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微信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2016-02-28 08:22董从斌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期
关键词:手机新媒体环境微信

韩 冰 董从斌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微信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韩冰 董从斌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手机微信作为新兴媒介终端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微信可视为大众文化新形态,其原因在于它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产生舆论文化、视频文化和娱乐文化;由微信发红包和视频聊天产生的“发、接各自的心理”可视为微信社交心理的新特征;由于微信的“漂流瓶”“附近的人”等不断创新的新功能从而满足受众的求“知己”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手机;微信;心理

微信作为新媒体手段,其即时通信、资讯分享和抢红包等新功能满足了大众的社交需求,改变了社交习惯和生活方式并冲击当前大众文化的形态,无形之中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因此,手机微信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值得思考和分析。

1 微信是大众文化的新形态

1.1 以朋友圈为主的舆论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保障下通过现代传媒传播产生,从而引导人们消费意识的文化形态,消费大众文化的方式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看法导致文化舆论的出现。微信中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来自于朋友圈,微信用户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力军,实现公众权利最大化。微信利用其强大的社交网络增强了舆论传播力度,对当前大众文化新形态的冲击力不可忽视,是新时期媒体转型中产生的一股社会传播新兴力量。

1.2 技术创新引领的视频文化

大众文化以技术为依托,通过现代传媒传播当代文化意识形态,利用视频传播的最新资讯让大众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中获取最新信息,从而产生视频文化。微信在功能中加入了小视频和视频聊天,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拍摄视频或视频聊天进行通讯,打破了传统的聊天方式,是一种直观、即时的通讯传播状态,衔接了受众的网络与现实生活。它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即时需求的愿望,它作为家人、朋友之间的“千里眼”,为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

2 微信社交心理的新特征

2.1 微信红包发、接各自的心理

红包发送包括“发”动作和“接”动作的完成。“发红包者”在微信圈中通过发放“红包”达到互相交流的社交目的,通过互动增强与其好友之间的联系达到自我认同,构建自我形象;“抢红包者”通过和其他人一起抢红包完成集体行为,在抢的那一瞬间形成了从众心理的群体归属感。微信发送红包就像是网络游戏,在争抢红包和分享红包的过程中“发红包者”和“抢红包者”都得到娱乐心理的满足,在做游戏的同时将娱乐心理传播出去。

2.2 微信视频发、接各自的心理

微信在不断创新中根据用户社交需求增加了视频聊天的功能,这是一种对私人领域介入最深的交流方式。“视频邀请者”首先会对对方身份和自我亲密度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出于对对方的信任邀请对方视频聊天,体现出二者亲密和信任的行为;“视频接受者”在接受视频聊天时会思考与对方的关系和亲密度,而后选择“接受”或“拒绝”,这是一种权利和责任的表现。视频聊天切合了“熟人交友才是王道”这一要点,是基于归属感的社交心理产生的一种聊天方式。

3 微信满足受众求“知己”的心理需求

“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各种内心准则与社会规范的制约而表现出在行为上的自我克制。这种克制,是保证社会秩序及和谐的必要条件。”[1]很多微信用户通过“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和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空间中通过网络信号传送进行交流,他们社交初衷只是出于好奇心和窥视欲望,在“虚拟”的时空中找寻“纯情”“空灵”的感受。微信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一种新的聊天模式,它既是一种社交方式的改变,更是受众身体和心理内外存在方式上的重大转型。

这种交友模式具有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为避免犯罪情况的发生,从用户角度出发,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自律意识,注重自我保护,避免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4 结论

现如今,人们身处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几乎每天都在通过微信与家人好友社交,利用微信社交已成为家常便饭;同时,微信通过更新功能为新媒体社交添砖加瓦,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让微信社交掀起了社交“新浪潮”。微信做到比其他社交软件更懂“人”,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带来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微信用户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应做好自我保护,保持理性的思考能力及对自我的约束能力,时刻警惕对自己信息的保护,安全社交。

参考文献:

[1]钟倩.网络视频用户心理行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手机新媒体环境微信
微信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