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富
试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
邱仁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叙述好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及其巨大成就,以及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强势话语介入等各种挑战,亟须建构好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石、注重话语内容建设、重视话语的表达形式,且须直面话语的价值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弘扬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和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中国道路的话语权。
中国道路;话语体系;话语权;唯物史观;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叙述好中国的实践,增强中国道路的说服力、吸引力,讲清楚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讲清楚当代中国物质文化追求,讲清楚中国道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问题,都亟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话语以客观描述或摹写的形式记录着人类的实践,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痕迹,从一定意义上说并不粘附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然而,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对我国社会诸多领域的渗透,甚至有的领域被西方话语所吞噬,使得我们在一些领域失语,存在有理说不出或说出来人家也不认同的现象。因而,如何防止中国道路及其实践成果被西方话语所建构,就必须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建设,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建构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形成全国各层次协同奋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格局。然而,为什么要把话语体系引入中国道路?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中国道路实践很成功,但是如何叙述反而成了问题。话语叙述的滞后性或将成为中国道路前进的阻滞力。中国道路的实践成功必然会催生一系列新话语的出现。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指出:“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P487)按照马克思的逻辑,中国的实践必然会需要新的话语,也必然会产生新的话语。因而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以比较客观的形式描述中国道路,让人们客观地把握中国在一定阶段的辉煌历史,就迫切需要建构新的话语体系。毫无疑问,传统的话语套路在时代化进程中缺乏可读性、吸引力,显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使得中国道路的叙述系统有被扭曲的危险。正是由于传统的话语叙述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传统话语的群众信任程度也就面临挑战。历史虚无主义的兴起和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中国道路的叙述轨迹,甚或说历史虚无主义以以偏概全、歪曲事实等方式解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的历史及其成就。如果不强化以唯物史观为根柢的中国道路的话语叙述系统,那么,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及其后果也就不堪设想,最终会把中国道路引入恶谷。
三是中国道路的人类学意义及其传播国际化的困境问题。中国道路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要体现,中国道路及其成果理所当然融入人类文明进程中去,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彰显中国道路的普遍意义和价值。然而,由于话语诠释力的匮乏,中国道路在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语境下,失声、失语的现象比较严重甚至在西方话语语境下,中国道路被歪曲、被改写甚至被“妖魔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展现中国道路的人类学意义和价值,展现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就需要建构符合这个时代、符合中国实践的话语叙述系统。诚然,不能简单地理解我们搞话语体系就是要争夺国际话语权,就是跟西方对着干,等等。尽管拥有话语权极为重要,但是中国道路的话语叙述系统的改变应该具有更加有智慧的行动旨趣。
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涉及方法论、内容和形式以及话语的价值考量等层面。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基础,从时代化的角度去厘清话语的内容和形式,并以当代中国的价值审视来洞察话语体系建设,进而建构中国道路话语建设的基本框架。
(一)从方法论角度看,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石
中国道路毫无疑问要建构中国的话语体系,防止中国道路的实践和成就被西方的话语体系所建构和刻画。但是,建构符合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唯物史观。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去整体把握中国道路的传统、历史,客观地建构起描述中国道路的话语形式和表达方式。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从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的存在方式出发整体把握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P601)建设话语体系要从立足于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立足于人们的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中国道路的话语形成和发展不能凭空想象,只能依赖于中国道路的物质实践基础,依赖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要充分把握中国道路发展中人类社会、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从中国人的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求公正、求长治久安中去探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地表达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不偏不倚,防止话语建构的两种极端态度:一是极度的感性化、情感化。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不能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情绪化的渲染。话语建构必须以理性为支点,逐渐对中国道路的整个过程、总的历史进程进行理性的阐释和刻画。防止出现话语的情绪化宣泄,甚至以话语为导引,与实际行动为耦合,造成冲动的社会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二是极度的政治化泛滥。中国道路的话语建设不囿于政治话语。政治话语只是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中国道路话语的极度政治泛化,使得曾经的阶级斗争的话语时常冒出来,甚至在某些特殊的时期遮蔽或吞噬其他话语,那么将严重影响中国道路的正常发展。因此,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唯物史观,在这个指导下才能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符合人心,具有一定可接受性的话语形式。
(二)从话语内容角度看,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注重话语内容建设
话语内容是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话语体系不能空洞无物,必然由实实在在的内容来支撑。谈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核心是要搞清楚中国道路的话语内容是什么,如何总结和提炼中国道路的话语内容。搞话语体系,如果没有内容,那么一切都是枉然。要避免话语体系的“空心菜”现象就必须充实其话语内容。一般而言,中国道路的话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从国家层面上说,中国道路的话语,主要是从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出发,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话语内容,尤其是阐释好革命时期良好的话语风格和话语内容,传承良好的话语传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延安时期形成的话语风格和话语内容,在当代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中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从国家层面上要重点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来的话语形式、话语内容和话语风格,核心是政治话语内容。要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形成的话语内容,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话语内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话语内容等。
从社会层面上说,主要是在社会建设中形成的话语内容。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必然会对话语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及其差异性,使得近百年来社会变迁中形成的话语内容必定是极其丰富的。总结和提炼这些话语内容,将是中国道路话语内容建设的重要支撑。
从个人层面上说,中国道路不仅推动社会进步,更为重要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对个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个人作为社会的主要细胞,个体话语的自我形成和发展,对塑造和推动社会话语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要从个体的层面上总结和提炼中国道路发展中的个体话语内容,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个体话语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的个体话语内容等。民众的话语总是根植于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恰恰是话语形成和发展的基石。
此外,中国道路的话语内容建构还涉及中国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话语内容。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的话语内容,又涉及主导性话语内容、主流性话语内容、非主流性话语内容等。这些话语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对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从形式上看,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要重视话语的表达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是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形式来表达。毫无疑问,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话语建构提供很好的、很丰富的内容。但是,如何以好的形式展现出来,以好的叙述方式呈现出来,也就直接关系到话语体系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国道路的未来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提醒我们,讲话要注意方式,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这里不仅告诫我们面对不同的对象,不仅要注意说什么(即说话的内容),还要注意怎么说的问题(即说话的形式)。在毛泽东看来,说话是一种艺术,同样的话语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艺术,所取得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从中国革命时期的宣传话语形式可以看出,好的形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高度重视话语的形式。时代的变迁必然要催生话语形式的变化,固步自封没有出路。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话语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出现程式化、固化、僵化,套话甚至是假话、空话、骗人的话等隐忧,这样的话语形式是难以掌握群众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能“空话连篇,言之无物”[3](P833),他把这些空洞无物的文章形容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3](P834)因此,创新话语形式是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创新中国道路的话语方式,说到底,就是“大道至简”。所谓“大道至简”的话语方式,其实就是朴实无华、贴近群众的话语方式。怎么样的话语方式可以说到群众的心坎里,能够掌握群众,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同,就是有效的话语方式。
(四)从价值层面上看,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还必须直面价值问题
中国道路话语建设的反思实质上是对话语建设的意义进行反思。中国道路的话语建设必然要涉及价值考量问题。进言之,要深入研究什么样的话语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话语是没有价值的。中央最近几年反复强调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思过去我国在叙述中国道路的话语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基于对过去话语体系进行了价值评价基础上提出来的新课题。
当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必须审视其价值问题,即要考虑什么样的话语建构对人类文明是有意义的,对中国道路发展是有意义的,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建构话语体系而建构话语体系,不是为简单地强化中国特色而去建构话语体系。
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深层次地触及社会制度的价值层面,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理念、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就是要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这是构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根本。公平正义是诠释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在话语体系建设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彰显。
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既要顶天立地,又要落地生根。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及其实践经验表明,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至少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
中国道路的最大特征在于实践,以实践为根基,就是要把握“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4]。这是我们的现实基础,也是我们把握中国道路的实践根基。
建构一套描述和解释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从实践中汲取营养,要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经济物质生产等都是推动话语体系建构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4]所谓理论要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从实践出发,以实践为根底。理论只有解释现实,并引领实践,才能把握事物的根本,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建构与中国道路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4],在当前就是要坚持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中心,说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以“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为实践根基,寻求话语资源和话语力量:一是要解决当代社会人们现实生活、生产资料的丰富性及其话语的多样性特征;二是解决非生产劳动中的资本及其对话语的影响;三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中的话语内容如何被进一步理性化地改造和概念化地刻画,从而上升为彰显当代中国实践的人类学特性的话语。
(二)弘扬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
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毫无疑问地要重视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且由这个历史传统所形成的话语表达方式、话语叙述方式等,体现这个民族说话的风格、性质和气质。中国话语的建构必须以传统为根基,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表征为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优秀传统。
第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我们的深厚根基。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关系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建设的成败。唯有发挥古代的中华优秀传统的涵养、滋养的作用,才能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要从中华古代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分析其话语的叙述方式及其有效的刻画路径。中国古代对社会历史的刻画有独特的话语风格,这些风格哪些可以对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有用,哪些语言方式可以通过改造之后加以利用,哪些话语方式陈旧不堪,只能被历史淘汰等,都要进行辩证分析。从时代化的角度出发,厘清话语的历史传统及其现代性转化的方式,从而为当代中国话语建构提供营养。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已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历史传统。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当代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构成性资源。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奋斗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统,形成独特的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风格。从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要挖掘党的丰富的话语资源。这些与我们要建构的话语体系具有同根性、同质性和同构性,从而为中国道路话语建设增添动力。
(三)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和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
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构,以全球化的眼光、全球战略高度,以开放的姿态,敢于、善于借鉴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话语体系和话语力量等。
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就是要从传统的地方性思维中走出来,从地方性走向全球化,进而走向更高层次的地方性。这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国道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视野主要聚焦于地方性,基于地方性的条件和环境,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实践出发。毫无疑问,这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根本法则。然而,中国道路的实践在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世界性的价值越来越凸显。为此,在深化中国道路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从传统的地方性思维走出来,从全球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国道路,这对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至关重要。从地方性思维中走出来,意味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中国道路的话语如何建设才能在国际社会上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所接受、为他人所认同。只有把握全球化及其思维方式,才能建构更加高层次的地方性话语体系,才能革故鼎新,海纳百川,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建构更加高层次的地方性话语体系。毕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多元话语的交流和互动日趋频繁,话语之间的相互借鉴也不可避免,而且,越是融入多元话语互动的场域里,地方性话语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全球化审视和全球化运作的话语体系,将比传统的话语体系更加具有广阔的视野,也更加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话语需求。
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使中国的话语融入人类文明的多元话语体系中去,为丰富人类文明话语贡献中国的智慧。中国道路蕴含中国智慧,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既从人类文明中汲取营养,又要融入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去。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话语发展难以纯之又纯,难以单独发展。唯有不断进行交流合作,才能在多元话语体系中汲取营养,共同发展。随着中国实践的优越性不断凸显,中国人在思考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方案的同时,也在为人类社会的多元话语体系贡献中国的智慧。贡献中国的智慧,是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参与人类社会多元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驱动力。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其话语的形成和发展展现了东方社会的语言智慧,为人类社会的多元话语发展提供更加具有智慧的交往方式和交流路径,从而从整体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话语交流和互动,不断凝心聚力。积极构建人类共同的话语内容,形成能够容纳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的共同性话语及其运行机制,增进世界人民对共同性话语的了解和支持,应当贡献中国的智慧和方案。
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审视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就是要积极打破各种话语垄断,积极参与建构世界多元话语体系,成为推动国际多元话语的公平正义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行动者。为此,我们必须走好两步棋:一是敢于破旧立新,敢于打破西方的话语权垄断格局,为世界多元话语的格局创造条件;二是要建立更加符合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话语,敢于在国际社会讲公道话,使中国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话语倡导者和强大的支撑力量。
进言之,一方面要敢于破旧立新,敢于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格局。中国道路的世界性决定了其话语体系的普遍性特征,要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话语体系,必须敢于破旧立新,敢于打破各种话语权的垄断和西方话语的神话。世界的多极化迫切需要建构符合多极化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打破百年来以西方话语为主导的世界话语体系,让世界的多元话语体系能够真正立得住、站得稳、得人心。毫无疑问,尽管西方的话语体系也不是铁板一块,但毕竟西方的话语体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及其话语控制力不可小觑,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把持国际社会秩序制定中的许多话语权,干扰国际社会秩序的公平正义,严重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吞噬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而且,美国等一些国家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国际上知名学者掌控话语权,试图以西方的话语建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历史。然而,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实践不能由西方的话语来建构,必须打破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垄断格局。
与此同时,公道自在人心。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不仅要破旧立新,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建构更加公平正义的话语体系,敢于在国际社会上讲公道话,作为国际正义的积极倡导者、参与者、践行者和坚定的支撑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需要作出以下努力。——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5]以正义作为人类共同的价值,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建构更加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包含公正的话语体系。为此,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内层面上的公道话语,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话语;二是在国际层面上的公道话语,努力建构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话语。唯有不断凸显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的国际正义性、国际公道性,才能最终为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总之,构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必须汲取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话语资源和话语成果,始终站在正义、仁义、道义的一方,真正做到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道义分明。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
如前所述,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践,要汲取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营养等,这些都是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和理论根基。但是,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进言之,在众多根基之中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彰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思想。因此,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丰富语言宝库中汲取营养。
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实质,真正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宝库中汲取资源。这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主要表达两个含义:一是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立场、价值立场;二是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稿里寻找有用的话语思想、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
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价值立场的话语体系,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地建构话语体系,真正做到从时代化的角度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的话语,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使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更加能够贴近中国道路的现实、未来和发展,真正使话语为中国道路服务,在服务中引领中国道路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稿中汲取话语营养,这是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资源,系统梳理哪些话语是过时了的,哪些话语是可以进一步改造之后可以用的,哪些话语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解释力等。通过分门别类,总结和提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从而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提供资源。进言之,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文本中,从《毛泽东文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等著作中汲取话语资源,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汲取话语资源和话语营养,做好整理、加工、提炼、提升等工作,把管用的话语保存下来,把可以改造的话语转换过来,把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能接受的话语整理出来,真正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提供涵养、滋养和营养,不断增强中国道路的话语权。
[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的讲话[EB/ OL].http://www.chinanew s.com/gn/2015/09-27/7546-460.shtm l,2015-09-27.
[责任编辑:陈梅云]
邱仁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上海市阳光学者,曙光学者,上海 200444
D 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12-0045-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13CKS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