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走向

2016-02-25 02:13:03桑淑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意文言文中考

近年来,一些省市中考语文的文言文考查由课内转向课外,这对那些已经习惯于考查指定篇目的语文教师而言,震撼非小。震撼之后,老师们开始分析试题内容,得出结论,纷繁复杂的文言文教学中只有解词这一项在考试中能原封不动的呈现,而译句、文章内容理解部分就如天上浮云一般让人难以捉摸把握。因此,许多教师把文言文教学调整为以“解词”为中心,其他内容都是能省则省,能删则删。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一、削弱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实文言文教学以解词为重点是科学的合理的。只有解决了词义,学生才能读懂句子,从而学习文章。但是并非是明白了词义,学生就一定会翻译句子。文言文涉及很多句式,比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做相应的变动:该补充的需要补出,需要调整语序的要做相应调整,该删就删该换就换,而学生的译句能力都来自于实践。考试中很少出现我们平时练习的原题,但译句的功夫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中教师对翻译句子的讲解与学生在实践中的尝试练习是学生能够在译句的大森林中自由飞翔的双翼。让学生认真实践、积累经验、了解句式、培养语感、丰富技巧,学生们才能从容应对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因而译句这项教学环节绝不应该忽视。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整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变成以学生为主导,把译句这片教学天空还给学生。这样学生译句能力提高了,文言文阅读状况才会有所改善。译句水平决定于学生阅读能力。只有先读明白句子才能读懂文章,否则学生阅读能力就会被大大消弱。

二、轻视诵读,降低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中考篇目大约二十篇,而中考关于文言文默写部分不过占一两分,加上中考文言文考查变成课外阅读,因此有的教师索性忽略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读是语文学习的四大构件之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打开文言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钥匙,反复诵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是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途径,为全面学习文章做了充分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采用多种阅读形式;个体读,齐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例如《马说》,教师让学生诵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悲愤,从而认知伯乐对人才的决定作用。读绝对不是对时间的浪费,读中自有新收获,读中自有感知力。

三、弱化文意,降低学生的品德修养

“文所贵者义也”,我们学习文章,重点就在于理解文意,从而让我们对生活、人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而中考文言文的变革使教师觉得没必要像原来一样把文章内容做细致,深入地分析。“三言两语式”的内容讲析让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文意,文章的精华因此而被忽略掉了。比如《爱莲说》中对莲的描写多方面表现了莲的可贵品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加以分析,让学生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而如今许多教师课堂上都不再涉及豁达,正直,质朴,人品端正这些有关美德的分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解词的讲解、考查上。这样的教学既弱化了文意,也让学生丧失了一次学做君子,加强道德修养的良机。语文教师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由于我们太过功利的教学,学生们失去了多少本该属于他们的“山清水秀”?

早在1997年,教育学家钱梦龙先生曾作《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章中明确提出文言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强调这不是走老路,而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中一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能力发展规律的教法。不对考试口径,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地教。钱先生这语重心长的话语,实在是文言文教学的金玉良言。解词并不是文言文教学这片天空唯一的擎天柱,如果文不再载道,那我们教它何用?

桑淑梅,教师,现居河北唐山。

猜你喜欢
文意文言文中考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36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