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重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改革创新,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在《计划》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充分认识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进程也随之进入平台期,这与当前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密切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成长的新变化等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在文化和思想上进行渗透,大力弘扬西方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等。其中一些错误、落后,甚至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渗透了进来,不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了消极影响。当前,高校作为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群体自然避免不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思维,但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在判断是非面前可能有所不足,容易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从而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不自信。
自古以来,师长作为主体传授知识,学生作为客体接受知识,是老师和学生这对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但由于新一代大学生与以往有许多不同,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心理压力较大;二是情感丰富强烈,但不稳定;三是自我意识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复杂性也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和信息接收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独立思维,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不会全盘接受,当老师由于专业限制,不能对某些现象给予清晰解释时,学生会对老师的专业性产生质疑;加之当代大学生从小学便接受思政课教学的洗礼,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再到大学的思政课,其接受的理论知识存在一定交叉和重复。由于教材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教学模式上的僵化呆板,自然使得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最终只会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思政课教学正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面,因此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践层面的本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帮助学生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分辨、抵制西方各种意识形态的能力,从而有效防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和不良影响。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部分经历和见证过改革开放浪潮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刻变化的直接感观和体验,告诫广大师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中国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在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必须凝聚举国上下的共识,汇集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确保互联网阵地的主动权与掌控权。由于信息技术具有社会舆论导向的功能,因此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技术上的优势控制和屏蔽一些腐朽思想和观念的入侵,塑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地位,以此应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挑战,进而拓展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影响的范围。
建立高校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提升科研人员自身理论研究和道德素养水平,将意识形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理论专家作用,主动引导思想舆论。要提升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应对一切突发事件,牢牢把握主动权、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