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军
(作者单位: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新闻发言人的语言艺术分析
冯学军
(作者单位:驻马店广播电视台)
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灵活运用语言是工作所必须的技能。本文从总结新闻发言人必备的语言艺术素养出发,提出新闻发言人在运用语言艺术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新闻发言人;语言艺术;艺术素养
关于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艺术素质,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本文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学识
渊博的学识是发言人必须具备的素养,是其利用各种方式回答好记者提问的基础。没有渊博的学识,语言艺术的运用只能是“纸上谈兵”。
1.2 幽默
幽默是化解紧张气氛的有力武器,对于那些敏感、刁钻甚至带有敌意的问题,发言人反其道而行之,使用轻松、风趣、幽默的语言予以回应,不仅能够绕开难缠的提问,也能够在会心一笑中减少彼此的隔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幽默一定要注意场合、把握好一定的尺度。例如,在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的危机事件处理期间就要避免使用幽默;另外,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记者,应考虑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发言人的幽默。
1.3 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语言艺术
新闻发言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同样的意思和内容,有的人说出来令人一头雾水,而换一种说法则让人茅塞顿开,这正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发言人应加强语言的力量,巧妙地使用证据来增强语言效果。
1.3.1 举例子
恰当的例子可以使发言人的话听起来更有说服力和人情味,不论是官员、商人、记者,还是平民百姓,都易受到发言人情感的驱动。因此,发言人的作用不仅在于向记者和公众传递理性的信息,还应该打动他们的心。举例子的好处就在于能调动受众的情绪,使他们能记住发言人的话。
1.3.2 列数字
列数字是新闻发言人在发言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许多新闻发言人在运用数字时都会出现罗列数字的情况,或者是使用空泛的、易引起歧义的数字。有时,在仅仅100字的篇幅里,甚至会出现10个数字。过多的数字会把记者搞糊涂,有的人干脆不用,有的人选择乱用。因此,发言人在使用数字时切忌空泛,要具体;切忌静止,要变化;切忌过于精确,要便于记忆。
1.3.3 打比方
打比方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与之相似的事物,后者应该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这样才容易使受众产生共鸣。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答金砖国家记者问时提到,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天下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
1.3.4 引用名言
对于比较尖锐的问题,引用名言是一种智慧的方法,可以含蓄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递出去。2013年12月,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引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名言回应安倍“拜鬼”。记者提问:“今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安倍晋三在同一天参拜靖国神社,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发言人秦刚回答:“今天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此时此刻,我们特别想起1938年,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战正处在艰苦卓绝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的演讲中这么说,‘中国是大国。进步、多助,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2.1 忽视核心信息的设计
新闻发言人对新闻发布会的核心内容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核心信息涵盖了新闻发布会的所有重要信息,是新闻发布机构希望记者在报道中体现出来的部分。“一场新闻发布会可以有1-3个核心信息,最好不要超过3个;核心信息太多会造成报道分散、力度减弱的结果。”[1]
新闻发布会一般由新闻发言人先发布信息,然后再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信息时,一些新闻发言人不能把握住重点,不能简洁地表述立场,经常出现主题不清、层次不明、前后重复等现象。有时还会广泛地感谢各级部门,解释多数人都知道的普通常识。这些都导致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并不是发言人期待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也会使记者反感,影响传播效果。
2.2 空话、套话、行话多
没有新鲜感的空话、套话、行话毫无用处,其出现于新闻发布会上,不但影响发布会的传播效果,也会引起记者和公众的不满,有损新闻发布部门的形象。尤其是在一些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果发言人一味地说空话、套话、行话,报喜不报忧,不用真情实感说话,必然使受众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影响事件的协调解决。
2008年北京奥运新闻中心主任李湛军总结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存在的三点问题,其中一点即是“发言人的语境处理还普遍有待提高,大话、套话、空话显得多,这一点奥运会时在某些场合就引起了外国记者的不满”。
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度集体公开亮相时,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赢得了海内外媒体的赞誉。外媒评论说,他的讲话短而精当,无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2.3 不敢直面敏感问题
“新闻发言人最希望看到的是,记者迫切想知道的事情正是自己打算告诉他们的;但是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尤其在危机时期,媒体关注的正式发言人不能说或不好说的话”。对于敏感问题,发言人总是担心若回答地不妥当会引起媒体猛烈的炒作甚至社会的恐慌。因此,一些新闻发言人面对敏感问题时会胆怯、唯唯诺诺,有时直接回避,有时其回答被记者牵着鼻子走。
2011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局相关领导做客“莞香花开”微访谈,回答网友对“未来5年路,东莞怎么走”部门领导系列微访谈的提问,结果令网友大失所望。现场多次出现“派人去看看”“正在处理当中”的回复。有网友认为,卫生部门的回答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新闻发言人这样的表现无疑是非常失败的。
3.1 设计好核心信息
设计好核心信息,首先,发言人必须明确媒体传递给公众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不是面面俱到地传递所有信息,而是必须突出重点。同时,必须考虑受众的感受,如果新闻发言人传递的信息都是受众所不关注的、不需要的,那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无疑是失败的。
“当设计每一条核心信息时都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所持有的立场、结论、态度、判断等;二是支持你的立场、结论、态度、判断的证据。”
立场必须清晰、明确,并且能够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时刻用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而不是拖泥带水,应该摒弃过多解释性的、没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3.2 适当、适量使用空话、套话、行话
新闻发言人要少讲空话、套话、行话,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有些时候用这种方式回答记者的提问,表面上看似没有回避问题,似乎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但实际上没有实质信息,这样既可以避免机密的泄露,又不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比如,一位发达国家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低吧?”大使回答:“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少讲空话、套话、行话,首先要拥有真诚的态度,态度不真诚就很容易说套话,“在新闻发言人要学习的诸多技巧中,态度应该排在第一位,态度决定一切。比如尊重他人的态度就很容易让你得分”。
其次,说空话、套话、行话时要避免说“无可奉告”。永远不对记者说无可奉告,这是新闻发言人的一条金科玉律。
3.3 直面敏感问题
新闻发言人在面对敏感问题时,应该做到不回避、不躲闪,真诚面对,把话说到对方的心里去。“以理服人”是回答敏感问题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讲道理,可以使记者和受众心悦诚服。
[1]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程义峰,秦亚洲.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向前[J].瞭望,2009(23).
[3]教育部.教育部2005年新闻发布会实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