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泣血之痛”到“时光之思”

2016-02-27 00:05马启代
诗歌月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时光诗人母亲

马启代

阅读一个人,就是打开一扇窗户,藉此可以窥探一片新的原野或领空。读完《时光之碑》,对于诗人许敏的印象愈加清晰。梁小斌说他是一位“手握青草在宣告”的人,祝凤鸣说他“继承了一种田埂般哀婉凄切的音调”,黄书泉说他“不仅仅是一个乡村生活的叙事者,更是一个抒情者。”在我所感受到的影像里,许敏是一位双足立于广袤大地的赤子,他安静、忧郁、低头沉思,尽管有细雨霏霏,他仍沉浸在天地澄明之境,合着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的节律真情地吟唱。他由乡村体验到精细的呈现,由反观到反思,由一位抒情者到思想者。长诗《时光之碑》,沿袭一以贯之的主题和核心意象,从“泣血之痛”到“时光之思”,标准着他由抒情歌手到精神哲人的转变。因此,《时光之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怀亲诗歌。

许敏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乡土”诗人,我认为他倒更像是一位为“乡土”精神唱着挽歌的流浪艺人,是一位摇着经幡四处播撒信仰与爱的智者。在宏观的关于“许楼村”的书写之上,对于“母亲”的描述,在许敏的作品系列里构成了一条延绵不断的情感和美学视线,成为他内心坚守的甚至是不自觉的行为,零星地拼贴出历史的、想象的、多层的“母亲”形象,就我有限的阅读,我看到了许多让人锥心的诗句,如“冬天是一炉火。/母亲用干牛粪/把稀饭烧开/蒸气里有股甜香。”(《冬天是一炉火》、“母亲洗刷陶坛。之前,她要我们把大大小小的腌菜坛子/搬到河沿上。……母亲一身旧衣,戴着护袖,系着灰布围裙/把冰冷的河水灌进陶坛,用竹制的刷把不停地洗刷/一颗草叶的心就在这粗陋坚硬的陶坛里融化”(《又过年了》)、“火苗暗黄/灯光像水纹一圈一圈地扩散/扑哧一声灯花笑了/笑得母亲有些心酸难忍/灯芯一点一点地缩短/就快接不上灯盏里的煤油了/像一个内心孤单的人/悲伤蔓延/在破损的老屋里/母亲撑起这份孤单/第二天顶着大雪去赶集/归来时手里攥紧一根灯芯(《一根灯芯》)、 “夜风舔噬灯盏一遍遍地/灯火终于暗下去/夜已经很深/像黑咕隆咚的窟窿/村庄一点一点地陷进去//夜风很紧/想起我和大哥仍在回家途中/母亲起身/拨亮灯火/又将村庄一点一点地从黑暗深处拽回来” (《灯火暗下去》)、“风从长城以北吹来/走累了也不肯在许楼村的树杈上/小歇一会儿外婆迈着小脚/去灶间煮鸡蛋谨慎地取出花瓷大碗/往里面加一勺黑乎乎的红糖/母亲已经不那么惊慌了/这是她的第三次生育”(《1976年的大雪》)、“阴雨天。火柴皮湿了。/母亲擦了两根,没擦着/就心疼得不忍去擦第三根了·一/她去邻居家引火,攥紧一把柴禾/又从柴堆里抽出一把,以作酬谢。/看着母亲匆匆的背影/转过墙角,那么低矮/像一朵由泪水构成的暗黑的火焰。”(《简单的一天》)等,这些以“回忆”和想象组成的凡俗的生活画面,多以“冬天”和“夜晚”为背景,把在生存层面辛苦劳作的母亲和在精神层面经受命运锻打的母亲升华为诗中的艺术形象,其平静的语气和略带哀婉的语调,结合白描式的笔法和简洁、富有张力的语句,蕴含着无尽的爱怜和忧伤,这个阶段的许敏已在情感控制和内敛书写上值得赞许。如果说这些以“叙事”为主要基调的作品为《时光之碑》保留下母亲生前生命片段温度的话,那么,一些以“怀念”为主的作品,则为许敏的长诗写作积累了许多情感和思想资源,如“荒野里/风弯腰捡拾什么/火苗一颤娘/那是你五十年人世间抽搐的背影”(《泥土里的灯》)、“我宁愿陪你跪在地上,捡拾被打翻的米粒/我宁愿今生是蚂蚁,背着种子陪你下地/我宁愿自己是默默的泪水,陪着你一遍遍地流/我宁愿再穿一次血污之衣,把脐带接上”(《母亲,如果一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领着母亲的亡灵去看海》一诗,读来让人心痛不已:“母亲我想领着你的亡灵去看海/看看你灵魂企及不到的那片净水/被萤火以及被蛙鸣惊湿的我俩/静静地坐在海边/让海风吹我孤单的灵魂/让海风吹你一生的疼痛/让海认识一个中国农妇和他的儿子/让海心酸过后说我俩的幸福是多么的不合时宜”。盛敏说: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内心持久不变的对象一一母亲,与诗人自己从表层进入里层的特征化的情感,整首诗营造的气氛是宽阔而又悲凉的,是扩大的描写对象的历史和母子之间绝对情感的吟唱。”(《回忆牵引出内心美丽的吹送一一乡村的倾诉者许敏的诗歌写作》)另一方面,许敏几乎与生俱来的天然的抒情气质,使他一开始的写作就贴近自然和人性,与万物和神灵建立起了息息相关的感应,一些关涉其他主题(我并非主张现代写作的主题论)的诗篇为《时光之碑》的写作准备了必要的诗艺经验的储备。试举几例,如 “村庄是人间的小站,牛羊低唤两声/大多数时光/你小如一粒尘埃/把简单的快乐/一半给了天空/一半给了我们”(《细雨中的油菜花》)、“水泥船晃动一圈一圈的光影/拆开缝合又敏感而沉静地向外推送/像极细小的精灵在水面闪耀幻灭/我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如果水泥船继续晃动/我便觉得春天是真实的也是疼痛的“(《水泥船》)、“泥土的心跳藏在蚂蚁细微的呼吸里/一条路的缰绳,牵出一座村庄/牵出尘世广阔的牧场”(《吹送》)、“像驱逐盲人眼中持久的白雾和黑夜,/大地刚刚侧身,压扁的乳房一一山峦/有寂静之美,湖水与之并排躺下。”(《孤岛》)、“虫声,细柔了下来。被月光碰碎之前,/它们是锃亮的黄铜、绚烂的丝织品,/是一群穿花裙子的小姑娘挤在槐树下躲雨。”(《忆桂花》),特别是他的《风吹浮世》《献诗》等,堪称许敏的代表作。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许敏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已经为《时光之碑》做了大量情感和技艺的准备。

作为纪念母亲的扛鼎之作,犹如涓涓细流汇成的一排巨浪,浸透了许敏的心血和希冀。“许楼村东南l公里处,早地斜坡,立一墓碑/上书:翟恩凤,生于1944年,卒于1994年。一一题记”,作品一开篇,地点、方位、环境的介绍,将我们拉入“许楼村”这一具有诗学符号意义的氛围笼罩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碑文,50年的沧桑凝聚在短短的时光背后,轰轰烈烈无法忘却的除了时代背景上的波诡云谲,一个普通母亲的生平只有几个冰冷、简洁的生卒数字。只有面对碑文的诗人,心中和笔下不由涌动起时间的波涛。接下来,许敏从《光阴重现》入笔,以“江水浮上来,映照/清凉的瓦檐。”开篇,奠定了诗的基本语感和抒情音调,通过《童年,树枝折断》《阳光,饥饿的青春》《婚姻,大雪中》《乡村画梦》《日头的暴烈》《蟋蟀,我以为是你》《饲料机,与光阴对峙》《平静的入海口》《槐花,洁白的骨头》回顾和反思了母亲的一生和那50年的历史。纵观全诗,除了我们已经知道和说过的许敏诗歌的特点外,我认为《时光之碑》在构思谋篇和表达设置等方面均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当下,很多人的长诗是不讲构思的,一气下来,成了一首肆意拉长的短诗或短诗的注解,甚至基本就是短诗的简单组合,看不出抑扬,也没有顿挫,更有的盲目进行跨文体组装,以貌似先锋的探索实验成为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的拼装,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诗人缺乏真实情感的创作积累,使长诗成为炫技的表演秀。而许敏的《时光之碑》不存在这个弱点,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爱、对乡土血脉相认的亲情、对艺术忠贞不渝的坚守,使这首长诗成为在岁月、内心和技艺中长期熬炼、精雕细刻而成的艺术品,浑然天成中暗含着大朴素。首先,它采用“现实”一一“回忆”一一“现实”的结构,其间不断往复,形成“从现在走向过去”和“从过去走向未来”的线性轨迹。自“题记”开始,许敏通过母亲幸福的童年、横来的厄运、饥饿的少年、以及无可奈何的婚姻、无休无止的劳动、养儿育女的艰辛和积劳成疾的病痛,再逼近眼前的“墓碑”。看似平常的倾诉中不断嵌入现实的视角,给时光以理性的透析。其次,它从三条视线来推进叙述,强化个人、社会与当下的关系。一是“母亲”这条主线,自无邪童年到变成一块石碑,留下许多耐人回味的辛酸记忆,二是作为儿子的“我”这条副线,如果说“我”记事之前母亲的生活情境是听来的和想象的,那么我记事之后对“母亲”的描写就是真实的回忆。诗中通过“我”的童年和青年的经历,从“我”的角度烘托出更为立体化的“母亲”。,如《乡村画梦》《蟋蟀,我以为是你》中的集中抒写。三是作为诗人的“我”这条副线,诗人的“我”有了更为全面和细密的体察和感悟,这条视线在诗中存在的表现就是那些选取生活特写镜头和偶发的议论,如《槐花,洁白的骨头》中所显现出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有力诘问。我个人认为,两条副线的出现避免了一劳永逸的平铺直叙(这在当下很多亲情长诗中多有此弊病),增强了作品的鲜活性和感染力。再次,《时光之碑》选取了一个贴近许敏抒情基调的颜色:白色。这与他本色的抒情基调天然契合,还与“母亲”那些生活镜头浑然一体。为了强化这一大写意般的视觉效果,诗人在开篇以“妈妈,你是晨光之露”渲染后,又以“红”与整体色调加以对比(红布,红糖,红鸡蛋……/粉嘟嘟的一张/小脸),正是这些美好的影像成为“母亲”一生在“白色”中历经磨难的注脚,那张稚气的“小脸”此后在俗世里如何一步步变皱、变老、经历了人间的悲苦哀乐。你看,月光和江水都是白的(“月光比江水更白”)、屋脊是白的(“灰白的屋脊上,露珠下滴”)、骨头是白的(“44公里山路裸着骇人的白骨”)、头发是白的(“今夜,我用早生的白发祭奠你”)、更有白炽灯、白玉兰、白花花的太阳……,而长时间弥漫在诗行中的是白色的雪(尽管它与“大红喜字”形成又一次对比和反讽),我掩卷沉思,留在脑海中的是白色的时光、洁白的雪和骨头、白色的刀子(还是寒刀)。诗中写道:“时光碎了,妈妈/我看见雪白的墙,雪白的床单/托着你的病体。”、“槐花,洁白的雪/洁白的骨头,重返人间”。尽管有一泻千里的油菜花和淡蓝色的天幕,那都是为着广阔的情感而留下的衬托。此外,《时光之碑》中通过纪念母亲个人命运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让整首诗成为一个包含寓言、象征的巨大隐喻。生于1944年的母亲,在暴风骤雨(土改中只有几亩薄地的外祖父被化为富农)中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在饿殍遍地中度过了青年(“风像飘散的黄裱纸/不忍擦去以下的画面:/祖父、舅舅浮肿,外祖母饿死,你是眼睁睁地/看着她离世,嘴角流出胆汁,家里没有一粒米”),在公有制的背景下艰难度日(“劳累已使浩浩江水麻木/你在清汤寡水里与它和解”),直至“50岁,仍顶着风霜、厄运/前行”,仍是“人海里,漂浮的幸存者/一次次穿越黑暗的地洞/一次次蚯蚓般地寻找光亮”,“陷入无边的漩涡与刑期,用一个伤口/去堵塞另一个伤口”,而“黑夜的伤口永不愈合”,所以诗人问:“你是否想到戏弄你的光阴”?最后我还要指出的是,许敏有着优秀的物我合一的感受和表现品质,这与他的古典诗学修养和东方哲学素养密不可分,如“春天/院子里的一株白兰花替你生长/寂静,缓慢,时时遭遇惊恐/途径的杏树,桃树,梨树,石榴树/无花果树,都是无根的植物,流泪/不开花,关闭嘴巴。”、“风,空手而来,又/空手而归。云/体虚得如一条没有鱼类的/清冷冷的河流。因为羞耻,枣树也不肯/结下青果。”、“麻雀以一颗善心,捡拾地上谷粒”等,特别是这样的一些诗句,在艺术美之外,所带来的苍凉和思想的锐利更让我们有欲哭无泪的深切痛感:“一群乌,从废墟里飞出/披着霞衣,给不辨真相的世界/深深地鞠躬;河流/阴冷,枯瘦,像你的病体,蜷曲起来/裹紧河床,不再叙述痛苦”,藉由诗人对“不变真相的世界”的质疑和批评,我们窥见到诗人给这个时代的定性:“妈妈,你原谅了他们/原谅了这个时代的不知所措,也原谅了/它的假面、残忍以及无力奔跑的泪水”、“帮你服下,也顺便给这苍凉的人世疗伤”,而“世界的一角一一/许楼村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不变真相”、“不知所措”、“假面”、“残忍”、“苍凉”正是逼近本质的写照,故此,诗人用“墓碑沉重/抬着它的村民龇牙咧嘴一一/脚下是湿漉漉的新泥”来结尾,留下的是无尽的浩叹和发问。至此,也是《时光之碑》的精魂呼之而出,直飞苍天,昭示世人。

我与许敏匆匆一面,未及深谈,容他信任,将《时光之碑》托付于我,以上粗浅之论,恐挂一漏万。如果说许敏那些以“缅怀”母亲为主要视角的诗作,表达的是“泣血之痛“,体现的是“感恩”和“热爱”的意绪,那么《时光之碑》主要以“回忆”和体验的方式,融入了对命运、时代和未来的思考,具有了社会学、哲学和宗教学意义上的俯察和体悟,整体上转入“时光之思”;如果说之前许敏通过不间断的抒写,已经在诗学意味上开始为母亲塑像,那么《时光之碑》通过半个世纪风雨苦难的母亲的经历,已在为中国妇女、为那个时代提供有力的证词。可以欣慰的是,在我很不满意的当代长诗创作的序列里,在以“母亲”为主旨意象的作品中,就表达个体情感而言,许敏做了很有启示意义的实践。他说:“光阴是一把永不卷刃的利刀”,它在毁灭着一切,也在成就着一切。我们每个人的碑文都只能由光阴来雕刻,而我们首先“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摘自我的拙作《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以此与许敏共勉。

猜你喜欢
时光诗人母亲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诗人”老爸
愤怒
休闲时光
漫时光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