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铭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新闻传播系)
从《大圣归来》看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之路
杨 铭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新闻传播系)
纵观2015年暑期档,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一匹黑马。《大圣归来》给国产动画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也引起了人们关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之路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本文结合《大圣归来》的制作策略,指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之路,希望能对国产动漫电影创作、发展有所启示。
动画电影;国产;《大圣归来》;发展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方针的引导下,我国影视动画产品数量逐年增加,但动画电影创作始终难以突破题材匮乏、内容单一、缺少情怀的困境。2015年夏季,国产3D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上映后,很快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的成功也给中国动画电影发展以启示,中国动画电影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大圣归来》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众所周知,与《西游记》有关的影视作品非常多,《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妇孺皆知。稍有不慎,创作者就有可能落入“老调重弹”的俗套。如何不落俗套地讲故事,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大圣归来》虽然同样取材于西游记“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缘分”这个老话题,但它讲故事的思路和视角却非常独特,故事情节和创作思路可谓非常新颖:善良调皮、话痨一样可爱的小和尚江流儿由于机缘巧合救了被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碰上了凶残可怕的山妖和贪吃懒惰的猪八戒,并最终以善念点燃了孙悟空心中的那团正义之火。这些角色在造型、形象上一改之前其他故事中的形象,加上其中融入了许多人性化的情节,所以人物形象看起来非常鲜明、饱满。从画面色彩看,整部影片充盈着浓郁的东方色彩。从人物形象设定以及道具、场景和音乐设计看,整部电影全部是创作者对本土化元素的整合、提炼和创新使用。我们可以将这种电影创作策略定义为“本土化发展+原创策略”,今后,我们可以借鉴《大圣归来》的创作经验,从民族文化宝库中提取素材,撷取精华。同时大胆创新,坚持原创,在其中融入时代价值观和自己的创意,秉承“中国学派”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构建、塑造更多特征鲜明、概念清晰的动画形象,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
近年来,中国动画影视作品数量逐渐增多,但我国动画在技术、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方面都很薄弱。许多作品不仅制作粗糙,且故事情节老套、乏味,都是靠模仿、抄袭而来的“速成”之作。与日本、美国的动漫作品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市场竞争优势,产品的商业性和盈利空间有限。《大圣归来》不仅是中国电影制作人利用本土化动画元素积极尝试的产物,在制作方面,电影制作方可以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大圣归来》制作团队花费8年时间来制作这部作品,在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和后期特效上倾注了无限的热情;电影导演田晓鹏多次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他始终将这部电影当作一个艺术品来对待,容不得半点瑕疵;影片中的皮影戏、悬空寺、京剧元素等,使电影更具中国味道。可以说,正是摈除了利益之心,《大圣归来》的创作团队才能静下心来投入到作品创作中,才创作出了这部令人喜爱的动画精品。这也给其他电影人以启示:中国动画电影只有尊重观众,尊重市场,摈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态,以精品意识要求自己,俯下身去,精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制出精品,赢得观众的尊重。
过去,在动画电影创作上,国内存在的一个错误思想,即动画电影是专为“低幼龄”群体创作的电影,这个观念在好莱坞早就被推翻,好莱坞动画《怪物史莱克》《花木兰》在制作时针对的主要是成人群体。其实,这个制作策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成人(家长)才是幼儿群体动画观影的主要决策者和影响因素——动画电影只有先打动家长,才能促使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观影,《大圣归来》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打破常规的叙事角度,对世界观的重构,对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3D技术的使用,是提升《大圣归来》艺术高度的主要因素。如《大圣归来》采用的是好莱坞惯用的单线叙事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剧情设置颇为用心。再则,在紧凑流畅的叙事中,它更多地将描述重点放在人物内心情绪变化上,孙悟空的形象也因佛魔矛盾结合体的设定而显得更加人性化。鉴于此,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上,我们也要将视角放得更宽,适度考虑成人群体的观影需求和感受,克服生硬的说教,根据社会主流审美情趣和时代审美特征去进行动画电影创作。与此同时,在叙事、造型和表现方式方面大胆创新,争取借助全新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手法提升动画电影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艺术高度,以促使动画电影朝着“全龄化”方向发展。
《大圣归来》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动画电影人在创作上不仅要有想法,有魄力,还要有耐心,有韧性,坚持本土原创精神,耐得住寂寞,诚心创作精品。唯有如此,才能经得住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1]刘琥.中国动画要给世界带来什么——从《大圣归来》看国产动画的发展困境与希望[J].对外传播,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