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新宾县林业局,辽宁 抚顺 113200)
抚顺龙岗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动物调查
金山
(新宾县林业局,辽宁 抚顺 113200)
摘要文章对抚顺龙岗山自然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动物(兽、鸟)种类进行了调查,兽类共有29种,鸟类有78种。同时,对主要兽类和鸟类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龙岗山;动物;调查;保护区
抚顺龙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东南部,旺清门镇和响水河子乡境内,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西部是富尔江,南部是桓仁县,东部以抚顺龙岗山自然保护区与吉林省通化地区相隔。本文对抚顺龙岗山自然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动物种类进行了调查,以期为这一区域动物保护提供参考。
1自然概况
抚顺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山系抚顺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山脉,区内最低海拔350.0 m。全区重峦叠嶂,群峰兀立,沟深林密,溪谷纵横,构成罕见的地貌景观。局部地段因受第四纪冰缘气候影响,形成大面积的“乱石窖”(跳石塘)地貌,乔木根系固定在岩石缝隙之间。该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节风气候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和森林环境及高差的影响,形成特殊小气候区。特点是春季回暖迟,夏季湿热多雨,秋季降温早,冬季冷期长。
2调查方法
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傍晚沿样地按一定速度前进,统计和纪录所遇到的动物毛发及粪便,连续调查3 d。
对于数量多、比较熟悉的鸟类,通常根据鸟鸣声判断其种类,根据鸣声丰度推断其数量;或通过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和数量。对于数量少、遇见频率少的鸟类,在上述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野外采集标本,走访当地长期居住、有经验的村民有助于对不确定鸟类的鉴别。
3调查结果
3.1.1种类由表1可见,该区食草性或杂食性啮齿类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占据优势,而食肉类动物种类上也很多(占31.3%),这说明: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食草性(东北兔)和杂食性啮齿类动物,个体和种群数量十分庞大和稳定,这得益于充足的食物、良好的隐蔽条件和足够的水资源,也就是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茂密、雨水充沛,种群数量稳定,从而为食肉类动物提供了丰足的食物,不仅保证了他们生存繁衍所需的种群数量,也造就了食肉类动物的众多种类。
表1 龙岗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情况
3.1.2主要兽类及生物学特性
(1)原麝Moschusmoschiferus
别名:麝、獐子、香獐
形态:雌性均无角。头部较狭长,耳大而直立,躯干部呈弓形,前肢短于后肢,雄性下腹部有麝香腺,上犬齿呈獠牙状。体长65~95 cm,肩高50~60 cm,尾长3~5 cm,体重8~12 kg。体毛以暗褐色为主,下颌白色,颈部两侧至胸部有两条白色纹,背部有浅黄色斑点,四肢外侧深棕色,内侧毛色浅,尾部毛色浅棕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高海拔的混交林中;多单独活动;视觉听觉灵敏;善于迅速逃避敌害;以各类地衣、青草等植物为食。每年末至次年初发情交配,怀孕期约6个月,胎产1~2仔,雌性2 a性成熟,雄性3 a性成熟,寿命10~15 a。
地理分布:中国东北、新疆地区。
(2)猞猁Felislynx
别名: 猞猁孙
形态:头部圆,吻部较短;耳直立,耳末端生有直立长毛;两颊、腹部被毛较长;四肢较长,尾短。体长90~120 cm,尾长12~24 cm,体重18~32 kg。被毛灰黄至赤黄色,耳尖毛簇黑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黄白色,全身布满模糊的黑点和黑纹,眼睛四周毛色白,尾末端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森林、裸岩等多种环境,多单独活动,夜行性,会游泳和爬树,以鹿、狍、野兔、鸟类等为食,耐饥饿、寒冷。每年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70 d,胎产2~4仔,幼仔2~3 a性成熟,寿命约15 a。
地理分布:中国西部和东北地区。
(3)赤狐Vulpesvulpes
别名:红狐,草狐,狐狸
形态:四肢较短,吻较长;耳直立,高而尖;体细长。尾较长、粗大,其长超过体长之半,尾毛蓬松。躯体背部具长针毛,足掌生有浓密短毛,背面毛色棕黄或淡污红色。双耳间到尾根,在背中央有宽窄不等、界限不清、隐约可见的一条深色带纹。尾的腹面淡黑或棕白色,尾梢白色。头骨较长而低平,吻尖而长,鼻骨细长,额骨前部平缓,中间有一狭沟,人字脊发达,腰部狭长,听泡较大,下颌骨低长,脑室卵圆形。生态习性:栖息环境多样,如森林、草原、沙地、高山、丘陵、平原及村庄附近,甚至于城郊。居于土穴、树洞或其他动物的废洞中,常常利用獾或兔的洞穴。多在山坡活动,经常栖息于大石头缝或山沟里,只在繁殖季节才住进洞窝里,且往往是几只住在一个洞里,其中包括一雌多雄,并且每只狐有一定的领地,一般均昼伏夜出。狐的食性很杂,是以肉食为主的动物。各种小兽和鸟类是它的主要食物。每年12月开始发情,翌年1月进入交配期,2月结束。怀孕期在5—6月。一般一次产仔5~6只。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4)狗獾Melesmeles
别名:獾子
形态:体型肥壮,颈短吻尖,四肢短健,前后足具有强有力的角质长爪,前爪比后足爪长。毛被有针毛和绒毛之分,针毛粗而硬,单根针毛的基部白色,近末端黑棕色,尖端白色;绒毛柔软而细短,白色。头部毛被短平,有三条纵向白纹,中间一条由吻端向上,通过额顶直达枕部;两侧的白纹由口角斜上而达耳基部。耳背及耳后缘黑棕色,耳上缘白色。下颏、喉部及腹面直至尾基部以及四肢均为黑褐色,尾背与体背面同色。头骨前尖后宽,略似犁状。乳突部分大而圆钝。“人”字脊和矢状脊发达,颧骨粗壮。
生态特性:栖息于山地林区、林缘灌丛、田间荒地、坟地、沙丘草丛及河沿岸等各种生境中,挖洞而居。獾的洞穴在地下,洞深达几米。狗獾视觉弱,嗅觉灵敏。食性很杂,其食物包括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各种小型动物如蛙、小鱼、鸟卵、蚯蚓、鼠类等;有时亦吃腐烂的兽尸;在农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亦危害玉米、土豆、豆类和瓜类。每年繁殖一次,发情期多在夏季温暖时期,于次年4—5月产仔。
地理分布:我国境内有6个亚种,东北亚种广泛分布于东北林区。
3.2.1种类由于辽宁地处东北区、华北区和蒙新区的交汇处,兼有三种区系的鸟类代表种,而龙岗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东北区的长白山亚区,因此鸟类资源丰富,共有11目、25科、78种,详见表2。
表2 龙岗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情况
3.2.2主要鸟类生态特性
(1)苍鹰Accipitergentilis
别名:黄鹰,老鹰,鸡鹰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中等猛禽,体长47~60 cm。上体深苍灰色或灰褐色,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眉纹白色而杂有黑纹。背棕黑色,尾灰褐色,具宽的黑褐色横斑,羽端污白色。下体污白色,胸、腹具褐色横斑。
生态习性: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森林中,无论阔叶林、混交林或针叶林内均有栖息。也见于山陆平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是森林中肉食性猛禽。有时亦见于林缘灌丛和村屯附近。平时多单独活动,性机警。食物主要为森林鼠类、野兔、雉鸡、榛鸡等。捕获猎物后用爪抓紧带回栖息的树上后撕裂后吞吃。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高大的乔木树上,尤以松树较为多见。
(2)大鵟Buteohemilasius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大型猛禽,体长60~88 cm。体色变化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暗色或淡色,具有暗色纵形或横形斑纹,尾色稍淡,有6条深褐色及白色横斑。飞翔时翅下可见大型白斑。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与草原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高原与荒漠地带。冬季也常出现在山脚平原地带的农田、村庄,甚至城市附近。日出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凶猛。以小型动物为食。繁殖期在5—7月,通常营巢于高大乔木树上,也有在悬崖峭壁台阶上做巢。
(3)普通鵟Buteobuteo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中型猛禽,体长51~59 cm。上体暗褐色,头顶、颈及颈侧具红棕色羽缘;下体暗褐或淡褐色,尾淡灰褐色,具深棕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白斑,翼下亦为白色,尾散开成扇形,翱翔时两翅微上举成浅“V”字形。
生态习性:栖息于稀疏林中亦见于丘陵地的农田上空。日出性,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同时在空中翱翔盘旋。飞行灵活,飞行时圆阔的两翅微向上抬。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繁殖期在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疏林或森林中高大树上。尤以针叶树较喜欢。
(4)秃鹫Aegypiusmonachus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大型猛禽,体长100~120 cm。头顶和枕部裸出,仅被短的黑褐色绒羽,颈部则完全裸露无羽,裸出皮肤颜色为铅蓝色,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蔟形成的皱翎。其余体羽褐色。嘴强大,鼻孔呈圆形。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荒原和山地森林及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有时也捕食中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繁殖期在3~5月,通常营巢于山地上部森林或裸岩上。
居留情况:旅鸟。
(5)燕隼Falcosubbuteo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小型猛禽,体长28~35 cm。上体暗灰色,杂以黑褐色羽干纹;下体淡黄白色,具黑褐纵纹;尾下覆羽和覆腿羽锈红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开阔地附近的稀疏森林,防护林带。白天活动,多数时间都在觅食。食物主要为雀形目小鸟,也捕食蝙蝠、蜥蜴和昆虫。繁殖期在5—7月,通常在4月中下旬迁来东北繁殖地。营巢于疏林或林缘高大乔木上。
(6)红脚隼Falcovespertinus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小型猛禽,体长26~30 cm。通体几乎呈石板灰色,下体稍淡;尾下覆羽和覆腿羽棕红色。雌鸟,上体似雄鸟,色泽较淡渲染棕色;胸部布满黑褐色棕纹,至腹转为点斑;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纯棕黄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森林、草原、开阔丘陵平原和山麓一带。食物主要为蝗虫、蝼蛄、地老虎、金龟子等,也吃各种小型鸟类、蜥蜴、蛙和鼠类等。繁殖期在5—7月。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端,有时也侵占喜鹊等鸟类的巢。
(7)黄爪隼Falconaumanni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小型猛禽,体长29~32 cm。雄鸟头和翅上覆羽淡蓝灰色,背砖红或棕黄色,尾淡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短斑;颏、喉粉红白或皮黄色,其余下体棕黄色,两侧有圆形斑点。雌鸟前额和眉纹白色,上体淡栗色,具黑色横斑,头顶和后颈具黑色纵纹,尾具横斑。喉白色,下体皮黄色,具黑色纵纹。
生态习性:多栖息于山区旷野、林缘、河谷疏林等处。食物主要为蝗虫、甲虫、金龟子等,也捕食啮齿动物、蜥蜴、蛙和小型鸟类等。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悬岩岩穴或岩壁上,也有在树洞中营巢的。
(8)红隼Falcotinnunculus
保护等级:Ⅱ级
鉴别特征:小型猛禽,体长31~38 cm。翅狭长而尖,雄鸟头、颈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具黑褐色棕纹和斑点。
生态习性:栖息于山地森林、林缘、旷野、草原、水域、田野等各类生境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蝗虫、吉丁虫、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小型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动物。繁殖期在5—7月。通常营巢于悬岩、山坡岩石缝隙和土洞中,也常侵占乌鸦和喜鹊巢。
参考文献:
[1]王立明,孙黎黎,张毅,等. 抚顺龙岗山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生境调查.河北林业科技,2012(3):13-15
[2]锐,于洋,董锐,等. 抚顺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11(3):91-92
作者简介:金山(1976-),男,辽宁新宾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森林生态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16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1.027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1-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