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首个中国创作基地落户义乌市佛堂镇古民居苑。11月21日,中乌两国艺术家举行作品联展。乌克兰国家功勋艺术家克徐克·尼克莱、亚历山大·拉迪欧诺夫等,和义乌知名雕塑家王泽和等,就“唐代侍女”雕像、“义乌红糖”雕塑等作品进行了现场交流。
中乌文化特殊的“血缘”关系
中国和乌克兰这两个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的国家,在文化艺术上却呈现了不少共同点。中乌两国都是古老的农业文明国家,都有根深蒂固的文化艺术传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很早就进入乌克兰的民间生活,被称作“中国料”。中国料用于服饰,用于宗教活动,也是骁勇善战的乌克兰哥萨克的象征物。乌克兰人民一向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情谊,对中国文化具有亲近感。
20世纪50年代,乌克兰的艺术作品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兴趣,对中国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列宾是俄罗斯绘画史上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也是19世纪末著名“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其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生动描绘了生活于贫困底层的人民形象,极具艺术感染力。塔·尼·雅勃隆斯卡娅的油画《粮食》创作于1949年,《春》创作于1950年,分别获得同年的前苏联最高文艺大奖斯大林文艺奖和国家奖。扎巴什塔·瓦西里曾于1956年和马克西莫夫等4位前苏联艺术家一起受邀来到中国完成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援助工作。历史渊源使得中国和乌克兰在文化艺术上有了特殊的“血缘”关系。
近些年来,中乌两国之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两国的艺术家一起写生,两国的艺术院校之间互派专家执教,几百名中国留学生也陆续前往乌克兰学习艺术。2015年3月,经过多方努力,佛堂文化旅游区管委会与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正式签署合作发展协议,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首个中国创作基地落户佛堂。中乌两国文化艺术的深度合作交流开始启程。
佛堂古镇的“神奇吸引力”
2013年11月,乌克兰尼古拉也夫州美协主席奥列格·普里霍奇科带领5位艺术家来到中国,在浙江的金华、义乌、武义、东阳、丽水等地写生,感受江南山水如画的魅力。当他们来到佛堂古镇时,义乌江边、老码头、古镇老街的点点滴滴,深深让这些艺术家着迷。艺术家表示,这里有“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他们。
2014年8月,义乌市方面邀请乌克兰油画大师塔·尼·雅勃隆斯卡娅的女儿戈扬娜·阿塔扬和知名国际策展人奥列格·亚先涅夫及5位乌克兰功勋艺术家远赴青海、西藏和义乌国际商贸城,探寻文化之旅。同年11月,他们在义乌图书馆和佛堂三立堂两地举办了“对话”第二回乌克兰油画名家写生中国展。义乌的国际商贸城、绣湖古塔等,通过乌克兰油画家,向全世界展示着风情。2015年4月,义乌第十届文化艺术品交易会上,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首次亮相,全场轰动。
2015年11月,义乌佛堂镇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中国创作基地首次大型展览“见·佛堂”拉开序幕:包括近两年来到中国采风、艺术交流的15位乌克兰功勋艺术家创作的油画、雕塑、瓷器、木刻作品近200件参展。这些作品通过独特艺术视角,反映了中国千年文化印迹古镇佛堂的历史沉淀和佛教圣地的意境、中国雪域高原的大气磅礴、西藏文明的神秘莫测,尤其反映了义乌“鸡毛换糖”精神在新丝路上再出发的当今作用,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乌克兰功勋雕塑家的
《鸡毛换糖》
对于义乌,对于佛堂古镇,乌克兰雕塑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拉迪欧诺夫特别有感触,《鸡毛换糖》是他首次来中国的第一件雕塑作品。亚洲雕塑风格、特别是中国雕塑风格,同拉迪欧诺夫之前接触过和创作过的雕塑有相当大的区别。他来中国后,首先从了解中国义乌的文化和历史开始。他说:“创作起步,我首先去认识义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收集了一些关于‘鸡毛换糖小商人的图片和资料,另外也去看了其他艺术家之前做过的‘鸡毛换糖的雕塑。”
2015年3月,拉迪欧诺夫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义乌这座美丽的国际性城市非常有“生活力”,它从过去的贫瘠地区到享誉全球的国际商贸中心之一,城市快速发展着,让他感到义乌人民很勤劳、很顽强,而且很有创造性。他对义乌人民爱好劳动、积极向上的精神由衷欣赏。
拉迪欧诺夫认为,其他雕塑家做过的基本是静态的“鸡毛换糖”雕塑,缺少“义乌活力”的象征。通过长期的思考,拉迪欧诺夫决定做动态的“鸡毛换糖”,决定使用雕塑的造型和结构强调“生活力”,核心围绕“顽强拼搏”“美好未来希望”“家庭”等代表义乌人民的独有元素展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创作,拉迪欧诺夫创作的《鸡毛换糖》雕塑作品,货郎担先生穿着简单衣服和普通的鞋,带着重重的货走在艰难崎岖的路上,很有精神,不怕辛苦,微笑着往前冲,去遥远的地方。每次离开,货郎担先生相信他会回来的,他的家人是他的动力,他身上肩负着希望,为了家人,也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未来而努力着。
(本文摄影:吕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