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王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取得的巨大成绩、做出的巨大贡献应予以高度肯定和积极评价,但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实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6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问题;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覆盖范围广、类型层次多、功能齐全、需求多样、内容丰富、队伍庞大的知识领域。由于研究对象、方法及学科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哲学社会科学大体可分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厚的积淀,而且成为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不可忽视、日益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变中国的发展环境,提升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解决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发展及其发挥的作用,应当给予高度肯定和积极评价。但是,从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特别是提高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的角度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不足。相对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的急迫需求,哲学社会科学界理论研究滞后问题比较突出。当今世界变迁速度日益加快,党和国家决策方面的理论需求与日俱增,尽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学术理论界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但针对理论创新周期越来越短、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需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事实上,我国诸多重大理论创新往往来源于党政决策部门,相当多的理论研究部门和理论工作者理论创新工作不足,往往在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或论断提出后才进行学习、阐释,缺乏对实践的预见和指导,无法为重大理论创新提供足够多的备选方案和有较大价值的选择性研究。
二是服务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职能。面对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社会风险,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各行各业科学决策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社会科学的需求是巨大的,但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研究,不论是科学性和人文价值,都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国情和世情。特别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视角,为党政部门提供决策咨政方面的总体把握能力滞后,指导国家、地方的咨询服务能力不足。
三是现代文化建设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深厚的,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庞大资源。但是,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和不断加速的物质现代化进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建设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庞大需求。我国的现代文化精神塑造和现代文化工程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信息爆炸、社会科学云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积累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我国社会科学数据标准混乱、开发利用不足、标志性的现代文化工程建设无法满足建设现代文化大国的需求。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没有创新的成果不能称之为学术成果、科学成果。改革以来在科研工作压力和投入激励的双重刺激下,社会科学大军可以说千军万马搞科研,教授学生社会各界人士都进入了“门槛较低”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训练、科学素养不足的先天缺陷在各类刊物雨后春笋般的成果产出中被掩盖。总体看,我国社会科学各类成果数量极其庞大,但是相当数量的成果的创新性、学理性、科学性不足。哲学社会科学应当是一个专业,与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仍处于赶、学为主的阶段,研究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导向与风气尚未根本扭转。
五是人文学科等基础研究的地位下降。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发展本不平衡,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备受浮躁世风和急功近利学风的影响,其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其担负的塑造价值观、人类灵魂乃至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功能受到很大冲击。很多作品细说历史、游戏人生,越来越成为个人消遣性的无病呻吟,社会文化价值日趋消亡。与此类似,许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因为周期长、见效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工作薄弱,将长期影响乃至制约应用学科的发展。
六是不断增多的哲学社会科学投入与创新性精品成果的产出不成比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国家与社会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不论规模或速度都明显上升。投入促进了产出,从数量上看,哲学社会科学界生产的各类成果不算少,出版物甚至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但不断增多的数量并不能说明总体质量的相应提高,平庸之作甚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类伪劣作品太多,降低了社会科学成果的声誉,对潜心治学造成了不利影响。总体看,精品和创新性成果与迅速增多的投入不相匹配。这其中有精品科研成果产生自身规律的制约,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各类评价和日常管理程序日趋繁琐、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有一定关系。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要下决心改革影响科研工作的繁琐管理制度和程序,是有感而发、切中时弊的中肯呼吁。〔1〕
七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比较多。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再是一片净土,与社会各界普遍存在的各类矛盾上升趋势相类似,学术界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各类问题。比如,文人相轻的旧风气没有根除,在利益荣誉等方面的恶性竞争甚至相互攻讦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学术不公甚至学术腐败问题也未根除。其中原因很多,有学者个人层面的素质和能力不足问题,也有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学风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也有学术管理体制不健全、成果与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国外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社会科学问题我们几乎都有,中国从传统学术体制向现代学术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也都暴露出来。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想方设法加以改变。为此,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树立正确的立场和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好“双百”方针。尽管哲学社会科学界必然有不同的声音、观点,但是主流部分必然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和导向问题。古往今来,哲学社会科学必然存在着个人立场与社会立场的差别;我们倡导社会的立场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立场。同时,在社会立场层面,我们也强调人民的立场、大众的立场、国家的立场优先,而不仅仅强调为某一群体、阶层、阶级服务的立场。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3〕,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表述,很值得学习领会。问题的关键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如何把上述立场贯彻到实处,同时又让那些不入主流、不合时宜、不是大众化的学术观点存在于世甚至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生态。只要不是立场问题,或者不能确定为立场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允许其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其发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观点分歧是难免的,如果形成不同观点、流派之间的良性竞争,必然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因为,科学发现、真理性认识或者针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真知灼见,往往需要反复验证才能被准确认知和评价。
其次,努力提高社会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科学性。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不能一刀切,但是能否提高社会科学方法的科学性,事关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尽管社会不是实验室,结论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时空下才是相对正确的,但是只要具备“科学”的属性,一定要把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甚至因果关系找出来,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症之药;实证的、实验的方法必须进一步强化,定性的结论必须辅助于大量的定量研究。否则,我们很难是社会科学科学化。反之,新时代的人文科学,也需要在不断提高对人性光辉洞察力的同时,努力提高论证表达的逻辑性和感染力。
再次,增强科学团队建设,促进精英型人才成长。现代科研体制是团队型为主,特别是要不断打造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竞争性的科研团队。各种类型的科研团队固然都有生存的必要和价值,但是,不同的知识团队往往具有不同的定位与功能。从科学创新的角度看,各个团队都应当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属性和创新属性,即科学发现和发明只承认最先、最好、最有价值的属性,不是“第一”的科学研究,其创新价值是不被承认的。反过来,对于“第一属性”的科学创新和贡献,也必须给予足够的褒奖和认可(如自然科学界的屠呦呦)。对于那些不需要团队公关、不需要集团军作战的个体化知识生产,要努力发挥师傅带徒弟的菁英式人才培养、成长的特殊价值,努力造就大批菁英式个体人才。只有发挥好上述两种主要类型的人才队伍各自的作用,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特别是创新才将成为现实。
再次,不断增加社会科学投入,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科学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投入不仅仅是物质设备层面的投入,必须包括对不同层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投入。物质商品的生产主要靠物质材料的转换,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关键看哪个企业物质材料的转换效率更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以及一切科学知识的生产、发现、发明,往往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不能仅仅靠材料的堆砌转换或者知识生产流程的简单再造,而是需要人力资本的持续开发创造。不能认为投资于科学家比投资于物质设备更低效,其实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经费投入不能仅仅算材料账,更需要看到人才自身投资的价值。一个伟大的思想,一批批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学说主张,都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本投入特别是巨大的人才投资才可以换来的。中国社科院自“十二五”开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于科研工作者人力资本的投资,强化了激励约束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欢迎,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将在“十三五”时期继续推进,并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引起关注和推广。类似的科研资助制度、激励评价特别是奖励制度,仍可以进一步探索。
另外,努力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特别是资金管理、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科学评价管理。要特别重视科学评价管理,不管是主观评价,还是引进更加可验证的所谓“客观评价”,都具有标杆和导向作用。如何做好评价管理是一个导向,我们不仅要评价成果本身,更需要强化对于知识生产主体的科学创新的评价。西方社会科学界更加注重给人颁奖,这种导向作用比简单的某一科研成果的奖项更直观、更持久和更值得效仿,这值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重视和借鉴。
最后,进一步完善科学评价特别是科研创新专业评价机制,让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脱颖而出。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和人才需要综合评估,更需要专业的学术同行的评价。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众多,隔行如隔山的问题十分突出。现代科学探索、知识生产一般在某一个行业、领域中进行,其创新性往往只有同行专家才具有专业的发言权。问题的关键是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社会成员似乎都可以对社会科学成果、人才指手画脚。但是,从科学的角度看,特别是从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创新性来看,社会科学固然需要“百花奖”,但更需要“专业奖”和同行专家的科学审视与严格评判(当然不能成为碍于情面和人情世故的溢美之词,更不能成为完成管理程序、流于形式的走走过场)。如果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专业奖、专家评判成为科学创新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依据,就会树立起真正的学科领域的学术标准、专业标准的权威,其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当然,只要这些标准是科学的、专业的,就可以评估出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其实,真正的科学发现和学术创新,并不为了追求于当时当地的评价而研究,更不依靠世人甚至同行的评价彰显其价值。只要是真正的科学发现和学术创新,就应当是科学的,也应当是符合时代需求、现实需要的,并且经得起实践验证和历史检验的。
注释:
〔1〕2016年1月8日,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见《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科技部门户网站,www.most.gov.cn,2016年1月11日。
〔2〕1942年5月,毛泽东在深入调查和研究了延安知识分子的状况,特别是文艺工作者的状况后,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是一般的文艺学著作,而是当时党的整风文件之一,对当时及后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讲话》从文艺工作问题切入,回答了许多文艺问题,揭示了文艺理论的真知,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同时,《讲话》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具体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文艺工作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思考,明确提出并解决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带有了中国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见童庆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8036415.html。
〔3〕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讲了五个问题: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二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四是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五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习近平的讲话强调了文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同时指出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转引自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14/7569922.shtml。
〔责任编辑:书缘〕
王延中,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根据2016年1月19日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召开的“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座谈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