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体诊断学》优质课程建设与实践

2016-02-28 07:08:40陈瑄瑄黄跃芬王郑矜王丽红林美珍陈诺琦
关键词:诊断学实训考核

陈瑄瑄,黄跃芬,王郑矜,王丽红,林美珍,陈诺琦

(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系,福建漳州363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内分泌科,福建漳州363000)

《检体诊断学》优质课程建设与实践

陈瑄瑄1,黄跃芬1,王郑矜1,王丽红1,林美珍1,陈诺琦2

(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医学系,福建漳州363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内分泌科,福建漳州363000)

通过对我校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检体诊断学》建设的分析,提出以工作岗位为切入点、课程内涵建设为核心、双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课程资源建设为载体、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的教学改革。

检体诊断学;课程建设;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检体诊断学》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其鲜明特点是实践应用性强,专业技能要求规范精准,具有实施基于工作岗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优质课程建设条件。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检体诊断学》课程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内容与基层医生岗位工作存在差异、实践课时偏少、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统一规范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等。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检体诊断学》为例,结合高职医学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以工作岗位为切入点、课程内涵建设为核心、双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课程资源建设为载体、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进行课程建设并实施实践。

一、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

(一)建设理念

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我院《检体诊断学》课程建设从实际出发,结合高职生特点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基层医生这一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建设以工作岗位为切入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核心、以基层医生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导向[1],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改革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内容体系,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以工作分析作为课程开发起点,以校院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特色、任务驱动为导向、典型病例为载体、学生为主体、真实环境为依托,创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中体验工作流程,构建相关知识学习体系,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建设内容

(一)课程内涵建设

课程内涵建设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的建立,这是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医师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定位课程目标。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基层医生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按照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确定“临床诊断”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临床诊断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目标定位于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疾病诊断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及临床能力,达到“5会”,即会说(病史采集)、会做(体格检查)、会看(辅助检查)、会想(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会写(病历书写)等5项临床诊断基本技能[2],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2.以5项诊断基本技能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对基层医生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重构、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以疾病诊断必备的5项基本技能为导向,构建“绪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结果判读、常用诊疗技术、诊断步骤与临床思维方法、病历书写”7方面内容,并分解为23个子任务,培养学生5项诊断基本技能[3]。

3.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与核心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实训项目。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经验到策略序化教学内容,构建“课程内实训——采用单项技能训练,实习前训练——采用专项技能训练,顶岗实习训练——采用综合技能训练”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组织实施,同时训练中渗透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实现从“生手”到“能手”再到“巧手”的转变[4]。

4.以校院合作为平台,探索“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学院与漳州市医院、漳州人民医院、龙海市第一医院、漳浦县医院、正兴医院等城区内医疗机构签订了协议书,各协作医院成立了临床教学部,根据课程教学任务收治典型教学病例,以诊断疾病为载体,按照基层医生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即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开具检查单→分析判断→制定治疗计划→判断疗效,进行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演示教学、角色扮演、床边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结合,探索“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与技能一体化,课堂与病房一体化,学校学习与岗位操作一体化。实现“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增强了教学效果。

5.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依据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检体诊断学》课程单项技能考核项目57项和专项技能考核项目8项的考试大纲,采用项目化设计,任务驱动,技能操作仿真基层医生工作流程,并制定了技能操作的规范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该考核内容还包括人文素质、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能力目标,理论考核采用过程考核40%与终结考核60%相结合,题库抽题,机考机改、教考分离。技能考核实施“三阶梯递进式”考核办法,即课程结束采用单项技能考核,实习前采用专项技能考核;毕业前参照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办法,采用多站式技能考核[5]。同时,学校、医院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考核与评价全过程。本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体现了职业教育多元评价理念,有利于课程学习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双师队伍建设

双师队伍建设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重点。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建设理念,对于临床师资队伍建设遵循如下规定。一是制定双师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规定,要求专业课教师5年中必须有2年时间到临床(企业)实践或进修,提高教师临床能力。二是制定了关于教职工进修学习规定(试行),鼓励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修深造,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提高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和教师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教案、课件、说课)比赛,形成传帮带局面,保证课程建设一脉相承。四是制定《校外兼职(课)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对兼职(课)教师的条件、待遇和教学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五是课程团队教师应积极为社会服务,保证教师始终与临床一线紧密结合,使课程建设保持生命力。

(三)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1.通过教材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本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诊断学》[3],该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内容理论适度、强化技能、对接岗位、教考融化,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课程组教师与医院一线临床医师合作,按照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基层医生岗位工作规范以及临床诊病新技术、新方法,编写成我院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校本教材《临床技能学》[6],包括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分册、体格检查技能分册、临床基本技能分册,并作为规划教材补充。校本教材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2.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层医生岗位需求,配套主干教材编写课程标准、课程考试大纲、实训大纲,以及实训项目和考核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实训指导等辅助教学资料,免费为学生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视频、慕课、课程知识点体系、教学指南、目标检测等,实现了教学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院开通了校园网,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学生可随时上网查阅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电子课件、教学难点与重点、题库等资料;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使教学课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此外,本课程配备有《全身体格检查》《心脏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操作检查》《临床常见异常体征》《四大穿刺及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等音像视频,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校园网的“在线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模拟技能训练。

(四)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基层医生岗位工作需求,校内建有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其中诊断内科综合实训室总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建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心肺腹部触叩听诊综合实验室、体格检查实训室、诊疗操作室,配备了先进设备。同时,学院与36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及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根据校内外实训条件和教学进程安排,将不同学习任务分别安排在校内一体化教室和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进行,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以“理实一体、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三、实践成效

为了检验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笔者将2013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10个班随机分为试验组(5个班,300人)和对照组(5个班,293人),试验组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通过2年教学实践,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试验班成绩比采用常规教学模式的对照班成绩高(表1)。实践表明,以工作岗位为切入点,建设《检体诊断学》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课程学习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表1 试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比较

笔者认为,高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应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并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1]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专家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教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陈瑄瑄,于凤秀.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8.

[3]魏 武,许有华.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

[4]徐红娟,高爱红,关建红.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检体诊断技能水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4):591-592.

[5]詹华奎,张新霞,罗 梅.诊断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与意义[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26-27.

[6]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诊断学》课程组.临床技能学[M].漳州: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校本教材,2016.

(编辑:常志卫)

2016-09-29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CG6218)

陈瑄瑄(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教学。

林美珍, Email:lmz575@163.com

R4-4

A

1009-4784(2016)04-0052-03

猜你喜欢
诊断学实训考核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