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工作机制

2016-02-28 03:10周成贤
学术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个体性个体政治

周成贤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与工作机制

周成贤

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丰富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彰显社会的协同性、凝聚力,同时又要凸显个体的独立性与创造力。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个体的人作为逻辑起点与价值主体,实现理论性的权威独白转为生活化的平等对话,规模化的“批量生产”转为情境性的“量身定制”。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个体的自我实现为其核心原则,并将之贯穿在衡量与评价、融合与分解、化解与修正、激励与约束、拓展与提升等具体工作机制中。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机制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探索性的路径,是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宗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支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于道德教育。1860年英国学者斯宾塞在其《教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构成学校教育有机整体。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对德育的定义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P162)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政治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指为一定阶级(或政党、政府、组织)的政治目的服务,使受教育者经过教育确立一定的政治目标,坚持一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树立某种政治信念,并为实现政治目标而献身的一种教育活动”[2]。德育目标涉及到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德育内容涉及到十个方面,它包括德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并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教育、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等。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更为宽泛。道德教育重在以情感人,从合情性导向合理性,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以理服人,从合理性导向合法性。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重在启迪与引领,以实现人的自觉自律。叔本华认为,“德性和天才一样,都不是可以教得会的。概念对于德性是不生发的,只能作工具用”[3](P370)。 “任何一个人达到了独立的理智和控制力之后,其思想都会是自律的。原始的一种天赋通过逐渐地锻炼就成为有效的律己力量。一个人思想有律己力以后,就可以在没有外在指教的情况下自己掌握合适的行事方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培养这种有律己力的精神。”[4](P51)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更宽泛的内涵。从工作性质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了统治、管理、教育、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从工作对象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涉及政府、军队、事业、企业、社区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指政党、政府、阶级、团体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2]“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外延比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广泛,它不只是教育一种职能,还包括:领导管理体制的建立,队伍的组织与培训,理论的研究探讨,工作方法的研究,经验的总结推广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2]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在一定的逻辑起点和价值主体的框架下处理各种利害关系。利益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现实利益与虚拟利益、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根本利益与最高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附属利益与核心利益、合法利益与不法利益等。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大到国家和民族,小到集体和组织,政治活动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巩固、争取、保障利益中,形成了利益失衡和利益均衡的局面。在这一局面中,不同立场、不同处境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选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使命是守卫意识形态的安全,而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关于社会根本利益格局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仍然是教育活动。不同于统治、管理与服务的主客体间活动,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活动。教育是一个重在诱导、感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强调主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从学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法学门类,是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有阶级社会以来所共有的社会现象,但我们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在党诞生以后就广泛存在,但这种实践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成为一个专业和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的历史是比较短的,其起点可以以1984年《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为标志。”[5]从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命教育、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等相比较,既有重合性,也有差异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培养两种主要形式。有学者认为前者属于主渠道,而后者属于微循环,两者应相辅相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的课外实践培养,包括了日常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发展、心理健康咨询、生涯规划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包括‘主渠道’和‘微循环’,前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后者起着配合的作用。我们以往只重视主渠道的作用,而对微循环关注与重视不够。”[6]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转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大众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认知图式和实践程式上实现转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认知图式的转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察视野从宏观历史转向微观人生。从宏观上看,人有种族、民族、地域、文化、国籍的差别;从微观上看,人有性别、体貌、知识、技能、修养、职业的差异。在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丰富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彰显社会的统一性与凝聚力的同时,又要凸显个体的特殊性与创造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科学价值上具有服务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合目的性,在学科属性上具有社会学科兼具人文学科的多元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实现既要依托科学理性的力量和公共精神为社会目标服务,又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为人的需要服务。一方面,它要回应人们对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大关切,如面对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完善的背景下利益结构和思想文化多元化、意识形态纷争、价值取向多样、道德观念模糊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有效开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也要关注在个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结合教育对象成长的需要和人生问题,以关怀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问题”[7]。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式从权威独白转向平等对话。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是真正尊重与热爱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语、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对象不是任意摆弄的物品,而是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他们有着不可剥夺的主体性与独立性。缺乏敬畏与热爱的教育必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教育,必然会让学生个体的内心蒙上羞辱与仇恨的阴影。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产生内心自卑、怯懦的学生个体,同样也会产生自负、狂妄的学生个体。教育又是一个对话过程,需要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展开面对面的自由探讨。只有放下所谓的架子,认真倾听学生个体真实的内心声音,才能树立真正的威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表达方式,需要从审判式、布道式的权威独白转向辩论性、探讨性的平等对话。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程式上的转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从人性修养转向人格塑造。人性与人格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人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通性即共性,而人格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性。人性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挖掘出来,而人格是在教育环境中塑造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正如相同材质可以制作成为不同功能、不同风格的器具一样,共同的人性基因在不同环境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人格塑造。英国大教育家纽曼说过,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他认为,人格的完整对整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而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他认为,一个“博雅人”,其受教育所学得的并不是知识内容的效用性,而是透过心智发展来脱离蒙昧,拓展视野,提升能力,解放心灵。教育的真正使命是塑造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即自觉自律、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由自在的个体。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从“批量生产”转向“量身定制”。“批量生产”式的教育是一种规模化、标准化的管理性模式,而“量身定制”式的教育则是一种个性化、精致化的服务性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从“批量生产”转为“量身定制”,其实质是从点对面的工作方式转向点对点的工作方式。这一转向不仅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常性与情境性,也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隐秘性与渗透性,更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具体性。问题学生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契机,他们往往是内心受到束缚的个体,但同时也是极具爆发力的个体。一种相同的对话方式用在不同的教育对象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交流效果,一句普通的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会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在“量身定制”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人格特征和生活情境,帮助他们展开充分的自我探索,以打开心结、指点迷津。

三、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转向的结果,其实质是价值主体从抽象集体转向现实个体,逻辑起点从理想生活转向现实生活。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是现实个体。现实个体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这一概念有两方面基本内涵:首先,个体是人存在的基本单位,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次,人是现实生活的存在,是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凸显了人的特殊性与现实性,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更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个体作为价值主体。现实个体是抽象人民与具体公民的统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是抽象人民,而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是现实个体。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和道德概念,而公民是一个个体概念和法律概念。现实个体是道德主体与法律主体的统一,实现了人民与公民的统一。这里的公民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国籍身份的法律主体,而且更是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道德主体。对于学生来讲,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了创造性与协同性的统一。充分尊重个体的独立性是发挥个体创造性的前提条件,而充分挖掘个体的特殊性是保证集体协同性的前提条件。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创造既要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思维,又要有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生命的激情既是创新力,又是一种破坏力。当生命激情在循规蹈矩中耗尽,个体就难以涌现出神奇的灵感和创造的冲动。珍视、呵护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以自由成长的空间,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培养出创新能力、鲜明个性,造就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对于教师来讲,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艺术不同于技术之处在于艺术不是用作达到另外目的的工具,而是以自身为目的的、独立的、自律的艺术,它是以人的本质力量的高扬,是立于人性和美之上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抗拒。技术性强调的是遵循客观规律性,艺术性强调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操作技巧,更需要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劲的人格魅力。

(二)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保持适度的张力。过度理想化会导致人的空想和浮夸,而过度的现实化会导致人的狭隘、世俗。杜威曾说过,教育如果脱离生活就变成了一幅与生活不相干的图景,但离生活太近亦容易被生活的嘈杂喧嚣冲昏头脑。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与生命境界,展开不同的对话,凸显教育对象生命个体的特质,秉承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理念,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只有改变自我才能改变世界”的原则,遵循从现实走向理想,再从理想回归现实的路径。在理想世界中,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的统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发展前行的动力。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即一般性的价值观倡导与特殊性的价值观践行相结合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显性宣扬与隐性渗透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从抽象性的符号文本解读转向具体性的生活情境体验,从理性的逻辑论证转向感性的生活体验。百闻不如一见,表达某一思想、论证某一命题,可以通过理论证明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感悟体验进行。微言大义,小故事蕴含大道理,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讲道理”变为“讲故事”,在娓娓道来中留下细细品味的余地。

四、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动机理论的最高层次。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一个核心原则,统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工作机制,并贯穿在日常事务管理、心理辅导咨询、职业生涯指导、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具体工作内容中。

(一)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测量与评价机制。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测量与评价机制促成学生个体在品性修养、能力水平、成绩取得方面的自我认知。任何一项人员选拔性工作,如各类评奖和评优,都需要一个完备的测量与评价机制。测量与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一是权威的测评主体与稳定的测评客体。测评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到测评主客体的干扰因素,即主试的影响因素与被试的影响因素。测评工作是基于信任关系与权威形象,而建立信任关系和权威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二是要有具体的测评对象与可靠的测评方法。测评对象基本分为学生个体的品德、能力、业绩等,而测评方法包括了有效、可信的测量工具和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标准。三是有序的测评环节与完整的测评过程。测量先于评价,测量工作是测评的首要环节。测量是一种基于对象描述的客观比较,而评价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主观选择。四是有明确的测评目的与深远的测评意义。测评的直接目的在于挖掘个体间的差异性,提升个体间的区分度,而测评的深远意义在于帮助个体获得自知自明,为个体的自我规划与自我发展做好铺垫。

(二)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融合与分离机制。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融合与分离机制促成学生个体在集体生活、党团活动、组织建设中的自我界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排列的方式把一个学生整体分解为小组,以最大可能地凸显个体的特殊性,发挥个体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通过组合的方式把众多学生个体组建成为一个集体,最大可能地汇聚个体的统一性,实现个体的凝聚力。创造力与凝聚力是一个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矛盾存在。创造是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凝聚则是一个吸引与排斥的过程。个体的创造力是基于个体的特殊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而个体的凝聚力是基于个体的一般性及个体间的协同性。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又是有待完善的存在。因此,只有通过个体间的相互合作、互惠互利,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达成共同进步。在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挑战而不是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又要鼓励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奉献而不是自以为是、斤斤计较。

(三)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激励与约束机制。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促成学生个体在身份认同、角色扮演、责任担当方面的自我掌控。个体一旦失去约束,就会导致自我膨胀,失去激励会导致自我萎缩。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个体既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又有悬崖勒马的智慧。在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通过典范与榜样来进行参照、激励,通过责任与使命进行督促、约束。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典范与榜样如同一面镜子,参照作用愈强,激励效应愈佳。典范与榜样的激励不是海市蜃楼,而是通过切实努力可以达到的彼岸世界。因此,典范与榜样的激励过程不是一个望洋兴叹的过程,更不是盲目跟风的过程。人生梦想固然需用激情来点亮,却更需责任的能量力量来燃烧。责任如同一个生命的十字架,虽然沉重但却神圣。责任是由身份与角色所设定的,外在的责任只有经过认同与内化,才能够成为责任心。责任心又是一种使命感,一方面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抑制学生个体的消极性和破坏性。

(四)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修正与化解机制。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修正与化解机制促成学生个体在生理危机、心理危机与伦理危机上的自我解放。校园危机事件有个体性危机事件所引发群体性的危机事件,也有小范围的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危机事件。危机事件是全局性的、重大的、紧急性的事件,危及财物、名誉、安全、健康甚至生命,危及校园和谐、社会秩序乃至国家利益。校园危机事件的根源在于人在异化环境中得不到正常的自我实现,导致了行为的冲突,生命的消亡。在校学生充满朝气、渴望刺激、追求新奇,内心充满了迷茫与狂热,充满了自由与幻想。在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中,需要建立与完善预警机制,尽可能降低各种潜在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做到未雨绸缪;需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警惕性,统揽全局、实时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危机事件的处置中,需要建立与完善应急机制,不断提升突发事件的补救、修复能力,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无论是对涉事群体还是涉事个体,都将是一次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契机。

(五)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蕴含了拓展与提升机制。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拓展与提升机制促成学生个体在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事业追求方面的自我超越。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拓展与技能提升,更是人格完善及生命境界的提升。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个体在学业、职业、事业的规划中,在亲情、友情、爱情的体验中不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在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的指导中,鼓励学生牢牢扎根现实土壤,不断掌握专业领域中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始终保持理想的张力、信念的纯粹、信仰的圣洁。如果高等教育纯粹是为了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必然会严重违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样教育出来的只是会赚钱的工具,而不是有品味、有德性的生命主体。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内外联动机制为突破口,以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素养为出发点,以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为着力点,以个体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外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完善学生成就系统,鼓励学生冲破传统观念对于“优秀”的单一界定,在课外实践中充分拓展“优秀”的丰富内涵,实现课外实践与课内培养的联动与互补,并在此过程中打造品牌化的育人载体和育人模式。

总之,个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五个方面工作机制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整体性。有效的测量与评价,是开展团队组建的首要前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是组织健康运行的基石,而不当或过当的激励与约束都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负面性和破坏性,因而需要得以修正与化解。无论是对于组织还是对于个体,修正与化解的过程又是一次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的契机,会为个体的自我拓展与自我提升铺垫良好的基础。

[1]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绍龙.关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

[6]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J].思想理论教育,2014,(9).

[7]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

[责任编辑:胡彩芬]

周成贤,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上海大学讲师,吉林长春 130012

D64

A

1004-4434(2016)01-0101-05

猜你喜欢
个体性个体政治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政治攀附”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辩证的“个体性”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