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瑞
西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西峡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现状分析
张海瑞
西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和从业技能,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为了进一步推动和维持西峡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西峡县新型职业农民基本情况入手,总结分析了现阶段西峡县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西峡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西峡县始终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自2014年来,着力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全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和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西峡县位于豫西南边陲,伏牛山南坡。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7万人,农业劳力16.8万人。区域面积3454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450.6万亩,人均13亩,人均耕地一分田;全县林业用地435万亩,有林地面积39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2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8%,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山陡沟狭的深山县。201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3万亩,农业总产值4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0元。
“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是全县重要的特色产业。在过去的2015年中,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新发展猕猴桃基地1.1万亩,全县猕猴桃面积11万亩,挂果面积达4.5万亩,产量4.8万吨,产值3.6亿元。食用菌种植结构、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多菌并举格局初步形成,总产量达20万吨,产值20亿元。新发展中药材1.3万亩。生产管理不断加强,完成猕猴桃嫁接1.2万亩、水利配套1.35万亩。丁河万亩猕猴桃示范区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升了173个香菇标准化基地,全县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西峡香菇被评为“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米坪镇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香菇)”。山茱萸主产乡镇GAP标准化管理率达到100%。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新增猕猴桃贮藏能力1500吨,累计达2.96万吨;华邦、哪吒、果然风情等公司加工能力达到1.8万吨。张仲景大厨房、家家宝、九顺达等香菇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香菇出口跃居全国第一,全年突破6亿美元。
西峡县是南阳市的农业大县,全县围绕“菌、果、药”、烟叶、茶叶和奶山羊养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后,迅速开展培育工作,2015年又被列为全国培育示范县,截止2015年12月,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75人,其中生产经营型520人,专业技能类160人,专业服务类295人,710人被认定为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西峡县职业农民培育逐步探索出以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和农民自主经营为培育主体的模式,即全县围绕猕猴桃长廊、食用菌长廊、GAP山茱萸长廊和奶山羊养殖区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与农户开展培训,并建立后续跟踪服务。这种上接市场需求下联农户、基地的“点+面”培育模式是无与伦比的。
其主要特点一是突出优势产业。在学员的遴选和培训内容方面,均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从猕猴桃、食用菌和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开展学员遴选工作,组建培训对象库;并根据上述三大产业的实用技术需求,制定培训内容。二是“点+面”培训相结合。“面”的培训是借助政府大力扶持,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及“百人包百村”项目为载体,实现农村技术指导员技术培训、指导和跟踪服务包干到户的培训,围绕优势产业开展农民培训,进一步规范农业科技示范户与新型职业农民的统一培训,培训覆盖面较广。“点”的培训是筛选基础条件较好的学员,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分类培训,目的是将他们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1.确定培育对象
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选拔,采取自愿报名,乡、村两级推荐、培训机构初审、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并张榜公示的程序进行。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结合西峡县农业生产实际、产业发展现状、农民培训需求和2014年确定的示范性培训产(专)业,培训对象应具备以下资格和条件:一是年龄在18~55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西峡农村户口和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能,2012年以来没有参加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培训;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真正从事猕猴桃、食用菌(香菇)、茶叶、农机和肉羊养殖等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和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培训对象所在家庭猕猴桃种植规模在5亩以上、食用菌(香菇)种植规模在5000袋以上、茶叶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上、大型农机拥有量在3台以上、肉羊年饲养量在100只以上;三是家庭年收入的60%来自农业生产经营,有一定的创业愿望,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
2.探索建立产业化农民培育制度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适合西峡县县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社+基地+农户,形成产供销售、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拉动千家万户参加培育,引导农户与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共担风险,相得益彰。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点+面”培训相结合,逐步完善产业化培训模式。
3.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在县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统筹利用农业和农民职业学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农业科研机构等公益性培训资源,积极开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等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健全完善符合西峡县实际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14年起先后确立西峡县农广校为主体,公益性事业单位(经作站、农机校、能源办、动检站)及职业院校(西峡县职业学院)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通过产业化培育的实施,突出特色,多业并举,做大做强“果、药、菌”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县已发展专业村203个,占全县297个的68%。其中“菌果药三主”专业村合计162个,占专业村总数的79.8%,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3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0389.7元的10%。累计利用公益性服务机构培训专业大户150户,家庭农场10个,专业合作社 320个,经纪人151人;联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43家;各类专业协会142个;农资物流配送中心25个;涉农服务公司120(涵盖供销社)个,综合带动农户8万余户;以 “食用菌、猕猴桃、山茱萸”为主的职业农户达50000户,占农户总数的46.7%。完成流转总面积17.5万亩,其中耕地3万亩,林地流转6.1万亩。
1.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培训需求
培训机构自身教师专业知识更新较慢,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势发展要求,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些新设置专业师资缺乏联动,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例如不少培训机构按照要求采用省级、市级专家与当地实践专家相结合的方式,但有些上级专家授课理论性较强,不接地气。培训机构和专家之间缺少沟通联络平台,容易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地方“土专家”实际操作经验丰富,但是往往不善于总结提炼,语言表达不流畅、不简洁,且真正的“土专家”人数偏少,影响培训效果。
2.后续跟踪服务落实困难
一是制度及制度执行问题。具体哪些机构、哪些人跟踪服务,哪些部门、哪些人负责监督等分工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监督也就没力度。二是经费设置与项目报账要求不符,经费分配不合理,后续工作可支配经费紧张。按照规定:“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培训、认定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后续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培育,其中:教学、实训、考察、交通、食宿等培训环节费用不低于85%,认定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后续跟踪服务等费用不高于15%”。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一年内实施项目,按照财政报账制度,要求一年内必须完成项目资金使用,跨年后续跟踪服务费用则难以落实。三是农民居住分散,信息反馈不及时,专家现场指导有一定困难,“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十”的指导目标难以实现,且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虽然有效建立了QQ群、微信群、飞信群信息化交流平台,但效果较差。
3.扶持政策不健全,力度不够
一是土地流转难。调查发现,大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反映最突出的困难就是土地流转,由于土地的稀缺效应不断显现,农民惜租心理严重,流转土地不断减少,新型职业农民难以扩大经营规模,加上流转价格上涨较快,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以西峡县为例,交通便利、地力较好地块每年租金需要1200元,然而种一年粮食所得收益也仅1500元左右。二是贷款难。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但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资金实力不强,加上可抵押的固定资产不多,难以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西峡县虽然出台了一些针对“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但都是对于规模以上发展的新兴主体才能享受,而新兴职业农民中一家一户所占比例不在少数,因此仍需加大扶持力度,健全政策体系。
[1]傅雪梅,庄天慧.成都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及其效果影响因素[J].贵州农业科学,2015.
[2]李宗献,耿勇,李玉宏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举措——以阜阳市及皖北部分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