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哲学的艺术现实与主体间性构建研究*

2016-02-27 03:40魏鸿飞吴玉红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主体间性现代艺术

魏鸿飞 吴玉红



现代艺术哲学的艺术现实与主体间性构建研究*

魏鸿飞 吴玉红

内容提要:18世纪艺术出现多元分道扬镳的主张,艺术家们纷纷强调艺术对生活的背离。现实主义认为艺术再现不过是一种“审美假象”,其背后隐藏着不光彩的意识形态控制意图,一场艺术的反叛再现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艺术力图冲破社会环境外在形式对它的束缚,掀起了一场对抗物化文明的强大压制与个体的自我救赎浪潮。文章认为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物质生活中,梳理西方现代艺术变迁的根本动因,寻求现代艺术救赎的思想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现代艺术 审美假象 自我救赎 主体间性

*本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省级非遗青阳农民画民俗文化内涵研究”(SK2013B3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艺术哲学的艺术现实

艺术哲学以人类审美活动为对象,对人类的审美活动作哲学思考,阐释最一般、最根本的规律。现代性问题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化与都市化的进程促使人们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反应。面对工业社会给传统社会的巨大冲击,尼采敏感地提出:“上帝死了!”这意味着隐藏在西方形而上学背后的虚无主义已逐渐远去,人类转而寻求精神道德存在的意义;同时,也预示着自由不再是一种理想性的追求,而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方式。随着“上帝”之死,艺术家的主体创作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企图用一种阐释模式将一切艺术品囊括在内,促使现代艺术走向一条狭窄的线性道路,任何不符合格林伯格逻辑的东西都将被阻挡在现代艺术的城墙之外。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物质生活中,艺术虽然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但在很多时候却遭受非议,甚至是压制和攻击,导致精神上的空虚。①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曹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现代艺术思潮是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融入了当代艺术的特殊气息形成的一种文化变体,同时也是在对现实的关切与回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发展脉络的。

现代主义(Modernism)是20世纪初以后西方各个反传统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强调人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文与科学等诸多现代性问题的关注,强调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现实包括艺术现实、社会现实,艺术现实要求艺术理论体现一种“大艺术观”以及艺术活动的普遍性和规律的宏观理论;社会现实要求现代艺术的演变轨迹与社会现实的演变相辅相成。现代艺术在诞生之初引领社会的发展潮流,由于艺术家无法将解放因子置于历史的潮流中,批判理论家们被迫到艺术领域去查找否定的力量,它的语言形态不可避免地携带着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批判精神基因。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代社会,艺术必然在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中继承与发展。①王祖哲:《失去了灵魂的西方现代艺术》,《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当代艺术虽然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但似乎每一种艺术都与其初衷拉开了距离,连满足幻想的艺术最后也变成了一种消费时尚,但后现代科学观对“元叙事”的消解则使得综合性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着种种质疑和阻力。

二、现代艺术的“空灵”与“充实”

西方的现代艺术学学科诞生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复杂的科际关联中,现代艺术肩负着双重目的:一方面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流行时尚,一大批艺术家通过辩证现代艺术的合法性,并借此深挖时代艺术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艺术传统向着现代学科体系的转化成为可能,推动艺术文化现代化与世界标准接轨,给西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20世纪西方世界普遍认为人的行动与生活无非是一个由意识形态的欺骗与自我欺骗交织而成的大漩涡,在这一乌云的统照下,把人类的焦虑、绝望与恐惧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现代主义的艺术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艺术的自由却能真正弥补这种状况。人们为了获得自由就必须努力去摆脱那些束缚释放自由的内容。这种自由能激发生命的激情与越界的渴望,于是,对不自由现状的反抗就成为推动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动力泉源。现代艺术从外在说是作为物理存在的艺术品,以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联系于知觉、感觉生活和所有那些决定了个性的观念,在这种环境下,艺术已经失去了抵御其他侵入的可靠的前沿阵地。②Scott Lash,Sociology of Postmodernism,London:Routledge,1990.法国人丹纳提出著名的制约艺术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可见,西方现代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现代性的分裂,展示了两种现代性之间相互对立却又交错影响的复杂场景。然而,现代性一味崇拜时间意义的“进步”,强调一种背叛性、反抗性,形成了艺术中的“先锋”或“前卫”逻辑。

在20世纪早期,西方现代艺术是对西方传统的“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叛。西方现代艺术家们不再只是关注外在于人的某种精神活动,并将关注的重心转向了人自身及其人的存在。然而,抽象统治了现代艺术,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独立的、纯粹创造的世界,它拥有自身的精神本质。自律艺术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主要是因为自律艺术离开丰富的生活实践而变得苍白与贫乏,而先锋艺术却针对日渐失去其本就微弱的反叛之声的自律艺术发动了攻击。实际上,先锋派真正反对的是自律艺术以华丽的外表掩饰了其附庸性的本质,力图将自律的艺术从被规训的世界中拯救出来,重申艺术对理性社会的反叛功用。当然,先锋派回归生活实践的努力并不是真要和现实友好握手,而是充满着对体制的警惕,践行了美学上的极端主义,力图彻底瓦解整个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体系,揭示资产阶级将自己的隐藏利益描述成普遍性谎言的形式。③李笑男:《从现代到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客体”观念转化》,《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从形式上看,反叛是现代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其历史脉络的显在呈现是学科的单一化与多元化之间的角逐,隐在呈现则是艺术自律和艺术他律两种价值观取向上的原则性分歧。在现代艺术文化的语境中,艺术家对艺术史上的所有程式和惯例的反叛带有很强的思想自觉性,并非只是源于本能的冲动。在现代主义者看来,世界原本是被颠倒了的世界,理性、信仰被证明是彻头彻尾的虚伪,现代艺术有权还原本来的“真实”。现代艺术在时间的穿梭机中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威性和合法感,在持续不断地破坏圣像活动中使其成为“一种充当自身权威的经验”,而且现代艺术家也摆脱了宗教狂热和政治独裁的徭役,不用再向社会负责。艺术对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把自己的对象范围界定在人类生活以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物领域之内,着重表现本质规律的生活现象,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是艺术对象的组成部分。然而,现代艺术根本不能也从来没有逃脱艺术体制与启蒙理性对它的束缚,也深深地被卷入了资本的权力控制中,遵循着体制的既定逻辑。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消遣功能代替了艺术的社会批判倾向和陶冶功能,艺术进入了真正媚俗的时代。媚俗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工业化、商业化等社会的发展因素紧密相连,是传统美学无法正确回应当代审美文化的必然,为了满足广大民众那种最肤浅的审美需求,艺术失去了神圣的光环。媚俗艺术在置换了艺术的精神价值后,以虚假的幻想满足和享乐主义本质,开启了文化消费的时代。①张园:《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还原》,《外语学刊》2013年第2期。从自律到先锋再到媚俗,艺术的现代发展逻辑凸显出艺术与生活、体制、精神、消费之间的悖谬关系。媚俗艺术给饱受工具理性折磨的现代人提供了休憩的场所,甚至演变为整个社会的理想生活方式,重铸了现代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随着艺术在消费社会和资本操纵的影响下,凝聚着艺术家的生命与灵魂的艺术变成了满足一些平庸的幻想,各种艺术的形式犹如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被广泛地生产与传播,这一切促进了文化工业的繁荣。在当前喧嚣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必须学会正视艺术体制的两面性,坚守艺术的超越、批判与精神价值,透过生活聆听真正的艺术之声,最终肯定艺术的超越、批判与精神性价值也许是走出艺术困境的唯一出路。只有在艺术自律的基础上与艺术他律有机结合,才能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才能在艺术结构中熔铸“空灵”与“充实”为一体:“空”而后“实”,能“空”才能“实”。在这种“观念”被凸显而“审美”被弱化的艺术面前,祛魅、自主性和“新”之崇拜是现代艺术的三个核心概念。这些概念的问题史表明了现代艺术与现代性之间是一种充满悖论的张力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加剧了艺术史的断裂与危机感,从而使艺术从科学的附庸演变为哲学的奴仆。

三、现代艺术的主体间性构建

18世纪末以来,绘画、雕塑、建筑、园艺、装饰开始分道扬镳,都试图以完美的纯粹性呈现于世。然而,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都产生巨变的特定时期,艺术承担着通过其独特方式反映这种变化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②陈佑松:《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以物性为中心的范式转型》,《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5期。随着各个价值领域的分化加速,艺术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宗教、政治等活动区分开来,在人类活动中拥有了自己的领地。现代艺术的分化意味着审美自律性、学科自主性和艺术形式自律性的产生,这势必要使艺术自身同外在的社会现实保持一种距离。面对资本主义文明物化的趋势,如果艺术仍然沦为对现实的再现或模仿工具理性化的资本主义日常生活世界,它将失去揭示真理的功能和批判的潜质。艺术必须从现代生活中抽象出来,拒绝日常生活的物化与庸俗,才能摆脱与外在事物间各种伪俗的、功利性的亲密接触,并在自身的纯洁与自由的基础上对社会进行反思与批判。黑格尔在艺术规定中指出:艺术的真正本质是“心情和灵魂的深度”,真实的艺术作品应该超越整个感性世界,达到自在自为。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然而,对现代艺术家来说,艺术最根本的是审美属性,这种属性是人情感意绪的表现。③顾梅珑:《现代艺术的发展逻辑及其危机超越》,《中州学刊》2014年第10期。面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物化趋势和生活自主性的消失,无论是艺术的自律还是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否定,为了拒绝日常生活物化的侵蚀与庸俗,保持艺术的纯粹才能与物质社会和庸人世界划清界限,才能构成一种尖锐的社会批判。在奥尔特加那里,这种现代艺术是通过将熟悉的世界进行陌生化处理,即实现“非人化”。在他们看来,现代艺术也正是远离现代异化的日常生活,才能实现艺术在对现实批判意义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救赎。

面对工具理性和物化世界的横行与轰炸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空前膨胀,导致主观文化跟不上客观文化的发展,甚至导致人的主体性精神的异化和麻木不仁。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无论艺术家对社会如何地反叛,它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为,艺术是基于艺术社会本质的前提下提出的审美形态。艺术价值在哲学视野中彰显其原生性和本体性,凸显人的主体性。艺术作为艺术家独特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不能离开对社会实践的批判,艺术与社会的交流才能唤起现代个体对资本主义的思考。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要关注艺术之现实的真实性及精神观照的自由性,而是更应该注重在审美与艺术背后深刻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因此,艺术的未来就要立足于一种完全的去控制化,追求更加自由、个性的表达。但社会对于个人是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不必被商业利益所羁绊,可以自由地创造,以追求进步与创新为最高理想。艺术需要维持长久的生命与活力就要走到大众中去,帮助大众脱离低级、庸俗的审美,赢得他们的支持。对现实世界瓦解重组是现代艺术自我救赎的一条出路。从日常生活的工具理性中实现艺术成为一种精神上的继续,而所有的救赎都是为了更好地触及心灵与事物本身,海德格尔极力主张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诗意栖居”,这种诗意的生存才是艺术的本真意义。

生命与形式永不停歇地冲突加速了主客观文化的矛盾,体现在现代文化中则成为一种文化的悲剧,使矛盾的现实世界充满意义,这正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从西方语境看,建立在对立和反映基础之上的镜像理论受到了普遍质疑和批判,从而使自柏拉图以来两千多年的西方艺术理论获得了现代和当代的转型,其中,价值理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说明西方花了很长时间通过价值理性纠正过度依赖工具理性的偏差,从而使其艺术创造不断发展。这同时也表明,工具理性的方法论本身必须接受价值理性的考问和检验,从而纠正和完善其表达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功能,更好地满足价值理性的诉求。①种海燕:《现代艺术的孤独》,《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工具理性的方法论虽然在价值理性的考问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并非能够解释当今日益丰富的艺术创作活动和现象。进而言之,这种艺术的转向必然带来美学的转向,使作为艺术哲学存在的现代美学最终让位于作为文化哲学存在的后现代美学。

当代人处于被异化的荒诞境地,消费、交往畸形发展,而传媒和类象的轰炸使得人更加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当代人交往的淡漠及不可避免的孤独是对人的本性的悖离,它意味着当代人生存中的一种网如。这种网如使得人常感到莫名的空虚,为了填补空虚,人们不约而同地扑向市场,从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中寻找慰藉品。主体性的丧失和生存的漠然使得后现代主义艺术不再关注价值、真理、意义之类的宏大叙事。

责任编辑:刘 欣

作者简介:魏鸿飞,安徽池州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吴玉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安徽合肥 230039)。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16)01—0127—04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主体间性现代艺术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实验动画与现代艺术语境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传统刺绣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