状态、与受众关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进行简要分析,得出有声语言传播者要想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恰当使用发声状态,准确把握同受众的关系,明确主体身份定位的结论。
有声语言;主体身份;纪录片;有效传播
作为有声语言传播者,明确自身主体身份定位,对于传播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纪录片有声语言传播者具有特殊性,其以声音为唯一传播渠道,并需对画面进行高度配合。《红旗渠》《话说长江》《江南》《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不同时期的纪录片代表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声语言传播者主体身份有很大不同。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纪录片《红旗渠》正是对红旗渠建渠历史的回顾,展现建渠技术,讴歌英雄人物,传递奋斗精神。因此,《红旗渠》的有声语言创作,要求声音明亮、集中,状态积极、高亢,语势上扬,存在感极强,体现强烈的鼓动性,政治色彩浓烈。有声语言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有声语言传播者所展现出的是全知视角,具有“领袖”姿态;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对有声语言传播者是一种敬仰的姿态,需要从有声语言中获得信息与力量。红旗渠的出现,体现了新中国不惧困难的气魄,展现了人民群众智慧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士气。
《话说长江》是中央电视台80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也是中国纪录片的高峰。这部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虹云和陈铎两位艺术家的解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长江两岸的旖旎风光以及长江从古到今的传奇故事,给受众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成为有声语言传播的经典,今天听来依然具有无穷的魅力。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国家结束了长达10年的动乱,全国上下政治经济逐步进入正轨,全国人民不仅期待新的幸福生活,更极度渴望精神文化自由。因此,《话说长江》的声音状态应与过去区别开来,不需要过分的高亢嘹亮,音质要沉稳,有力量感、信任感,状态积极、自如,传播时更注重生动性、讲述性、人文性。《话说长江》的出现,展现了新时代的崭新风貌。有声语言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就像导游与游客,有声语言传播者是以全知的视角进行讲述,但同时更加注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为受众展现一幅幸福自由的美好画卷;受众在接收时,也更加轻松自在,跟随着有声语言传播者的视角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与期待。《话说长江》有声语言传播者同样展现出母亲一样博大的胸怀,以大气从容的姿态讲述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江南》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江南地区历史文化的作品,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思辨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蕴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不断提升,对于了解祖国大好风光美景的愿望日趋强烈。同时,电视有声语言的传播价值也在发生变化。《江南》中对于有声语言传播者音质要求极高,需要给人以悦耳动听之感,具备强烈的欣赏性及感染力,用声时整体音量要小于20世纪,音调较低,存在感较弱,语势较为平缓、温和,让人感觉舒适,没有压迫感。这种用声状态的转变源于受众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已经无法接受有声语言传播者居高临下的传播姿态。有声语言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其以伴随者的身份出现,配合画面,为受众娓娓道来江南的动人故事,纪录片正是将文化视野与抒情基调结合起来,加之动听的声音相伴,令人无限沉醉,心驰神往。
《舌尖上的中国》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相对最为熟悉的一部优秀作品。本片将视角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探寻“寻常美食”,展现中国人日常饮食的流变,通过对比中国各地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审美,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每一个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无不感受到了味蕾的强烈跳动以及对于生活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手段不断涌现,受众的传播参与感大大增强。传播样态早已不仅仅只是过去“你说我听”的方式,传播方式丰富多样,互动性不断增强,《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好的美食作品首先一定有能力激发受众的味蕾,有想吃的欲望,同时又要具有人文情怀,展现美食背后的生活哲思。这就要求有声语言传播者音质清晰、干净,不能过于华丽,要求平实、质朴、可信度高,音量较小,音调较低,语势平和,在不抢“画面”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生动有味地讲述美食制作过程。有声语言传播者就是画面的参与者,采用内视角,与画面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将受众带入进来,共同探寻美食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有声语言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更为密切,受众对有声语言传播者极为熟悉,二者共同融入作品内容中来,共鸣极为强烈,效果极为真实。
四部纪录片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优秀作品,其有声语言传播更是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有声语言传播者必须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恰当使用发声状态,准确把握同受众的关系,明确主体身份定位,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价值。
[1] 姚喜双,陈友军.播音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98.
[2] 张颂.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J].现代出版,2013(2):11-30.
J952
A
1674-8883(2016)13-0128-01
王译萱(1992—),女,河北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语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