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一勺
1984年除夕夜,当广西南宁的鞭炮满城爆响时,父亲突然站起身来,说了声“走!”就出了门。广西壮族自治区陪同他的同志很奇怪,跟在后面问:这时候了,还要去哪儿?父亲说:“你们不用管,去哪里坐上车子再说。”
上了车,父亲才说,他想到附近农村去看看。广西的同志便安排他去武鸣县。可是,父亲摇摇头,说:“武鸣县你们早已经准备好了,我要去邕宁县,去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
到了邕宁,县委机关一个人也没有,父亲与郝建秀、王兆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等一行在县委收发室等了十几分钟,县委副书记韦武琼闻讯赶来。父亲告诉他,只是想到附近的村庄走走,并专门交代说:“不要选最好的看。”韦武琼说:“那就到龙岗好了,这是一个中等大队,交通比较方便。”一行人来到龙岗村,分头访问。
(摘自《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满妹/文)
1933年8月,张震的父亲张爻山辞世,被草草安葬。1962年9月,母亲吴命莲病逝。由于工作太忙,张震未能回家奔丧,他托付表兄吴诞生:“母亲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尽忠报国,难以尽孝,请代为安葬。”
1992年秋,张震的老同学郑楷蔚和长寿区委书记去看那坟地(张震是湖南平江长寿镇人),只见荒草萋萋。他们商议由区里拨款好好修整,并画了图样,寄给张震。不久收到张震复函:“不同意公家出钱修坟;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若乡亲要在坟地上种菜,就将我父母深埋,上面种菜……”
1994年8月,张震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共产党员要时时事事为群众着想,时刻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侵害群众利益。”
(摘自《老年生活报》徐亚平/文)
中国历代官场出现了许多清官,戏曲舞台上遂有一些“清官戏”上演,大家熟知的如东汉有“强项令”之称的县令董宣,不畏皇亲豪权,捉拿刘秀寡姊湖阳公主府侍从赵彪(因他仗势杀人);宋代寇准刚直不阿,智审奸臣潘仁美;宋代包拯爱怜百姓,嫉恶如仇,铡陈世美,铡包勉,铡赵王;明代海瑞惩豪强,平冤狱,为百姓“退田”;明代唐成(知县)审诰命,发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警语(虽然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也体现了生活真实);清代巡抚于成龙,灾年抚恤百姓,开仓赈灾……都极受百姓拥戴,戏文久演不衰。
老百姓之所以爱看这些戏,是因清官本身清廉,不仅不贪贿,而且对贪贿之官严惩。他们都是刚直不阿,宁可罢官而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他们处处为百姓找想,兴利除弊,造福民生。古今同理,只要是一心为民的官员,都会受到百姓称颂。至于在“文革”前夕,姚文元写文章大批特批京剧《海瑞罢官》,那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文革”中又对“清官戏”大加讨伐,说什么“清官比贪官坏”,因清官“瓦解人民的斗志”,纯属无稽之谈。笔者认为,清官应该歌颂,清官总比贪官好,海瑞总比严嵩好!(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春秋时吴国公族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徐国。他在拜会徐君时,徐君被其腰间的一把佩剑所吸引,喜欢之情流于眉眼。季札自然看到了,心想办完事归来,定将这佩剑送给徐君。
季札返回,再经徐国时,徐君已过世。季札来到徐君的墓旁,将那把佩剑挂于树上。随从不解,问:“这是为何?”季札说:我内心有过承诺,这佩剑已非我所有,怎能因为他的去世,就违背自己的初衷呢?
无独有偶。清代县令、书画家郑板桥遇到乞讨的爷孙俩,恰巧与他们是同乡,于是郑板桥承诺每月给老人二两银子,以助其渡过难关。两年之后,老人突然病故,郑板桥仍每月拿出二两银子给其孙子。别人不解:老人已走,约定不就自然解除了吗?郑板桥不以为然,解释为:同乡孙子尚且年幼,助其渡过难关是自己的承诺。
(摘自《今晚报》长歌笃行/文)
明朝初年的淮扬名医陈君佐为人机智,滑稽诙谐,因是御医,经常出入宫中,深得朱元璋喜欢。有一天,朱元璋问他,我可以比前代哪一位君主啊!陈君佐说:“陛下可比神农。”朱元璋说:“为何?”陈君佐笑答:“陛下如果不像神农,如何尝得百草。”言下之意是,奉承朱元璋曾经因军中缺粮,和将士们食草木同甘共苦,多么清苦。马屁拍得龙颜大悦。
因和皇帝相处久了,朱元璋也一直拿陈君佐开玩笑。有一天,朱元璋令陈君佐说一个字的笑话。这一个字的笑话如何说呢?但这难不倒陈君佐。陈君佐要求宽限一天,朱元璋答应了。出宫后,陈君佐找了十来个盲艺人,谎称皇帝要召集他们演出,命他们明天一早带上乐器,听候安排。第二天,陈君佐带着盲艺人来到金水河畔,看见朱元璋,陈君佐大叫一声“拜”。盲人匆忙下跪,纷纷落水,引得朱元璋哈哈大笑。
难不倒的陈君佐,越发使得朱元璋想戏弄他。朱元璋命人押着陈君佐去投江,想看看陈君佐究竟有什么办法应付。而陈君佐到江边,只是把衣服弄湿就回来了。朱元璋好奇地问:“为何不投江?”陈君佐一本正经地说:“我在江上看到屈原了,因为他说的话有道理,所以我死不了。”朱元璋问:“屈原说什么了?”陈君佐说:“屈原说,我是因为没有遇到明君,所以投江而死。而你遇到明君了,何需学我。”朱元璋听了莞尔一笑。陈君佐的机智堪称一绝。
(摘自《北京青年报》老钱/文)
蔡京(1047-1126)是北宋大臣,“六贼”之首,位高权重,迫害忠良,执政误国,生活奢靡。但他还有另一面,如他是著名书法家,现在用的“宋体”字就是他创造的(因他为人不齿,所以所创字未称“蔡体”)。尤其是,他还是北宋“国家福利制度”的最重要推动者。
蔡京执政之时,正是北宋的福利政策全面铺开之期。他推动建立的国家福利制度包括三个系统:一为居养院,是政府设立的福利收养院,收养孤苦无依的老人、孤儿、弃婴、流浪乞丐、残疾人,被收养的孤儿还将获得免费的基础教育;二是安济坊,即福利医院,免费收治穷苦的病人;三是漏泽园,即福利公墓。这三个福利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对穷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按照蔡京政府的规划,天下各州县及规模较大的城寨市镇,都必须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以救济无法自存之人。
(摘自《南都周刊》吴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