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用市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
——兼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巫文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服务对象是中国人民,其理论体系需要围绕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依靠人民和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建构。就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商品交换的情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下运行的,形成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市场机制是经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前提。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学;市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学科归属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毫无疑问,其理论基础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来说,其服务对象是中国人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需要围绕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依靠人民和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建构。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社会生产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和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等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社会生产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生产关系。只有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国家才能够真正主导社会生产和分配活动,使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以劳动群众为社会成员主体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需要选择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的生产资料公有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坚持在社会生产中建立越来越平等的劳动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和分配关系,坚持确立按劳动分配为主兼顾其他生产要素收益的社会分配原则。
选择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的生产资料公有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本质要求决定的。要想让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必须使生产资料归属于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来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方式方法,主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下子消除非社会主义因素,需要给非社会主义因素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就只能选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同时还要考虑非公有制的成分在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比例要不断减少,而不应该占比越来越大。一些人以非公有成分大于公有成分作为衡量经济改革成功的标准,显然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思维。
坚持在社会生产中建立越来越平等的劳动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和分配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存在着许多非社会主义因素,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还要在经济活动中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由非社会主义因素造成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不可避免,也难以消除,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生产中建立劳动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以及分配关系的时候,做到分时期、分阶段的相对平等和相对公平,并使这种相对平等和相对公平能够逐步趋向于更加平等和更加公平。
坚持确立按劳动分配为主兼顾其他生产要素收益的社会分配原则。按照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还不能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阶段,而只能做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然而,“按劳分配”中有一个我们至今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就是按劳动付出还是按劳动力生产付出(或叫劳动力生产耗费)。如果只管按劳动付出分配,劳动付出的判定和标准是一个极难解决好的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机会和能不能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问题。如果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必须让所有能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人都有机会和都有能力参加社会生产劳动,这样,按劳分配才是与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保障相匹配的。很显然,资本主义社会因为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它只在形式上表明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和有能力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质上它不能给所有劳动力提供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这样的话,就没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就没有资本主义靠饥饿来维持组织社会劳动的赚钱办法。列宁曾经说过:“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靠饥饿纪律来维持,在最先进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国内,尽管资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有很大的进步,但极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仍旧是一群愚昧无知的雇佣奴隶或受压迫的农民,备遭一小撮资本家的掠夺和侮辱。”[1]可见,资本主义不会、也不能给所有的劳动者提供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更不会帮助所有的劳动者都获得有足够的能力参加生产劳动。这就是说,假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兼顾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或者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的话,就一定会让一些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不能通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来获得分配,所以,按劳动付出分配的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公有、与在社会生产中建立越来越平等的关系、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就会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要破解这样的矛盾,需要从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角度探索按劳分配原则的落实。其实,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是确保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的重要环节,只不过一直被人们所忽略而已[2]。实际上,只有从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角度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所有的理念、社会生产人人平等的理念,经济发展为了人民、经济发展依靠人民和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人类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创造足够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从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于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确立的,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它必须努力做到的事情。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与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防止以牺牲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最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与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这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规律性的发现。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P82-83)对于马克思这个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给予极高的评价。“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4]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观点,是就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般性而言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即必须与以人民为中心所建立的生产关系相适应。中国近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的情况。例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却难以与用人单位建立正常的劳动关系,即便勉强就业,也难以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又如,社会生产中大量使用机械设备,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就是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劳动力岗位被替代,大量劳动者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被剥夺。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防止以牺牲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以牺牲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发展生产力,是一种只顾赚钱不顾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与社会主义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要求相悖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不可否认,在西方经济学资本收益最大化理论的误导下,中国曾经出现,甚至直到现在也还未停止的一些诸如以牺牲环境搞开发的现象,就是典型的以牺牲人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发展生产力。一些产业如社交软件产业、动漫产业,以尽可能大地刺激人们花时间和精力消费之能事为目的开发产品,其技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但产品消费极大地占用社会资源,大大超出休闲娱乐的范围,正在对社会成员整体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其社会负能量正在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消费需求和以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提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劳动者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来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组织管理办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只用了22年就完成了从工业几乎一无所有到基本不依赖农业循环生产的工业化初期积累[5],还有至今能够强力捍卫国家安全的国防现代化基础的形成,就是依靠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极大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来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理论,需要把人的能动性的主动发挥进行充分的学理阐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管理社会经济活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是由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产业以及不同的行业的经济活动组成的。不管我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类采用怎样的方式,都能够分出很多的经济活动主体来。如果就微观主体来看,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单位可以说是多得数不胜数,最终可以看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个体都是一个经济活动单元。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对于其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来说,有一个目标(或者叫做经济目标)是一定要达到的,这就是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这个情况下,社会经济活动产出最大化或最优化就成为国家或地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经济活动必须做好的事情。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保障出发,统筹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使得这些经济活动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不可否认,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需要考虑到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而且这些非社会主义因素还占着较大的比例。怎样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大社会主义因素和消除非社会主义因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方面。这当然就必须涉及到怎样利用好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遗存的优秀文化资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甚至生产要素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经济的根本要求。如果做不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走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就成为空话。可以说,能否做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是否真正实行社会主义、是否真正愿意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试金石。GDP中有多少分配到占绝大数社会成员的劳动人民手中?劳动力生产耗费与劳动力生产补偿是否一致?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劳动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否一致?这些都是衡量人民是否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确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标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能够确保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可持续正常运行,即让社会劳动力生产的耗费得到相应的补偿,从而使以劳动群众为主体、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坚实的保障。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时候,要考虑到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对资本的运行及获得收益应留有余地,并与能够使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非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减少的机制相匹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需要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也还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处于这个较长历史阶段中的初级阶段。这是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当然,这样的认识是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得到的。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初期,曾经有过社会主义很快就能建成的错误认识。然而,我们在认识到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之后,又曾经陷入到另一个误区,就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又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的不良现象,错误地认为在中国要先经历发展资本主义阶段才能搞社会主义。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但社会主义因素需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成的过程。在这个相当长的过程中,需要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如资本共同参与发展经济,需要吸取和借鉴过去各种社会形态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如借鉴市场机制来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这是中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的特殊性的充分认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很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需要建立在这样的认识的基础上,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需要出发来建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发展一种旨在使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非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少的混合双导型经济。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属于一种混合双导型经济[6],社会的生产和分配由政府和私人资本共同主导。在双导型经济中,政府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来主导经济,使经济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使这样的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加。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很显然,这个本应在若干年前弄清楚的问题,至今还是没有弄清楚。当前,需要理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加强对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认识,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理,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理论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二)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会有较多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形态获得确立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前的社会形态的各种因素必然地要随着社会发展顺承下来,一些因素用不上了,会被抛弃,一些因素需要与社会主义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变成社会主义因素。而就经济发展而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发展,需要对之前的生产方式予以接收、利用、改造,实际上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对之前的生产方式进行全面彻底抛弃的。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新的生产方式是在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的生产方式需要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首先得把旧的生产方式承继下来,使得社会生产的进程不致于突然中断,然后才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这就是说,初生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还比较少,需要逐步增加。与之相应,非社会主义因素还会较多,而且要与社会主义因素共同存在一个时期。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应该做到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加,非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减少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来说,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有较多的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使社会主义的因素得到逐步增加,非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地减少。如果不是这样,社会主义就永远也建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个错误认识,就是以非公有成分占比大于公有成分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即社会主义因素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得到不断增加,以生产资料公有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因素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体现就是经济的公有成分占比要逐步增加,而且要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占有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社会分配方式的发展变化,也要做到社会主义的成分不断增加,非社会主义的成分要不断减少。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完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化、完善问题解决不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业难、读书难、住房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系列社会问题将得不到很好解决。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生产关系的优化、完善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增加、非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减少是同步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经济是需要利用资本来参与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法权’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资产阶级法权’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7](P195)这就是说,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不能一下子取消资本。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需要而且特别需要资本来帮助发展经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适合生产力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在短期内并不会消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继续存在,我们应在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8]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因素较少,还必须有资本在发展经济中起作用,或者需要资本来参与经济活动。从中国近四十年的经济改革开放来看,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确实得益于对私人(包括外国)资本的利用。正是对私人(包括外国)资本的利用,使得中国国有经济在今天能够成为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从中国国有经济曲折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力量的强大,与坚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利用私人(包括外国)资本发展经济分不开。当然,私人(包括外国)资本也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对其管控的失当而发展壮大,甚至还会危及到社会主义的生存和稳固。这就是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怎样利用资本以及怎样容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市场机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存在商品交换或需要商品交换,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需要有市场机制才能使经济得到较好地运行。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过去基本上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即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利用资本以及容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是一个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要利用资本,就得让资本有活动的条件,有活动的空间,亦即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存在,或者仿照资本生存的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主要的做法就是引进或建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来给私人(包括外国)资本创造生存发展的条件或生存环境,同时倒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主体学习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下生存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中要有的这个市场机制,到底是照搬或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还是建立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乃至企事业单位,都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明确指向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或市场经济,绝不能是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区别的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市场经济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长期偏重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改造,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虚化、模糊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本质,一些人甚至要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机制来替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市场体制机制。而我们大多数人(包括一些自认为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学专家在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该有怎样的体制机制不了解、不研究,致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成为不同的人有不同解释的产物。主张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体制机制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差不多,甚至可以照抄美国或北欧的市场经济模式,或者在美国或北欧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改造。当然,美国模式就是新自由主义模式,北欧模式则是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这些年,在中国的教科书、媒体传播的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模式以及由这两个模式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所谓“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客观地说,由于不争论,中国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能够清楚明白地定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我们所看到的是代表社会主义因素起作用的政府在其中无所适从地活动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是无所适从地活动,政府的行为经常左右为难,在资本和劳动者之间、在代表资方利益和代表人民利益之间两边不讨好,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基础上运行、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能够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运行的市场经济根本不同。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9]。事实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或者说适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运行的市场机制的形成,是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构绕不开的关键问题。2014年11月,中国第六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把会议的主要议题确定为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生存发展,即先讨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再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问题。很多学者一开始都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早已经解决,但当问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结合得怎样时,没有人能够清楚明了地作出回答。讨论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都说不清。其实,就概念的组合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简单相加,但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意涵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别的“市场经济”,特别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不能是与资本主义相同的“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形成适合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运行的市场机制,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被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引入歧途,最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时期,社会上流行“市场经济”是中性的、资本主义能用社会主义也能用的论调。正是这样的认识混淆了“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具有的本质区别。因此,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给予清楚界定,绝不能含糊其辞。
[1]寿思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向人民负责——论毛泽东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之四[J].改革与战略,2016(10).
[2]巫文强.家庭保障的根本问题是劳动力生产耗费补偿[C].中国第八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201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5]巫文强.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8(9).
[6]巫文强.中国双导型经济与人的生存和发展[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14(7).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部分论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8]胡钧,寿思华,巫文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利用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2(7).
[9]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责任编辑:刘烜显]
巫文强,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改革与战略》主编、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 南宁 530022
F 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12-0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