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重在“扶人”

2016-02-27 10:21
学习月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旅游

2015年7月10日,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成效。会上,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发布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同时宣布,“十三五”时期,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2015年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

为实现“十三五”期间旅游扶贫目标,国家旅游局强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稳增长、调结构、减贫困、惠民生的积极作用,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加大旅游扶贫攻坚力度,创造新一轮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高潮。推出中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介活动,将评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推出千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千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万家金牌农家乐和万名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国务院扶贫办介绍了下一步支持旅游扶贫工作的重点举措。一是完善精准帮扶措施,制定精准扶持模式,进一步加大试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力度;二是鼓励相关省区整合统筹扶贫资金和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试点村的支持;三是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旅游扶贫,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扶贫的金融支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以“扶业”为主导的旅游扶贫观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应有的扶贫效应。一方面,在“扶业”观念的影响下,旅游扶贫的决策者们忙着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对身处贫困漩涡中心的贫困人口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旅游扶贫若只重“扶业”,忽视“扶人”,缺乏对贫困人口的人文关怀,还会引发马太效应,加剧贫困地区的贫富分化。因此,要使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扶贫效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们应转变思想观念,要正确处理“扶业”和“扶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旅游扶贫中,既要“扶业”,更要“扶人”。

一、旅游扶贫关键是加强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因此,要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全面增强旅游扶贫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是组织开展培训。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部署,对所有旅游扶贫试点村村官培训一遍。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扶贫工作思路,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到2020年要将全国6000多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骨干带头人分批培训一次。把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到村到户要求的具体抓手,切实抓实抓好。举全行业之力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旅游部门、旅游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有计划地参与其中。确保在2020年前,将所有旅游扶贫村旅游从业人员全部轮训一遍,各相关省(区、市)扶贫和旅游部门要联合组织有试点村的分管县领导开展培训,积极支持人社等相关部门和协会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是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相对滞后,难以融入“高大上”的旅游项目。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只有提高了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才能让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与旅游对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旅游,分享成果。

三是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要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地区培养旅游人才,对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鼓励它们定向培养乡村旅游人才。如安徽省旅游局、扶贫办制定了《“十三五”期间安徽省旅游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面向全省实施旅游教育扶贫工程,以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为着力点,培养1000名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基层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及创新创业人员。

安徽省旅游教育扶贫分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两项内容,由省旅游局所属安徽旅游学校(安徽省旅游培训中心)具体承办。在学历教育方面,每年在省内免费招收培养100名旅游类专业学生,学生以建档立卡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为主,其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分别由国家财政、省旅游局及安徽旅游学校承担,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和12个大别山连片县区学生在校期间可享受4000元国家助学金。在技能培训方面,在省旅游局确定的302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范围内,每年遴选100名基层政府管理者、农户(重点为贫困户)、经营管理者或基层服务人员,开展有重点、分层次的特色乡村旅游培训,其费用由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根据相关政策予以补贴。旅游类专业学历教育招生主要面向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及大别山特困连片区,六安、阜阳、淮北、宿州、安庆、毫州、芜湖等7个市的13个县区分派名额。

二、旅游扶贫的方式是造血式扶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大批返乡农民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实现了创业致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落户乡村,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乡村的资源优势、旅游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各地正在大力推进旅游+创新创业,支持建设相应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努力使乡村旅游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之地。

输血容易造血难,扶贫不是简单地给钱、作规划,而是要提升这些乡村地区自身的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旅游扶贫中配套相应的培训,为当地人提供适合旅游发展的服务技能和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技能培训和技术帮助可能比直接的资金扶贫更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

三、旅游扶贫的目标是物质精神双脱贫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大量事实说明,贫困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口素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困乏。旅游扶贫不仅送来财富,带来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同文化素质和不同思想观念。要既帮农民富口袋,又帮农民富脑袋。

人们的面对面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实际上是为贫困地区居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外界的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夹带着一些负面的东西)通过旅游渠道迅速涌入偏远的贫困地区,使当地千百年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洗礼、冲刷、淘汰、瓦解和替代。就拿厕所来说,千百年来农村厕所“脏乱差”,随地大小便更是司空见惯。而发展旅游后,大家都自动改造厕所,明显地改变着传统的如厕习惯,逐步走向文明如厕,这就是旅游的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比办多少次学习班、开多少次会、搞多少次运动都要管用。河南重渡沟村在旅游开发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多,赊欠贷款多,聚众赌博多,酗酒滋事多,信教的多”等“六多”现象十分突出,久治不愈。1999年重渡沟村开始了乡村旅游开发,依托重渡沟景区这一平台,家家户户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村民的经济条件、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原来的“六多”变成了“六有”,即家家有宾馆,家家有经理,家家有汽车,家家有名片,家家有雇工,家家有10万以上存款,被誉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由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旅游+”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创业、民间交流等重点领域结合,将在精准扶贫、促进创新创业、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扶贫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之一。旅游扶贫有利于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有利于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旅游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旅游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