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110854)
公安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与思考
胡春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思政部,辽宁沈阳110854)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毕业后大多从事危险系数较高的公安工作,在校期间是否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公安院校的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但是安全意识水平还需提高,公安院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普及安全知识、训练安全技能,同时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逐渐形成公安院校良好的安全文化。
公安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1195.2016.02.015
现阶段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高发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安全意识不强,忽视身边的安全隐患,在危险来临也不能及时避险和自我保护。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对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受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既影响了大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也决定了他们在突发状况时的应急表现。相较于普通大学生,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毕业后大多从事公安工作,为此,笔者对公安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希望通过一些具体数据的分析,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平,从而弥补公安教育中安全教育的不足,提高预备警官的整体素质。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某公安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研究样本,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400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本调查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398份,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396份,符合抽样调查的基本要求。在抽样学生的性别比例上,男生占86.6%,女生占13.4%,与公安院校本科生的性别比例基本一致;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学生占23.5%,大二学生占29.0%,大三学生占27.0%,大四学生占20.5%,年级分布相对均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公安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研究”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共32题,分别针对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设计问题,32题都为客观选择题,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除了问卷调查,本研究也采用了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访谈充实了调研的信息,也是问卷结果分析的重要依据。
目前,学术界在安全意识的研究中把安全意识按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划分为多种类型,本研究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选择应用比较广泛的两分法,即把安全意识划分为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机应对意识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理论界限,所以本研究仅作表层分类,把常规性的、普遍性的安全问题放在安全防范意识中讨论,把突发性的、偶然性的安全问题放在危机应对意识中讨论。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对不安全因素及潜在危险的预判和辨别能力。①黄迎乒.大学生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9):179-181.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状况是通过信息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实训及活动安全四个方面的问题呈现的。调查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但在某些安全问题的认识上还不够深刻。
1.信息安全
随着电讯事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但同时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陌生电话很可能是诈骗电话,网上点击很可能遭遇网络病毒的入侵。避免信息泄露,除了用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大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调查显示,即使是公安院校的学生,信息泄露也时有发生。当接到声称是公安局、保险公司或银行打来的电话时,有84.6%的学生选择不会按对方要求提供自己的信息或仔细核实后再提供,有14.6%的学生在和对方谈话作了进一步了解和判断后再提供,有0.8%的学生会立即提供;对于网站意外弹出的下载文件或安装插件等,有78.8%的学生会拒绝点击或询问专业人员后再点击,有19.7%的学生偶尔点击,有1.5%的学生经常点击;仅有59.6%的学生经常升级杀毒软件并给电脑体检杀毒,而3.8%的学生基本不做。所以,一些学生的个人信息被窃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信息是学生主动泄露的,如26.8%的学生偶尔会在不知底细的网站上注册会员或向其提供个人资料,2.0%的学生经常这样做;在微信、微博随手发,朋友圈泛滥的这个时代,各种“晒”成了时尚,有45.5%的学生能够抵住诱惑,没有在网络交谈中、个人资料页以及论坛中泄露姓名、住址、电话、真实照片等个人信息,有52.5%的学生偶尔泄漏一些,有2.0%的学生经常泄漏。虽然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一比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公安院校的学生,这一比例并非理想状态。
公安院校的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所学的知识专业性比较强,而且还可能存在一些涉密知识,虽然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之后,教材和教学资料基本没有涉密信息,但专业信息的保护仍然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安专业书籍、课堂笔记等资料,44.2%的学生会非常小心地保管,42.9%的学生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没有额外再多关注,5.1%的学生有时也会乱放乱丢,7.8%的学生和普通书籍一样没有特别注意过;当问到“您是否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上、饭店里)谈论过公安专业知识”时,回答“绝没有”的为87.5%,“仅有一两次”的,为8.1%,“偶尔说说”的为4.5%,“经常谈论”的为0.3%。由于公安院校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院校,学生的专业书籍、笔记、试卷等资料使用后会统一收回销毁,所以客观上造成了在校学生对公安专业书籍等资料的保管过分依赖学校,个人自觉保护的意识不强,此外,学生对于公安专业资料也应该妥善处理,从某一层面上来说,专业信息的安全比个人信息安全更重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重点保护。
公安院校大学生信息安全维护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在信息泄露中发生直接的利益损失,即使信息泄露给个别人造成了一点困扰,如骚扰电话增多、电脑系统运作变慢、上传照片被转发等,但对其学习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学生没有意识到信息泄露的潜在危险和可能出现的系列问题;二是有些学生贪图小利,如在某些网站注册会员可享受某些购物优惠,在街边某些宣传广告单上填写信息可得到广告人员发放的赠品;三是有些学生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看到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对待个人信息很随意:朋友圈里天天更新照片,个人主页用的都是真实信息,时而还约见网友等等,于是不假思索地追随效仿;四是某些学生不懂拒绝,当接到陌生电话时对方态度温和友善,或在网上遇到谈得投机的新网友时,往往不能拒绝对方的请求,把自己的一些真实信息告知对方。
2.财物安全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财物保护意识,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在财物保护方面比较粗心的情况。有41.4%的学生在教室、图书馆或在食堂时绝不会用存放现金、钥匙或其他贵重物品的书包占座,而12.4%的学生经常这样做,公安院校的校园安全环境相对较好,但是难以解释的是,在安全状况不佳的网络上,仅有37.6%的学生登录网络银行等重要账户时每次都认真核对网站地址是否与要登录的真实网址一致,26.5%的学生“有时会核对一下”,27.0%的学生“很少会核对”,还有8.8%的学生“从未核对过”。在钓鱼网站频频出现,同类受骗案例被媒体多次报道的情况下,这一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在财物保管上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在校园以外,58.3%的学生绝不会在公共场合外露或炫耀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或现金,0.5%的学生经常这样做;68.4%的学生当外出携带较多行李或物品时,在每次转移这些东西时总是会清点它们的数量,0.5%的学生从不会这样做;当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人员密集处,57.6%的学生总是会特别留意财物安全或观察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34.8%的学生有时会这样做,6.8%的学生很少会这样做,0.8%的学生根本不会这样做。
有趣的是,有的同学在回答财物安全问题时,除了选择已有的选项,还在选项之外补充道“很少有大量现金”“没有贵重物品”等,这也说明了为什么25%到40%的学生在选择时没有选择绝对肯定的答案A,而是选择肯定程度相对弱化的B或C答案,同样的原因,学生缺少财物,所以在财物保管上欠缺经验,没有对财物安全有过多的关注。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财物安全方面的调查中,女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并没有优于男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财物保护意识还不如男生。作为公安院校的学生,都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戒备心理,观察力是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戒备心理也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逐步加强的,能够从学生做起,首先保证自己的财物安全,才能在从警后迅速进入角色,保护他人的财物及生命安全。
3.交通安全
近年来国内警察牺牲和负伤的资料显示,交通意外是造成警察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警察认识到交通安全在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不过,作为预备警官,公安院校的学生并没有显示出对交通安全特别的关注,他们在校少有驾驶机会,学习期间不常出校门,对交通安全的防范主要出于生活经验和日常习惯。调查显示,仅有一半的学生开车或乘车时总会系安全带,3.3%的学生从来不系。另外,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有乘坐黑车或搭乘顺风车的经历,其中5.6%的学生常常这样做。这说明目前我国公民驾驶和乘车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公安院校的学生也受到影响。
4.实训及活动安全
公安院校的实验、实训课程比较多,公安院校的学生也经常承担国内大型活动的安保任务,高年级的学生还要进行毕业前实习,因此,公安院校学生的实训及活动安全非常重要。调查显示,每次实验实训前都认真学习安全注意事项的学生仅占37.6%,而根本不会这样做的占3.8%。对于体能训练前的热身准备,28.3%的学生承认如果老师要求做就做,否则不做,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人安全防护缺乏主动性,主动防范的意识较差。
外出活动时,同伴未按时归寝或归队,只有2.0%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与他联系,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尽快联系以确定其安全。当学生组织或参与社团活动时,对活动的安全因素完全不考虑的人仅占被调查者的1.0%,其他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考虑。
由此可见,在实验实训和学生活动方面,公安院校的学生并非没有安全防护的自觉性,而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较大,有一部分学生过分依赖他人保护,自己不作为,也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排斥他人的保护,以对自己的安全满不在乎的态度来表达对“被保护”这一状态的不满。当在特定环境中,学生不得不对自己负责时,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受到激发,安全防护才能成为自觉行为。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
危机应对意识是指处理突发危险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也包含一定的应急素质,即当危险发生时,能够准确判断现场情况,及时采取避险措施,从而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本研究中,公安院校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是针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和生活突发事件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的。无论发生哪种危急事件,顺利逃生都是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所以调查问卷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当您参加大型活动时或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您是否会留意安全出口的位置并观察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被测的学生中回答“总是会这样做”的仅占总人数的26.0%,回答“有时会这样做”的占46.2%,回答“很少会这样做”的占22.5%,回答“不会这样做”的占5.3%,这一数据意味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并没有做好最基本的准备,自救与救人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样的状态,对于大学生,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公安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令人担忧的,需要所有从事公安教育的人员共同反思。
当然,也有可能实际情况比我们所得到的数据乐观,当危险真正发生时,也许平时训练有素的公安院校学生会机智应变,化险为夷。因为,与安全防范意识不同,危机应对意识较难根据调查数据直接评估,调查问卷的一些问题是对危险情景的假设,被测者的一些回答也是在现实基础上的预判。所以本研究只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危机应对意识作大致评估,略去某些细节探讨。
1.自然灾害
在各类灾害中,最常发生的应该是火灾,由于火灾发生有一定的过程,人员有避灾自救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消防知识,正确应对火灾十分重要。调查显示,当火灾初发时,能迅速找到灭火器,并正确使用灭火器扑灭火苗的学生占被测者的三分之二,有4.3%的学生表示根本做不到。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从小就被家长告知,一旦发现火情要马上离开现场,保命要紧。事实上很多火灾初发时火情并不大,只要及时灭火就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遗憾的是很多当事人选择不负责任的逃离,耽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也有一些学生因为用火不慎以致失火,担心学校处分和老师批评,不敢声张,使小火变成了大火。当火势不可控时,有4.5%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随人流乱闯。这一现象表明,消防教育目前仍是国民教育的短板,虽然各个学校都定期举行消防讲座和消防演习,但是流于形式的比较多,多数学生在消防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没有掌握消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公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从根本上讲,我国的应急避险教育并不成熟,相关机制还有待完善,学生对于火灾的防控和应对能力不强,对于其他自然灾害也是如此,当问到“您是否了解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征兆与应对措施”时,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自己只是“一知半解”,只有15.7%的学生回答“完全了解”。
2.社会安全事件
本研究中的社会安全事件仅指校园以外发生的影响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事件,如抢劫、斗殴、非法集会等。调查显示,相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公安院校的学生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更理性从容,专业优势在这里有所体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不在偏僻、阴暗、行人稀少等安全性差的地方独自行走或逗留,仅有2.0%的学生表示做不到,这部分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体能和格斗技巧比较自信,遭遇抢劫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一旦形势不利,自己脱身逃跑的机会也很大。有88.9%的学生认为,遇到不法分子时,自己应该能记住对方的身高、年龄、体态、发型、衣着、面部特点等体貌特征和作案时的语言、行为、习惯等特征。这一结果应该是和学校的长期训练及警察的职业本能有很大关系。然而,遇到斗殴或打砸事件时,认为能不惊慌乱跑或聚集围观的学生占67.2%,“可能做不到”的学生占27.5%,“做不到”的学生占5.3%。之所以有1/3的学生表示“做不到”或“可能做不到”,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留在现场可能会对减轻危害或阻止犯罪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可以帮助警察维持秩序、疏散群众、救护伤者等,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是出于观望心理而忽视自身的安全问题。
见义勇为时,能够首先考虑使自己和被救者尽快脱险,然后才考虑防卫和还击的学生占被测者的67.2%,这意味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见义勇为时没有把人身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排除警察伦理道德原因,多数学生认为自身具有还击并取胜的能力。有的学生表示在学校进行了系统的专业训练,所学的擒拿格斗技能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过,见义勇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战而走比较可惜。也有的学生表示危急时刻受害方往往对见义勇为者寄予很大期望,既然选择挺身而出,就应该奋战到底。由此可见,虽然公安院校的学生日常接受的是关于打击犯罪的教育,对于这类事件的性质和安全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其安全防范意识相对较强,在应对社会安全事件时有较好的表现,但是他们和其他大学生一样,具有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性格弱点,这是安全教育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3.生活突发事件
与面对犯罪时的从容相比,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显然缺乏自信。调查显示,他们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掌握医疗急救常识,有近三分之一的人知道的很少或根本不知道医疗急救常识,当危险发生时,很多人不会自救和救护他人,可能因此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导致伤残或致命的严重后果。这一现象和我国国民教育中欠缺医疗急救培训有关,非医护人员对医疗常识知之甚少,出现意外时只能等待医务人员救援。上海一项针对12 000名市民的调查显示,面临突发情况需要急救时,74%的人选择报警,18.4%的人选择大声呼救,96.3%的人完全寄希望于医生。世界公认的黄金抢救时间是意外发生后的前4分钟,而中国大城市急救体系反应速度均超过10分钟,这意味着很多人都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丧生。警察是高危职业,除了自身可能遭遇危险,出警时遇到群众发病或受伤的时候也非常多,因此,公安院校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匮乏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应该及早解决。遗憾的是,公安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常识欠缺不止于医疗方面,调查显示,只有25.0%的学生完全了解电梯突发事故时的自我保护技巧与求救方式,当发生煤气泄漏时,竟有3.5%的学生选择开灯仔细察看。不过,当发生人群拥挤时,82.3%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不盲目跟随,不低头捡拾拥挤中被挤掉的鞋子、书包等物。这一现象说明近年发生的踩踏事件对学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且公安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有大型活动的安保经历,处理人群拥挤的经验让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更冷静,关键时刻能做到不贪恋财物及时避险。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生安全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即使是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也并不让人十分满意。虽然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应对安全问题的体能优势和心理准备,但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忽视安全细节,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注意安全防范;二是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学校和老师强调的安全规定和安全提示重视不够,也缺乏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也不愿意在安全素质修养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对自己的职业性质和从业环境没有形成理性认识,不愿正视可能出现的危险,时常心存侥幸;五是对于自身的安全,过多依赖他人的帮助和维护。不过,总体来说,公安院校的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强的,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预备警官的责任感使公安院校的学生在面临某些安全问题的时候更机智更镇定,利于自救和救人。
[1]于一才.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教育[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2]刘雁.高校学生安全防范与危险处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4.
G641
A
1672-1195(2016)02-0069-(05)
2016-10-20
该文系2015年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校级课题“公安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胡春红(1982-),女,辽宁鞍山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思政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警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