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功能分析

2016-02-28 10:32张雅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灾难性手记汶川

张雅婷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记者手记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功能分析

张雅婷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文章旨在研究汶川地震与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中的记者手记,分析其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记者手记可帮助记者承担新闻责任,阐发新闻理想;平衡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提供独家报道,改善记者形象;体现人为关怀,避免二次伤害。

记者手记;灾难性报道;作用

一、引言

记者手记是记者这一特殊从业者所写的手记,是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针对某一新闻事实记录下的一些感受、思考,或者发表的评述、愿望与意见。(唐晓安,2009)

近些年来,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昆明火车站的暴力恐怖事件,2015年的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等,这些事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和损失。灾难同时也将媒体置于非常状态,因为媒体人有责任对灾难进行正确报道。可是,对于灾难的不当报道却时时存在。因此,能够体现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记者手记就成了平衡灾难报道中负面作用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现状

记者手记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最初出现在湖北报业集团的《楚天都市报》、长江报业集团的《武汉晚报》这两份都市报纸上。(杨小玲,2012)目前对于记者手记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记者手记的类型加以区分。范军(1996)认为,记者手记分为纪事性手记、述评性手记和抒情性手记。而杨小玲(2012)将其划分为新闻情境报道类、新闻分析判断类、新闻深度报道类。其次,关于记者手记在新闻报道中的定位和作用,记者手记属于新闻评论范畴,依附于新闻报道、通讯等体裁,实质上体现的是媒体的态度和言论。再次,研究了记者手记所包含的要素及特征。何村(2013)认为,记者手记的特征包括亲历、有感而发、写人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等。在高明勇(2013)看来,优秀的记者手记必须包含以下因素:思考意识、呈现文本以及第一人称。最后,反思了记者手记背后隐藏的伦理风险以及媒体责任的缺失,并且提出了应对策略。刘枫(2015)认为,记者手记体现了事实、情感、职业等方面的伦理缺失。张梅兰(2007)认为,记者手记的重复性、含糊性、双重性都能潜在地误导读者的情感价值取向。

学界研究记者手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其重要性,给业界以指导,规范记者手记的写作,避免新闻伦理的缺失。目前,大多数研究文献局限于对记者手记作概括性的介绍和梳理,缺少对其在特殊性事件中的探讨。其实它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作用极为突出。本文将通过对多个个案的分析比较,来揭示记者手记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作用,并期望以此避免灾难性报道过程中的伦理缺失。

三、内容分析

本文选取汶川地震和天津塘沽大爆炸两起突发事件中的记者手记(各10篇)进行考察。汶川地震的报道较之前各大灾难性报道有很大进步,记者能够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因此,汶川地震的采访手记具有典型代表性。近两年来,灾难性事件爆发后,受众不仅仅需要记者发布现场信息,而且需要记者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这一阶段的记者手记具有与汶川地震时期不一样的特性。所以,本文选取汶川地震(自然灾难)和塘沽爆炸(人为灾难)的记者手记进行文本分析,基本可以表现出各个阶段记者手记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多个个案的分析比较,来揭示记者手记在灾难性报道中的作用,并期望以此避免灾难性报道过程中的伦理缺失。

样本包括:

汶川地震(这些作品均选自“记协网”所主办的“汶川大地震灾区一线记者手记作品选”)

《张严平:灾难中的感悟是一部心灵大书》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在灾难中经受洗礼》 新华网

《回首一周,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 解放网

《新华社女记者白瑞雪:含泪故乡行》 新华网

《今天起,我们写“笑容”》 人民网

《“用信息守卫生命!”——新华社记者汶川震区手记》新华网

《军人是山头上唯一的绿色》 新华网

《映秀在哪里?》 新华网

《我们已出发》 海峡之声网

《不抛弃,不放弃:新华社记者余震中发回一线报道》 新华网

天津塘沽爆炸

《官方这不知道那也不知道 敷衍走过场》 京华时报

《灾后第一日:京津救灾“双城记”》 中国新闻网

《最悲壮的一次采访》 新华网

《与生化部队进入天津滨海仓库爆炸核心现场》 新华网

《用铅字和镜头追寻真相》 新华网

《活着,要好好的》 央广网

《触目惊心的灰·白·红》 中国新闻网

《天津,一次失败的采访》 新京报

《铁血群体触动国人心中的柔软区域》 中国新闻网

《逆行者,不孤单》 侨报网

四、记者手记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承担新闻责任,阐发新闻理想

“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刻,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南香红,2013:27)为了获得信息,记者需要义无反顾地前往灾区一线进行采访。为了达到准确,记者需要在现场对信息进行核实,不能仅仅采用第二手信源,不管信源是来自政府救灾部门还是受灾群众。“它是记者对采访生活的真实记录……突出对事实和对自己所感所思的忠实。”记者手记可以强化新闻的真实性,提升新闻的权威性,从而实现记者的新闻责任。在《用信息守卫生命》中,张崇防说:“时间就是生命。信息为救援赢得了时间,成为守护生命的希望。”要成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记者,面对灾难,就要在人们纷纷四散逃离时逆人流而上,冲向灾难的中心。

当今的传媒业处于时代的大变革之中,记者在新闻理想与新闻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面对灾难性事件,记者总是两难。一方面,它是国殇;另一方面,记者又难掩直抵新闻心脏的欲望。《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中提到,“不想上战地的记者不是好记者”。灾难性事件的现场就是战场,是可以实现新闻理想的战地。因此,记者总是希望接近事实核心,报道事实真相。然而,由于突发性事件的特殊性,记者难免受到报道政策、报道主题等方面的影响。正如《官方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所说,即使自己放下个人安危前往灾区采访,但在接近事实真相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记者就借手记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是,我们的时代需要弘扬新闻理想,记者必须牢记自己的新闻理念,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立足新闻现实,才不负作为一个新闻人的使命。

(二)铁肩担道义——平衡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

灾难性事件因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容易引发受众的恐慌。受众不仅需要获知大量的信息来减轻对周围环境的不安感,同时还需要媒体对信息进行核实、分辨以及引导。在突发性灾难事件发生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受众最关心的,受众的最大愿望以及要求,甚至是已经出现的失去理智的过激行为。同时,通过舆论的引导把体现公众意见、意愿、诉求的民间舆论场同官方舆论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两个舆论场的断裂而导致整个社会皮肤的割裂。在《官方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中,“政府的半遮半掩走过场,敷衍式的态度”,使公众不再相信政府发布的消息而宁愿相信小道消息,从而导致谣言满天飞。记者通过手记呼吁政府及时公开相关消息,同时也呼吁公众学会识别和辨别真实信息与谣言,从而缓和官方舆论场与公众舆论场之间的差异。

(三)妙手著文章——提供独家报道,改善记者形象

当今,提供独家报道已成为吸引受众的一条硬性标准。许多情况下,硬新闻大量重复,新闻线索雷同。如何在报道中形成创新,具有独家视角,成了当今各大媒体面临的巨大难题。记者手记应运而生。它最大的特点是记者亲历现场以后有感而发,是记者对于自己采访过程的所感所思,每一篇手记都是记者个人特点的体现。譬如,《军人是山头唯一的绿色》从救灾军人出发,关注了大家容易忽略而又最为关键的一个群体——救灾军人;《跟防化军走进核心爆炸区》同样关注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防化军。这两篇手记都另辟蹊径,从而提供了独特而又成功的新闻稿件。

记者形象关乎媒体形象,关乎整个新闻事业的形象。近年来,由于有偿新闻、新闻寻租等现象不断出现,媒体的公信力及记者的形象受到很大损害。尤其在灾难性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的不当行为导致被采访者害怕甚至极度讨厌记者。例如,“曝光”心切,干扰抢救工作;提问不当,伤害灾区群众;缺乏悲悯情怀等。(钱婷,2008)《好记者的标准是什么》中提到,“一对母女表示出了对记者极大的厌恶,赤裸裸的”。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不仅仅是自己所属的新闻机构,有时候甚至代表整个新闻行业。一个不适的举动,一次失败的采访,都会给以后的同行工作带来种种不易。通过手记,记者向受众展现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利于改善记者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二次伤害

“在灾难性时间报道中,能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是衡量媒体是否成熟和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李伟峰,2013)然而,大多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用大量血腥、刺激性的图片吸引受众眼球;用刨根究底的方式采访受灾群众,对其造成二次伤害等。《京津救灾双城记》提到,“除非必要,不要去打扰伤者或逝者家属”。这提醒记者要注意避免二次伤害。《带着惭愧,我按下了快门》中,记者在哀悼时“不顾被蜡烛烧到胳膊的危险,尽量用手端着相机伸到家长们面前,此时我带着惭愧”。记者通过手记将自己的内心剖析开来,在反思的同时也向受众展示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又如,在《今天起,我们写“笑容”》中,记者关注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受灾数字,不再是官方严肃的救灾情况,而是受灾地区孩子们的笑容,充分体现了一个记者的人文关怀。

[1] 唐晓安.“记者手记”在新闻中的应用[J].新闻前哨,2009(2):61-63.

[2] 杨小玲.媒介竞争环境下报纸新闻报道模式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161-164.

[3] 范军,茅建华.“信手拈来”意味浓——谈手记的写作[J].新闻爱好者,1996(9):20-21.

[4] 何村.如何写“记者手记”[J].新闻与写作,2013(2):72-73.

[5] 高明勇.记者手记:新闻背后的采访逻辑[J].青年记者(上),2013(10):95.

[6] 刘枫.记者手记的伦理风险及规避[J].青年记者(下),2015(7):36-37.

[7] 张梅兰.从“记者手记”看媒体伦理责任的缺失[J].今传媒,2007(7):51-52.

[8] 南香红,陈丰.巨灾时代的灾难报道[M].北京:新京报传媒研究院,2013:27.

[9] 张明月.新闻专业主义与灾难性事件报道[J].中国报业,2014(11)(下):39-40.

[10] 钱婷.略论汶川地震报道中记者职业道德和素养的缺失[J].新闻知识,2008(09):27-28.

[11] 李伟峰.试论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5(2):27-28.

G212

A

1674-8883(2016)13-0038-02

张雅婷(1993—),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灾难性手记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八月手记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从舆情民意看传媒灾难性报道的话语禁忌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