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民俗艺术“社火”的保护与传承

2016-02-28 03:10:27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1期
关键词:社火民俗文化民俗

姚 彬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新闻)学院)

新媒体视域下民俗艺术“社火”的保护与传承

姚 彬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新闻)学院)

在民间流传千年之久的民俗活动“社火”,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却在逐年减少,艺术水平也日渐下滑,服饰、造型方面的传统意味也越来越淡,社火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新媒体;民俗艺术;社火

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区,一种在民间流传已久的民俗活动——社火,上演于春节期间城乡的大街小巷。“社”有土地神之意,“社火”是古代先民祭祀土地神的一种仪式。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先民的认识上具有一定得局限性,生产生活依赖于自然,即“靠天吃饭”,故而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冀居安民泰、家和业兴,这样的驱疫、祈福、求佑的活动逐渐仪式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约到唐代,集权者进行的祭祀仪式开始演化为一种节日庆典,全民参与,至宋代广泛流行于民间。至此,“社火”凭借其不可磨灭的艺术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代代沿袭下来。

“社火”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的表演艺术。其包含独特而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质、文化风采以及神韵,是老一辈艺术大师们留给后人永远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故而“社火”被评为我国民俗艺术中一项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至名归的。“社火”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需要靠“人”来继承发展,继承者应尽一切能力来保护和继承这项民俗艺术。然而,纵观“社火”的发展现状,还是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社火的一些剧目和传统表演手段正在慢慢流失,传承人掌握的要领和精髓一代比一代少,“社火”原本的风采神韵也逐年退化。那么,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民俗艺术,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日渐有影响力的传播手段——新媒体,能否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产生积极作用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1 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初源自于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的一份商业计划书(1967年)中。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一份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至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广泛流行,并逐渐影响全世界。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每一次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新媒体”亦是如此,首先,新媒体依托其数字化技术,弱化了现实生活中地域上的差异,使跨区域传播轻松实现。其次,新媒体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独立个体的背景,使每个“发声”的个体在新媒体这个传播环境中是平等的,公众参与的愿望被充分满足,只要参与者有意愿,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与其他参与者讨论。再次,新媒体不存在固定的传播时间,也不会让人有信息转瞬即逝的忧虑。[1]今天,几乎每个使用网络发表言论的人都可称为新媒体人,即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产成本及信息传播成本都很低,只要受众有设备及网络,就可即时传送与接收到任何信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因为新媒体不会也不可能终止在某一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新媒体一直处在并永远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故而,“新媒体”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变的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它是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同时能够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交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传播形式和信息载体。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传播介质和传播手段。

2 社火的特点

社火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俗艺术,长久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社火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祭祀性、自发性、传承性和娱乐性的特点。

2.1 祭祀性

祭祀是社火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特点。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极其渺小,一方面感恩于自然界赐予的各种生活所需物,另一方面也敬畏着神秘的自然界。所以,古时人类按照心中所愿创造出各种神加以崇拜,并祈求神能保佑并满足其愿望。[2]农耕社会,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活的基础,同时,火作为光明的象征,兼具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摧毁万物的力量。所以,祭祀土地神和火神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2 自发性

古代民众在遇到自身能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自发组织社火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得到神灵的庇佑。然而,由于早期物质资源匮乏,祭祀中的道具、服装等设备都是民众自发筹备,祭祀过程所需要的表演者也是民众自发参与的。

2.3 传承性

千百年来,先民们一直是刀耕火种,农耕文明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成了各种文化习俗一代又一代传承。而社火作为祭祀、节日庆典的重头戏,在时间这一维度上必然会长久地流传下来。

2.4 娱乐性

早期,社火隶属于祭神的祭祀活动,是为祈求神灵保佑而进行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大幅度发展,生产生活资源日渐丰富,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社火从原先的求神保佑演绎到现如今在春节期间以及一些特殊日子来欢娱大众。这一全民狂欢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文娱生活。

3 社火的现状

在陕西省宝鸡县的赤沙镇,每逢闰年表演一次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由于血社火从不外传,宗族内也是传男不传女,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真正学会血社火制作工艺的族人却很少,血社火成为即将消失的民俗艺术。[3]其他地区的社火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社火的数量逐年减少,艺术水平也逐年下降,服饰和造型方面的传统意味越来越淡。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故而社火在农村的存在价值要比城市高,成为农村主要的文艺形式。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将引起社火这种文艺形式的变化。从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及我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有30多年。农村的生产方式、劳动力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日趋广泛。城市各方面的优越感强势冲击、改变着农民的价值观,使得农民意识到自身文化和艺术的陈旧、单调和落后,并逐渐丧失认同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火活动逐渐衰败、中断甚至面临失传。经济基础的改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当春节闹社火时期,大量的劳动力已经进城开始务工生活,故而参与社火人员的人员就相当匮乏。同时,社火这一活动从年龄构成上来说需要的是大量的中和青年人,然而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中、青年农民缺乏对社火表演的兴趣和热情。并且,培养一名成熟的社火艺人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熟识相关的历史事件,具备一定的艺术感受力,这些限制条件也给社火这门艺术的传承增加了难度。

目前,一些地区的社火队伍正在尝试改变目前社火所面临的窘境,如陕西省户县社火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荣就在不断尝试推陈出新,为社火谋求新的传承方式: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增加适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举办“承古传新——户县传统社火经典微缩展”,用数百具微型人物造型,向民众展示户县社火的基本内容;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一方面通过影像、文字等方式将社火文化与传统技术进行整理、汇编,另一方面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国家层面对社火进行保护、传承,努力探求发展之路。[4]

4 新媒体传播传统民俗艺术的优势

民俗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包含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世代相传的一种精神文化,是民众经过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精神诉求。因此,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民俗文化是保护与传承的首要任务。合理运用传播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民俗文化,促使更多的人去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我们身处于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不再是定点、单向传播,而是互相交流对话。新媒体是属于大众的媒体,其话语体系也是通俗大众的。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初步解释民俗文化,并通过这一平台传播出去,增强大众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并引发相应的讨论,营造出有利于民俗文化传播的环境,让更多的人主动去关注和学习民俗文化。此时,愿意深度学习的人群还会自发在自己的关系网中进行传播,即有点到面进行传播。

同时,经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样的表达方式在新媒体这一平台上传播,为民俗文化的全面表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并且,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集中存档于网络中,无论是较有深度的文化底蕴,还是较为浅显的视觉冲击,都能在需要的时候瞬间汇集,不需要像以前那般四处奔波查询资料,也不会出现信息稍纵即逝的遗憾,以及一些民俗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出现的限制。多媒体可以使受众在空闲时间即可学习民俗文化,从而大大提升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正在悄无声息地运用自身的特点,扮演着可以永久保存人类记忆的角色。科技继续发展,也许在未来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甚至嗅觉、触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历史、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认知。

[1]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J].国际新闻界,2006(7).

[3]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西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2012.

猜你喜欢
社火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闹社火
金秋(2020年2期)2020-06-03 12:50:50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28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社火”辨——兼论中原传统社火的发生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26
社火,耍起来
宁夏画报(2016年2期)2016-03-21 0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