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

2016-02-27 10:21
学习月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土家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指的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事项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并借助于一定的旅游设施开展旅游活动。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性

(一)地域性和文化性

“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空间分布的不同,民族发展历程、社会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生产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人生礼俗、婚葬习俗、居住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等,经过世代传承与繁衍,存在一定的发展和变异,不同地域创造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氛围,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正因为如此,才形成民俗文化旅游的垄断性。”各民族在繁衍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他们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本就是鲜活、动态、真实的民俗文化展示,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也让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可能。

(二)神秘性和独特性

民俗文化是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世代流传下来的,它保持了最初的原始色彩和神秘性,在漫长的传衍过程中,虽然外在形式发生些微的改变,但其内核和母体并未流变,并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纵深发展,每一种民俗事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应时而生,不断传承,生命力旺盛。如宜昌长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与白虎信仰有机结合,特别的唱词、独特的丧服以及独特的动作,使其保持了一贯的神秘性和独特性,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性和参与性

民俗文化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纵深演变,它是一定地域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当下的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型旅游已经明显滞后于游客的心理需求,加强旅游服务的参与性和旅游体验的参与性,满足了游客求知求异的需求,也成为外来游客了解和认知民俗文化的窗口。以长阳为例,在游客亲历绿水青山时,如能让游客近身体悟土家文化,或能亲自参与编制西兰卡普、唱一曲山歌、跳一段撒叶儿嗬等,这样的体验独具一格。民族文化的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会让土家民俗文化旅游保持恒久神秘的魅力。

二、当前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旅游事项开发庸俗化、商品化趋势明显

“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为了吸引游客,有些开发商,摒弃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脱离当地民众的生活,随意改动民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采用现代光学、影音等技术,使得民俗文化展示过于舞台化、屏幕化、艺术化、瞬间化和庸俗化,失却了民俗的本土和乡土气息。观众能较直观感知当地的民俗,却未能深谙其间蕴藏的内涵,也不知其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不能一味迎合游客猎奇心理,追求热闹、回避精华,流于媚俗,甚至加入一些不健康和落后愚昧的内容,忽视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内涵,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

(二)民俗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和创意

目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性产品较少。对于山水、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民俗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旅游产品略显单一,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了集民族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民族旅游产品的挖掘,这种粗放式经营方式日益成为民俗旅游发展的瓶颈,从而影响了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因此,在打造优秀旅游目的地时,一定要注重建设能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设施和场所,还应加大民俗文化精神环境的挖掘与保护。“民俗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道统,在传承、开发、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联系受众群体存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同时要打造精品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理念,在旅游路线和景点之间进行区域联合,让各景点有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三)民俗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机遇与挑战并存

民俗旅游开发,打破了当地固有的封闭落后状态,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旅游者与当地民众的价值观、消费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激烈碰撞,大量信息进入,干扰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进程。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外来的语言、服饰、食品、习俗等,会对当地已有的民俗文化产生冲击,使其产生变异,导致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逐渐消失。开发民俗旅游,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伴随民俗旅游的推进,民俗文化生态将会受到更加强烈的冲击。

三、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对策

(一)发展民俗旅游,应加大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政府调控力度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策、法律及资金上的支持与保障,政府部门及旅游开发者应有选择性的扶持具有一定历史社会价值的民俗文化事项的生存与发展,鼓励优秀民俗文化的开拓与创新,比如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登记,提供时间、机缘、场所给他们表演,为他们提升技艺以及传授技艺提供条件;注重开发原始的土家村寨,尽可能给予财政扶持,倡导全社会及个人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活动。

(二)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静态与动态双向结合,使民俗旅游开发更加完备

加大对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尽快建立能吸引国内外游客的观赏性民俗旅游项目,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村镇两级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展馆、土家古村落的保护等等。需要进一步加深旅游地的地域性和历史文化性的发掘,比如当地的农耕文化、狩猎文化,展现当地民俗的生产活动,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等,增强旅游行为的参与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增进该地旅游资源的稀缺性。虽然民俗旅游地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旅游相关产品,但仍存在与景区文化关联性不大,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吸引力,旅游产品的推介与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也成为民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民俗旅游,应保护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使其在个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有序发展,确保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过程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张力。例如传承至今的婚丧习俗以及独特的白虎信仰等文化形式,存在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台歌舞或一个展馆的形式,民族文化形式包罗万象,应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如土家族工艺独特的西兰卡普、用作婚庆、丧葬的哭嫁和撒叶儿嗬等,植根于土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古朴而独特,应避免将民族文化过于商品化和舞台化,而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应加强当地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了解土家文化的渊源,注重对民间自发性传承方式的尊重,培养一种全员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不能随意添加、篡改当地的民间文化,遵循民俗演变的规律和特征。应植根于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开发民俗事项。

(四)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环境是实现民族风俗旅游的载体。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比任何其他行业都更依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质量。”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其永续利用,是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前提和生命线。在生态环境系统相对脆弱的山区,民族风俗旅游的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更要加强保护与管理,坚决反对任何以牺牲旅游地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观念和做法。

传统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既会产生积极影响,也给其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土家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土家摔碗酒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