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荐书〕
本栏目图书由本刊与相关权威机构共同推荐
方文著:《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秉承转型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文集直面尖锐的本真性转型心理难题,如社会心态、认同挣扎、歧视审计、教育不平等、污名标定和政策过程。文集为社会心态研究与群际关系研究建构了一种理论模型即心态地图;为中文学界引介了歧视研究的新方法即审计研究;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并尝试设计提升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还深入探究了污名内化动力学和污名社会心理后效。
李路路、秦广强著:《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本书面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基于国内外阶层分析理论范式的新发展,以大规模社会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结构、性质和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本书聚焦于三个核心议题:一是对分层理论和阶层结构问题的探讨;二是对日益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间阶层及其相应问题进行研究;三是“主观分层”议题,揭示了客观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分化在人们主观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反映。
荀明俐著:《从责任的漂浮到责任的重构:哲学视角的责任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本书核心内容以责任为总的问题域,在哲学层面上探讨当代社会的责任危机及其超越问题。责任公共性的缺失成为当代责任危机的实质所在,重构责任是摆脱当代社会责任危机的一种可能性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责任的哲学反思及其重构关系到政府各项改革的推进,有助于思考市场经济和资本原则下国家机器的重构,有助于探索最终能够驾驭资本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建设。
王金玲、林维红主编:《性别视角:回顾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本书内容包含“经验与性别考察”“知识与性别反思”“科技与性别社会”三部分,所选文章分析了相关学科论述呈现的性别意识,检视了“科学研究”与“自然事实”背后所蕴含的性别偏见,反思了古典医学知识及“妇女与工作研究”“女性更年期研究”“性别与空间”等学术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学术研究应有的问题意识与对研究方法的建议。
〔美〕罗伯特·E.帕克等著:《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杭苏红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出版。在本书中,帕克和伯吉斯指出五种经常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同心圆区域,当中包括被视为最易爆发危机或分崩离析的“转变中区域”。帕克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方式。他对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邻里关系、职业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美〕布赖恩·Z.塔玛纳哈著:《法律工具主义:对法治的危害》,陈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书是一本足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看待法律的方式的著作。该书以让人赞叹的简洁、博学与清晰完成了三个实质性的任务。首先,它追溯了法律工具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的发展历史,考察了堪称法律中最为基本性的一些假定的起源。其次,该书考察了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在当代法律思维中的普遍而深入的影响。最后,该书探讨了法律工具主义的兴起会对法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耿幼壮著:《敞开的视界——跨学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书为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研究的著作,作者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对西方近现代语言文学先驱的文学理论和作品进行了深入考察和阐析,研究还涉及艺术、神学和汉学等领域,为当代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王浦劬、〔英〕郝秋笛等著:《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研究——基于中英经验的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书是中英合作项目“中国与英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中方王浦劬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在梳理既有文献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形成中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发展状况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报告,英国Jude Howell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伦敦和布莱顿的实地调查形成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验和做法的研究报告。
〔美〕罗伯特·阿特金森著:《美国供给侧模式启示录:经济政策的破解之道》,杨晓、魏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作者以时代前沿的宏观视角,深刻剖析了美国供给侧模式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出路。21世纪的知识经济要求我们采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刺激策略,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减少富有投资者的纳税额,也不能简单地刺激需求。从长远来看,国民的福祉和国家繁荣昌盛依赖于适应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的经济政策:创新型经济增长策略。
傅洁琳著:《21世纪美国主流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书从人类和平发展以及个体生命运行的角度,全面阐述21世纪美国进步文化思想,旨在通过向中国介绍美国的当代文化思想,也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圣贤文化,进而将中美文化思想做了彻底的融合和对话,中美乃至整个人类生命发展运行的爱与和平的伟大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贺海仁著:《小康社会的权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本书集中讨论了实践中的权利即权利救济问题。通过对冤假错案中权利救济的实现过程与途径的分析,通过对受害人权利救济的理论溯源与追究,通过对我国发布的人权白皮书的分析,多方位展示了权利理论的渊源与哲学基础。作者指出,人权的主体性原则反对原子式的个人主义思潮,反对各种形式的私力救济行动(如私刑、复仇等),提倡具有商谈精神的自力救济(如调解、和谈等)。
郑少雄、李荣荣主编:《北冥有鱼: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出版。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编的人类学家田野故事集。人类学家在从事田野调查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个体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带来了一种非常亲切的个体感受。本书囊括了作者历时三年收集的国内外75位人类学家的98篇田野故事。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阐发人生哲理。
高玉林著:《资本的域界与约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在现代社会,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以太”“普照的光”,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结合、文明与野蛮的共生。本书在厘清马克思的资本概念的基础上,考察资本概念的历史流变,剖析资本运动的当代危机,探讨资本生产的约束与被约束,尝试做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责任编辑:刘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