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贤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二九二台,山东 青岛 266200)
BBC涉华纪录片研究及中国形象建构
赵贤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二九二台,山东 青岛 266200)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英国等媒体大国纷纷标榜真实与客观,制作了大量中国题材纪录片,试图全方位记录和再现中国的发展状态。BBC作为优良纪录片的生产机构,通过研究其制作的涉华纪录片可以管中窥豹了解中国在异国眼中的形象。本文通过研究电视或网络中流通的纪录片,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BBC;涉华纪录片;中国形象
纪录片作为真实客观又内容丰满的大众传播手段,是境外媒体涉足中国较多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了解异国眼中中国形象的一面镜子。英国BBC作为享誉全球的纪录片制作机构,中国题材的内容已经成为BBC纪录片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参考价值不容小觑。
(一)BBC涉华纪录片的大众传播
纪录片的拍摄、播放与反馈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它依托电视、DVD、互联网等大众传播途径向受众传达拍摄者所期望表达的意象,受众根据自身的认知习惯、意识形态、世界观等,对纪录片进行自发的解读与反馈,从而形成各自的镜中之像。
(二)BBC涉华纪录片内容及题材分析
本文选取以英国BBC近十年来(2006~2016)共10部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维度探究境外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新世纪以来BBC涉华纪录片如表1。
表1
(三)BBC涉华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1.政治——诡谲而复杂的态度。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无疑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对此BBC涉华纪录片的态度诡谲而复杂。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充分肯定的态度和希望寻求更多合作机会的意图;另一方面,从自身利益考虑,害怕中国的崛起所造成的威胁。例如,《中国人要来了》,将中国对非洲、南美洲的合法投资建设抹黑成肆意的资源掠夺与环境破坏;《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恶意唱空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持强烈怀疑态度。
在国内政治制度建设中,记录镜头集中于中国政治改革的诸多难题。腐败、宗教、人权、法制等改革深水区问题被放大,同时记录角度过于负面化。例如,《今日中国》《中国的动荡与崛起》等纪录片中都将镜头聚焦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却并未过多涉及中国政府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
2.经济——发展失衡的经济巨人。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带动世界经济的繁荣。BBC对中国经济巨人的形象呈现惊叹与艳羡心理,《中国秘密》系列之《如何致富》开篇甚至称“中国即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对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BBC从不吝啬溢美之词。
与此同时,BBC涉华纪录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充满兴趣。一是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失衡的关注,如《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中,讲述重庆市巫溪县白马村的农村城市化进程,来探讨农村、农民在中国快速城市化中的得与失;二是对中国经济粗犷式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的关注,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例如,《驾车游中国》两名主持人选择贫、富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以鲜明的二元对立方式来展现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今日中国》系列之《大自然的变迁》一集,通过民间环保人士的故事揭露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3.社会——聚焦诸多社会矛盾。处在社会改革的深水区、攻坚期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境外媒体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表现为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记录主体多带着资本主义国家的优越感进行挑剔,对于中国政府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与成效,则选择性过滤。例如,《中国的动荡与崛起》将中国描述为一个“动荡”中“崛起”的形象;《今日中国》系列之《权力与民众》《农村妇女》《自由与正义》,将社会改革攻坚期的诸多问题,如基层民主制度、妇女权益、公民维权等,进行解剖。
4.历史文化——表象化的国际名片。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历来被世界所惊奇、赞叹。“孔圣人”“戏曲脸谱”“万里长城”“中华美食”等辨识度极强的元素在境外涉华纪录片中屡见不鲜。又如,《美丽中国》是BBC对中国自然人文景观的成功记录,将中国的富饶壮丽影像化为中国最好的国际名片。但因制作方认知有限,上述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则往往无法被挖掘与阐述。例如,《中国故事》虽力求对中国历史叙述完整全面,仍不乏遗漏与不足,致使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流于表象化而无法为世界所理解。
(一)理性态度对待BBC涉华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通过对境外涉华纪录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境外涉华纪录片中塑造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的实际形象是有很大出入的。究其原因,一是纪录片中有限化的影像对于抽象化的国家形象的塑造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之制作方的认知局限、意识形态差异,主动过滤一些信息。片面迎合市场需求的现象不可避免;二是因中国崛起引起部分国家的恐慌,其出于政治目的,利用强势的媒体宣传力创造国际舆论,设法扭曲、抹黑中国形象,打压中国的发展势头。鉴于此,我们更应以理性、克制的态度来面对境外涉华纪录片,对于其扭曲事
实的言论要做到有效反击,加强自塑国家形象的力度。
(二)构建独具魅力的中国形象
在传播主体多元化而话语权严重失衡的国际舆论格局中,英国等传媒大国仍旧掌握着世界上最强大的舆论话语权,其塑造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我国由于基础薄弱以及传播能力受限,纪录片国际市场中充斥着外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制作的优秀纪录片寥寥无几,中国的真实形象得不到有效传播。因此,构建独具魅力的中国形象任重道远,主要应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1.增强文化自信,巧妙植入文化元素。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上古神话到近代传奇,从儒家精髓到饮食文化,甚至一个个鲜活的中国人形象都可以作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不竭源泉。作为将中国文化元素植入的成功例子,《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把美食当做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从而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2.精心打造强势国际媒体。与英国等传媒大国相比,无论在设备、网络、人员、规模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制作理念、传播技巧、宣传销售方面,中国的媒体仍旧处于相对落后、被动的地位。只有精心打造强势国际媒体,才能迅速有效地提升中国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
一要加强政策扶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国产纪录片必将迎来“大好时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优秀的国产纪录片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真实的中国形象将展示于世界舞台上。二要使用国际通用的影像语言。中国纪录片要打破宣传色彩浓厚、说教意味明显、罗列镜头自说自话的老传统,要灵活、幽默,在轻松的语境中传递信息。要熟练借助国际通用的影像符号,如美丽的风景、生动的人物等画面语言,在展现国家风土人情的同时,配以音乐的烘托和渲染,将抽象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在大众的意识中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
3.加强国际合作。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千差万别,跨文化传播往往面临诸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纪录片领域加强国际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融这种文化认同障碍,使得传播内容更符合受众的习惯。
国际格局瞬息万变,良好的国际形象对于中国在对外战略层面的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性传媒强国仍任重道远。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头戏,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陈倩怡.新世纪以来美国纪录片中的“中国的形象”建构[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2] 涂玉洁.涉华纪录片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12.
[3] 申洁. 2000年后美国涉华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4] 位迎苏,禹婧雯.他者的空间新世纪以来BBC涉华纪录片所构建的中国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3(22):84-85.
[5] 赵新利.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J].青年记者,2009 (28):15-17.
[6] 魏冉.文化元素植入与国家形象传播——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青年记者,2013(21):38-39.
J952
A
1674-8883(2016)13-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