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朋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以宏观促微观 以理论促实践
——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论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介对受众接受心理的不同影响
丁君朋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在新闻心理学大角度下,把握电视、报纸、网络对受众所产生的影响。以宏观来促使微观框架完善,以理论经验来指导媒介的实践活动。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制约,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都蕴含在这三者之中。这几者的有机结合,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体系。
新闻心理学;媒介;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对于新闻心理学的探索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为社会原因,其二为经济原因。
何谓社会原因?这需从我国近现代的新闻发展史及与当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来阐述。我国新闻发展的高潮应从晚清时期各界人士纷纷办报时算起。那是一个信息量巨大,时效性要求很高的时代。事件发展态势瞬息万变,而当时人们又急需这样的信息,有了这样的受众心理,便也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也就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遗憾的是,从这一时期到21世纪前的一段时期,很少有人去研究受众心理。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主导了这一局面的出现。动荡的年代,一个生命攸关的时期,往往一个小事便能引发全体性的关注,所以当时的新闻媒介都以关注事情本身为主。因为有了事件就一定会有受众,这种传播心理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党报理论的影响下,也导致了社会新闻文化的单一性。而当时的人们却不得不接受这样一种新闻文化。正因为思想的禁锢,才导致了“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等情况的出现,给当时的中国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文化的缺失,也是在当时政治格局下的必然结果。
从经济角度来看,晚清时期国力衰微,民生凋零,在这样的一种经济现状下,创刊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维护好自己的事业,而在当时,他们认为只需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时政制度,关注中西思想便可获得成功。依靠这种传媒思路,有些刊物是取得了成功,如《申报》《苏报》等,但也导致大量信息被重复宣传,一批弱势者被淘汰出局。新中国成立后,虽说经济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对于新闻传媒事业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国内少数的新闻传播类专家开始着力研究新闻心理学,但这门学科在21世纪以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发展态势。只有经济水平的增长,新闻媒体在能够维持日常运营的情况下,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时间去研究受众的心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心理学也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得益于政治和平、经济发展、文化自由的社会整体环境。
新闻心理学是新闻学的一门边缘学科,同时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研究领域本应将两者相结合,但在实际探索的过程中,受到了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导致了侧重点的偏向。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然有了所谓的“中国偏向性”心理问题。
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类媒体。在传统新闻媒体处于劣势,新媒体发展态势愈趋良好的境况下,理应进行一些思索,各类媒体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发展。
报纸: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占据了媒体宣传端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媒体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遇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传统的步伐明显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所以理应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传统报业的发展道路。
电视: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视觉观念,对于宣传新闻媒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电视的互动性较差,虽比报纸有了进步,但还是不能够满足用户真正的互动心理。
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一直都在艰苦地孕育着。时至今日,成熟的网络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当然也包括新闻传媒业。而且也真正解决了与用户实时交流的问题,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比传统媒体快得多。
那么,报纸、电视、网络三者如何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强大的媒体效应呢?所以,此时应制定一个宏观的媒体发展规划,取之长,补之短,才能持久共存,繁荣新闻事业,而最重要的便是关注受众的感受。笔者将这三者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进行了排序,具体如下:一是网络;二是电视;三是报纸。
互联网是一个分众媒体,它提供的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并能将信息按照用户的个人情况和需求进行个人化定制。信息的选择和使用完全按照用户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决定。所以,受众会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资源。
电视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传播工具,声画并茂,可以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播放效果与受众接收效果较好。
当今社会,相对于网络与电视而言,报纸的受众接收范围较小,时效性较差,一般隔天出刊。另外,生动性、趣味性也不如网络和电视,这也大大降低了受众的阅读欲望。
由此可见,受众的注意力决定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的选择又决定了受众能否进入自我传播,进而保证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即“受众决定媒体存亡”。所以,当受众接触到报纸、电视、网络这三者时,感受各为不同。新闻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上,其作为受众主体,对媒介信息的需求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众需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的注意力,从而间接影响受众选择。所以要制定一个三者有机结合的宏观运作方式。一方面,要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另一方面,可取长补短促进各自的发展。网络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电视具有视听性强的特点,报纸具有保存性和权威性强的特点。那么,当发生一个新闻事件时,网络可以实时更新与用户交流互动,电视可将新闻视听化,更具可读性,来吸引更多的阅读群体,报纸可深入挖掘此次新闻事件,撰写深度报道,来探索更本质的东西。这样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以宏观的角度来制定微观事宜,有了详细的分工要求,各种事情便有章有法,此为“以宏观促微观”。
何谓理论?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务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也指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体系,可以用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现象。而现象为何物?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现象即物质,即为实践。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良好的思想意识作指导,才能不走弯路,取得物质上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无论哪个受众去接触报纸、电视、网络这第三者,都是被动地接触传播者的思想。所以,当受众接触到这三者时,当受众被动地接受传播内容时,当理论化为物质时,理应思考,其所传播的物质言论是否妥帖,传播的理论依据又是何处来的?假使信息的传播者思想理论认识不正确,导致言论的不妥帖,难道受众也要跟随其思想一起误入歧途吗?自然不是如此。作为一名受众,面对报纸、网络、电视上各种纷繁的信息,我们理应要有最基本的辨别能力。这其中,对受众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的“传受角色一体化”倾向十分明显。
近年来,各种反转新闻层出不穷,究其根本,一方面是网络的碎片化导致信息收集不完全就借助网络这一高效平台发布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众的信息取向倾向性明显,这其中社会观念因素与受众的求真心理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新闻受众之所以需要新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新闻能够向他们提供有一定时空环境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可视、可见、可触的人或物是现实的真实,它们区别于文艺作品所反映的高于生活的真实。现实的真实可以满足新闻受众对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认知需求,而生活的真实则主要满足受众认识生活和审美方面的需要。”[1]无论是网络发布问题还是受众接收问题,这其中,理论都起到了主导作用。“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除了明令的新闻法规,还制定了明确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新闻法规是一种法律条文,它把国家意志以立法形式强制新闻工作者服从;而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新闻法规是一种他律,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业的自我约束,个人的自我约束),两者相辅相成,促使、鼓励新闻工作者完成社会使命。”[2]然而,这与现实相融合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当今新闻传媒业竞争激烈,各个传媒机构都争抢头条,这也必将导致一部分新闻从业者放弃了严谨求实的新闻理念,转而追求点击量等大数据,导致一大批未经核实的事件被披露。也正是因为受众长期以来被社会道德所绑架,所以遇事时便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教师与学生,弱势方永远是学生;医生与病人,弱势方永远是病人;城管与小贩,弱势方永远是小贩……诸如此类的道德绑架,数不胜数,这就是对理论认识的不准确而导致的严重后果所形成的局面。
所以,应该以“理论促实践”作为行为准则方针,只有上层思想正确,才能减少或者避免下层实践失误。不管是对于新闻传媒事业本身来说,还是对于受众群体来说,都应做到这一点。只有保持“以宏观促微观”与“理论促实践”的思想状态,巧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才能减少事件的争议性,才能让受众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信息内容。
[1]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64.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57.
G210
A
1674-8883(2016)13-0070-01
丁君朋(1996—),男,在读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