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26 10:44张杨
西北人口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张杨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沈阳110819)

新时期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张杨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沈阳110819)

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是我国新时期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培养规格与质量至关重要。文章从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以利于提高和改进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促进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路径选择;新时期

一、引言

艺术类人才是社会精神文明具体体现的角度之一,社会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艺术类人才,也离不开艺术类人才的培养。目前,社会艺术类人才培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则是业余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各有其社会功能。

艺术类院校对艺术人才的专业性、精英性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新时期艺术类人才的能力与实际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社会普及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国民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在艺术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模式中寻求突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而传统的艺术人才评价体系与方法无外乎技能加专业的单一模式,更多情况下对于外在表演型内容的考量远高于对内在思维模式与知识、认知结构的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术人才多元化思维特色的发挥,也将培养过程变得尤为单一化和模式化,不利于艺术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成熟。在一些发达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往往结合着大量人文课程的进行,考评环节并不注重量化手段的使用,更多着眼于思维形态的建立与行为和知识结构的同一性。而这种“开放式”的评价体系需要具备相当的人文基础与考评者对被考评者的充分掌控与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就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革新

应用型艺术人才与传统的精英型艺术人才不同,其涵盖的范围要更广,实用性与创造性要更强,更能适应新时期多元化的艺术领域。对跨界、融合性艺术学科的发展有着更强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培养理念。我国在20世纪末开始着重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21世纪到来时,对其他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未达到完全理想的状态。而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创新与应用则更为重要,但显然在现今的培养理念下,并未达到对新时期艺术人才的标准要求。究其原因,与培养理念更新不足有一定关联。应用型艺术人才讲求对艺术理念与能力的综合应用与实践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表演,因此在对应用型艺术人才进行培养时,应立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不能过分依赖传统的观念,结合时代,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艺术本质是需要一定天赋的,而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挖掘每个人对艺术最大的体会与领悟力,结合其潜质为其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达到良性循环。在具体目标与指导下,人才培养的效率与动力会双向提升。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懈怠情绪;另一方面带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可以在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与需求上略早准备,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未来道路上,做好规划,能够将人才培养的成果早日反作用于艺术路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健全培养内容。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非常侧重于艺术技能的提升。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脱离综合素质、强调技能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暴露了其弊端,在信息量迅速增长的21世纪,单纯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已经远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全方位的需求,要想成为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艺术人才,博学的文化知识与发散性思维必不可少,因此在现今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内容的健全与调整势在必行。艺术作为人类思想的表达方式之一,其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孤立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对艺术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而艺术本身的发展也同样作用于其他学科,想要培养出高规格的艺术人才,只有将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参透才行,这就需要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较多的充实。在其近年来的发展规律下,分支学科内部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迅速。新的学科表现是不同艺术类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不光是现今世界艺术人才的新兴趋势,也是国内艺术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国内艺术人才培养内容中比较欠缺文学、鉴赏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更多侧重于对艺术本身探究的内容。这使得在艺术类学科与领域建设与扩充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而文学等领域对艺术本身的影响不可小觑,如能在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容中有效地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精髓,对于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都覆盖了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的范畴,如《戏剧文学、历史与评论》《艺术研究》《艺术史》《音乐管理与营销》等在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中非常少见的学科与命题。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方向,特别是在更高阶段的艺术人才培养中,理论水平的重要性更将进一步体现出来。

第三,完善培养方式。艺术专业多样而富于个性,因此无法只采用单一的培养方式,对艺术人才进行“一刀切”式实践。在具体人才培养方式下,以个别与集体,共性与个性,互动研讨,小组研讨等形式进行灵活部署,将十分有利于艺术思维的激发与启迪。艺术培养的最大特色是“互为人师”,这也是与其他学科“教与学”“一言堂”所不一样的地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直接施与者会从被培养者的反馈中总结出更实际的经验,反作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在不同思维模式与认知角度的启发下,可以产生全新的思维方向,这也是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必不可少的创新技能。现今艺术类竞赛数量较前有大幅增长,而艺术类人才的应用之处也在艺术类人才竞赛中有着最为直接的体现。在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方式中,合理融入竞赛项目,对培养实践成果是很有效的体现。此外,还需加强艺术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重。传统的艺术人才培养方式虽有艺术实践的数量,但往往是质、量难以兼顾,而一定数量的实践是对艺术应用最强有力的保障。在培养环节中,合理且丰满的融入艺术实践内容,对于新时期艺术平台建设与人才实践能力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也是在培养改革中必须要践行的,有别于传统的“看图说话”。互动式学习过程的内容与结果并不拘泥于死板的条框与纹目。而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在过程中会迸发很多在命题下全新的艺术理念与火花,这些在传统的培养方式中很难成型。

培养方式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成绩会产生质的影响。单纯追求内容的培养方式很难形成社会与艺术综合发展需要的根基。而追求内外一致的综合培养模式不单是对艺术人才自身的潜质激发也是对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本身的一种正面影响,可谓是“双赢”之举。

三、当前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世纪末开始在学校系统开设艺术类课程,对学校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特别是在20世纪初对学生的音乐艺术类课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艺术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专业性与全面性并重的境地。一方面,新中国的发展急需高水平,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如何在艺术人才发展道路上不断完善与丰盈更显得至关重要。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日渐成熟,但在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人才的供需失衡。近年来,随着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艺术人才的院校与社会机构不断增加。其中本科31所,高职42所,中职130余所,其他民营机构则更是无法统计确定。但如此规模还不能满足当前我国社会对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据《2015~20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需求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显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普及型与应用型艺术人才需求得以催生,而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精英型艺术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数量如此庞大的人才需求。

第二,艺术人才培养资源分布不均衡。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为中心的艺术培养范围较为集中,且多为精英式教育,专业性很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人才的多层次和立体化培养,普及型与应用性人才明显不足。在西部地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相对较少,且师资不够均衡,这一方面限制了西部地区艺术人才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示了艺术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根本矛盾。

第三,艺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由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定位都是精英型人才,而如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得精英型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很多艺术人才因找不到合适的定位而没有很好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未能在恰当的位置进行培养与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人才的培养定位。

第四,艺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随着艺术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化,各类艺术培养机构应运而生。其中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培养机构发展时间并不长,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尚处于不断丰盈的阶段,因此使得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的配比是否合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与未来从事相关工作需求的契合度等等,都需要进一步调整与细化,随着时间的积累与人才反馈,这一现象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第五,艺术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于艺术人才在短期内需求量急剧上升,导致很多艺术人才培养机构组建较为仓促,硬件有余,软件不足,缺少必要的人才与师资储备,导致其培养体系与人才模式不够健全,严重影响了对外输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第六,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由于艺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人才经费支持,如没有非常完善可靠的支持很难良性运转,因此政府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与扶持力度至关重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政府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相对不足,亟待加强。

四、对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相比,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第一,应以培育扎实的艺术表达功底为导向。这是对艺术人才考评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无论外延如何改革和变更,艺术最本质的是技术基础,但脱离其他而只谈技术则是矫枉过正,必须合理客观的将技术作为培养与考评的内容才能够真正为艺术服务,这是不可随意省略的艺术基础。在表达艺术与人的关系时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应以培育完整的艺术人格为目标。艺术培养是一种人格塑造的过程。因为艺术的产生就是一个复杂的性格再现的过程。没有完整的艺术人格很难谈及将艺术用心用情的完整表达。诚然,对艺术人格的考评是一个无法量化的过程,其难度要远高于对技术能力的评价,但这是艺术体系中必须下大力气完善与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层面,可以从对艺术作品的诠释与艺术现象的解读来进行。辟如,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下,对艺术的地位与价值应进行深刻地剖析与思考。如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类似内容的辨析与讨论,就可以一定程度地把握个人内心的思想层面,做好进一步的情感培养。

第三,应引导艺术人才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古今皆是如此。而在现今社会,能够坚守艺术的道德规范,发挥其最大社会价值的艺术人才成了“紧俏品”和“抢手货”。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对艺术人才数量的急切需求;二是对艺术人才“艺术理想”的迫切希望。艺术与其他人文科目的本质区别之一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提升,是一项对“量变引起质变”理念践行得最为彻底的社会科学。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则无从谈及对艺术的贡献与对社会文明的推动。因此,在对人才培养成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确保人才具备正确的艺术理想是对前两个方面的有力支撑。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实行,不宜硬性量化。

第四,应注重制订突出人才个性的培养方案。能够根据不同的人才优势与特点灵活掌握培养模式的调整,有所侧重,对人才的潜质、定位等可以做出平衡恰当的估量,这也是在正面作用于艺术人才能力考评环节的基础改善方式。

第五,应注重将培养成果以专业汇报的形式加以展现。以一定形式客观衡量艺术人才的培养成果是激励机制中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艺术人才最终的发挥空间即是将艺术成果向广大观众进行系统地展现。具体操作可遵循艺术培养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不能过于随意敷衍,也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掌握好展示成果的“度”才是施行好该方法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在艺术人才培养中需要时刻动脑筋的难点所在。

第六,应强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团队水平直接影响艺术人才培养的水准和规格,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取得高规格的人才培养成果,就必须要建设高规格的人才培养团队,而这一过程必须遵从科学化、规范化与严格化的原则,任何环节都要经得起推敲,绝不可有任何情绪化因素。在国内外艺术人才多样化的今天,衡量一个合格的艺术人才培养者的根本原则除了专业水平的层次与规格外,性格是否适应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专业水平的比重。

五、新时期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与报道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未来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以其提高我国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类人才的需求。

第一,明确艺术人才的培养规模。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与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比例与同时期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艺术人才培养比例的比照发现,前者远高于后者,且一直在上升状态。这很直接地反映了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规模之大。而这种规模的扩大是否迎合市场的需要,还是供大于求导致了“批量生产”?这些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纲领化的严峻问题。为了平衡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艺术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应适当把住入口关。在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的同时,抓紧人才的基本素养的考量,并对当前的艺术市场需求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确保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又不会造成人才培养资源的过度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艺术人才的供需关系。

第二,对艺术人才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考量。在当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研究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单纯的“艺术能力”表现已不再是重点。而在当前的艺术人才层次提升体系中,对综合能力的考察早已替代了以往只专注于单一的技术衡量。随着就业市场的紧俏,高学历俨然已成为了艺术人才的敲门砖。在大量艺术人才涌入市场的大环境下,是否能够坚持学历与能力的对等性是一个十分需要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收紧入口,提高出口。抬高人才提升的入门标准,对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进行考量,宁缺毋滥。把住人才的输出标准,在应用人才的平台与通道上实现双向选择,全面考察。当然,这种提升绝非朝夕可成,需要长期进行严格把控才会有较大的改观。

第三,开展多层次艺术普及工作。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立体层面的,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人才模式。而这无疑为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兼顾人才的专业质量,又要考虑其未来的工作可能以及应用范畴,尽可能适应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进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几年时间内,国家对高级艺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及物资投资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践。有一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业已在社会相关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发挥了应有的社会与艺术价值;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取得预期的培养成绩,抑或是在社会相关领域取得的艺术回馈远达不到培养预期。艺术人才的培养应力求在多层次上下功夫,应至少对高、中、低三层次进行专门化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解决,在社会上进行艺术普及工作,加强对不同层次人才回馈社会文化艺术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通过艺术普及,提升社会对艺术的需求阈值,使不同层次的艺术人才均能在社会艺术工作中发挥其应有价值。

第四,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求与国际接轨。俗话说:“艺术无国界”,一语道破了艺术较之其他人文学科的特殊性。从事艺术工作可以一定程度上摆脱语言、文化背景等因素,单纯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情感表达。这种特殊的方式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极强的挑战性与难度。在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道路上,除满足国内艺术需求以外,面向国际文化艺术舞台的信念与理想则是非常完美的终极目标。无论是西方古典艺术,还是民族传统艺术甚至新艺术,只有突破文化的束缚,受到不同民族、学派、文化背景的接纳与传播,才是真正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全部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国际艺术交流日益频繁,“请进来”“走出去”的文化精髓在各国的思想建设领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刺激了许多新思想与新的流派。特别在艺术领域,“与众不同”成为了新时期艺术得以受到关注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特殊时期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应时刻充满危机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更加多元的艺术因素加以贯通,将是未来在艺术领域取得成绩的制胜法宝。只有打开眼界走向世界,才能够将中国本土的艺术培养成果输送到更高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六、小结

时代在不断进步,文化在不断发展。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经受着历史的考验。作为艺术的直接传承者,艺术人才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如何将艺术的思想永远传递下去,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亦是每一位艺术人才永远需要思考的课题。在新时期的浪潮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只有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才能做好一名弄潮儿,掌控方向,奋力前行。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传递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教化。通过个体的全方位锤炼,最终达到提升民族品味、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目标。

本文对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几点思考尚不够全面,鉴于我国艺术培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未来必将会有更加完善的体系与更加深入的艺术研究成果。希望文中的内容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方向起到一些有益的提示与参考。✿

[1]郭春方.发挥综合特色和优势培养创新性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42-44.

[2]郑艺,高新,蒋明.综合艺术院校创新性艺术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22.

[3]李战国,缪晨洁.美国高等艺术人才培养结构变迁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5(10):26.

[4]张艳.文化体制改革与艺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150.

[5]李志强.新形势下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4):115.

[6]雍敦全,潘昱州.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5):41.

[7]吴戈.判断与思考——艺术教育的顾盼与前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8]郑艺.综合艺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57.

[9]谭尧升.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3):151.

[10]陈国辉.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启示[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

[11]林雯.当前我国艺术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5.

特别申明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rt Talents in New Period

ZHANG Yang
(College of Art,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

Applied art talent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art in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art talents,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 of training applied art talents,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and art in the new period.

applied art;talent cultivation;path selection;new period

C961

A

1007-0672(2016)06-0119-05

2016-06-3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与政策创新研究》(10BGL034)。

张杨,男,辽宁葫芦岛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艺术类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