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窃取你的隐私

2016-02-25 11:10四宾
检察风云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软件用户

四宾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移动客户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中对于互联网、手机的依赖也逐渐增加,这一切在给人们提供资讯、便捷的同时,也让个人信息泄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至今,中国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 设备信息、账户信息、身份、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私人空间以及隐私的被侵的确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警惕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就是究竟是谁、通过哪些方式在泄露人们的隐私。

部分手机软件泄露个人信息

具有狼性文化的市场经济不断侵蚀着个人隐私,为了实现精准营销,不少市场主体在对客户进行细分的同时,使得公民私人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被买卖、共享,与之相伴的诈骗也逐渐增多。

2016年央视3·15晚会上,央视披露,用户使用O2O类上门服务软件后,会泄露手机号、家庭住址等个人详细信息。这些软件包括叫餐软件、网购软件、叫车软件、购票软件等。一般这类软件会要求用户注册个人信息,比如姓名、手机、家庭住址等等,有的会根据用户使用的地点以及使用的时间等相关指标,分析用户的职业、爱好等信息。

对于这一信息泄露方式,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秘书长卢卫表示,该问题主要是因为手机上有一些APP软件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对用户个人信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一旦无线网络登录密码设置简单,或者路由器本身存在安全漏洞等,黑客很容易侵入,窃取无线路由器的数据,从信息中提取到个人信息。

2016年3月4日,就发生了5名消费者“在苏宁易购上购物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遭受诈骗”一事,他们集体起诉了苏宁。

这5名消费者表示,在苏宁易购网站上下单购物后,犯罪分子假冒苏宁客服名义,准确说出消费者姓名、订单编号、购买商品名称、购买时间、付款金额、收货人姓名及收货地址等订单详细信息,从而实施诈骗行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大谷打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4381名实名认证用户进行的调查显示,92.4%的受访者使用过聊天工具、游戏等手机应用软件,其中49.3%的人经常使用。41.7%的受访者因为使用手机应用软件而遭到信息泄露。受访者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0后占39.5%,80后占52.1%。

南开大学信息安全系主任贾春福认为,目前手机用户更多关注如何使用软件功能,信息保护意识淡薄。

面对各种应用需求,各类软件在研发阶段都致力于开发便于人们使用的新功能,而对于软件的安全性考虑不够周全。但是由于手机操作系统比电脑简单,一些安全设计相对较弱,软件大量应用后,就容易产生漏洞被人攻击利用。

笔者经常和朋友用微信、QQ等手机软件聊天儿。有一次大家在群聊时谈起个人信息安全话題,一名做软件开发的朋友提醒道,千万不要把私密照片存在手机里,因为几乎所有内容都会备份到手机软件的后台数据库里。

朋友的话令人吃惊不已,赶紧查看自己的手机,发现居然有7个软件有发送短信的权限,7个程序读取了联系人信息,10个软件对手机自动定位,17个程序查看了手机的状态和身份。

手机软件是否在窃取用户隐私,是否运用了这些隐私信息,用户毫不知情。

作为经常出差的笔者,每次外出时都会收到所到地方甚至沿途某地旅游局发来的关于当地旅游的介绍,这不禁令人感到恐慌。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用户怎么才能捍卫自己的隐私?

网站注册、浏览泄露信息

有媒体曾报道,市民王小姐不久前参与了一个19.9元可购两盒进口蓝莓的拼团活动,在这一拼团网站注册时,王小姐留了个心眼,使用化名“王雪”注册。两天后蓝莓到货,品质还不错。然而烦恼也开始了,一个星期后各种推销电话接踵而至,对方在电话里称她为王雪女士。“我第一次用这个名字购物,收到快递后也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撕碎了,就是拼团平台泄露的信息。”王小姐非常气愤,“一些不法商家可能借低价‘拼单’活动吸引消费者,套取买家信息。”

有业内人士表示,拼单购买模式是种变相的促销手段,商家主要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更多客户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手机号、身份号码、银行卡信息,这些个人信息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后果将很严重。

除了遇到王小姐类似的境遇之外,浏览网站也会发生信息泄露,只不过这种泄露发生得更加隐蔽。

例如我们在一些国内网站进行网购时,消费者浏览了哪些网页,点击了哪些商品,添加了什么东西到购物车,等等类似的行为都会被作为信息,用来分析客户的消费需求。随后,即便是关掉该购物网站,电脑会根据已经抓取的信息时常跳出相关产品。

此外,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高校或已成为信息安全泄露的重灾区。有记者日前对补天漏洞响应平台的数据进行梳理,发现自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的12个月间,补天平台上显示的有效高校网站漏洞多达3495个,涉及高校网站1088个。其中,高危漏洞2611个,占74.7%;中危漏洞691个,占19.8%;低危漏洞193个,占5.5%。进而导致837万以上的教职员工及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这些数字令人震惊。

然而,网站漏洞岂止发生在高校网站,不少网民每天都在经历不同形式的信息盗取:一个家庭中,孩子刚出生就有人打电话推荐奶粉、尿不湿、婴儿床等,过几年就推销幼儿园;购的新房尚未交付,就有人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装潢、家具、建材,等等;刚买了一辆新车,就有人打电话推销各类保险……如此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很难不让人怀疑自己信息的泄露。垃圾短信、诈骗电话泛滥成灾,让人防不胜防。

大数据的发展使得共享经济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然而大数据环境下如果个人信息不能妥善保管和受到法律保护,那么“分享”与“便利”必定会给不法分子的违法犯罪带来潜在的可能。

各种信息通过调查收集外泄

除了发生在手机软件、网站中信息泄露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不少信息泄露的可能。个人信息泄露源头众多,其中来自某些公司“内鬼”的泄露也不容忽视。

2016年8月26日,一名在湖南某速递公司工作的员工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受审,被指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公司系统的账号密码出售他人,导致大量个人信息泄露。

实际上根据公开披露的司法文书,类似快递公司“内鬼”出售个人信息的事件屡有发生。

《华西都市报》曾报道,有网友在微博报料称,一网站公然售卖成都市上千楼盘的业主信息,并在网站中公布了上百个业主电话,供客户试用。后经媒体记者调查发现,该网站公布的名单系真实业主信息。此后,《华西都市报》随即向成都市公安局报案。

不久这起成都市首例非法买卖楼盘业主信息案告破,3名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涉案金额近万元。民警从嫌疑人的作案设备中找到近2000个楼盘、数十万业主的个人信息。

除了生活中类似买房、买车等大件消费过程中,个人信息在填写过程中被卖方收集,然后再转卖给他人之外,各种各样的调查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不可忽视的途径。

如今,我们时常会在手机上、网络上甚至生活中遇到各种填写调查问卷、玩测试小游戏、购物抽奖,或申请免费邮寄资料、申请会员卡等活动的新消息,这些项目一般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一旦个人填写了相关的信息之后,很可能就会发生信息泄露。

2016年8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刷爆微信朋友圈的“性格测试”类公众号,因涉嫌盗取公众个人信息被微信官方平台和公安部叫停。

文中披露,前些日子,在某国企上班的杜先生参与了一类性格测试。通过关注一个相关公众号,输入自己的姓名和生日,几秒后系统便生成了一张杜先生的性格标签图片。图片上写满了字,如杜先生的名字、狮子座、超有个性、有领导能力等十多个词,杜先生和他的朋友称其“神准”。

据媒体曝光,这些进行“性格测试”的公众号运营主体,很多并没有正规运营资质,甚至是“皮包公司”,他们利用用户对微信平台的信任和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淡薄,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然后随意将众多信息打包出售,卖给相关商家。商家利用买来的个人信息数据库进行广告营销、商品推销等,导致網络用户隐私权受到侵犯。

公共WiFi可能致个人信息泄露

生活在城市,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商家为了吸引顾客都会对外张贴出“公共WiFi免费开放”,至于酒店客房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的做法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但是触手可及的免费网络,真的就安全吗?

有媒体曾经报道,一名网络用户在登录QQ时,电脑屏幕上突然弹出提示:“您的QQ已在别处登录,您被迫下线。”刚开始,该用户还以为是网络不稳定,然而等到他再次重新登录后,窗口再一次弹出类似的提示,如此,反复出现了好几次,直到最后提示密码错误,QQ账号被盗了,赶紧申请密码找回。

就在其忙着操作期间,不少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急需借钱干吗?该不会是QQ被盗了吧?”令人惊讶的是,好端端的QQ密码怎样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盗呢?当咨询了从事计算机工作的朋友时,才得知是因为“蹭”过公共WiFi。

手机通过WiFi上网后,和连接在该WiFi网络下的电脑、手机共处于一个网络,别有用心的人完全可以通过特殊的软件和设备,访问、监听别的手机传输出来的信息,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无线上网需求的持续高涨,我国公共免费WiFi迎来爆发式增长,一到公共场所就开始寻找连接免费的无线网络,成为大家的习惯。但是由此引发的网银账号被盗、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件也逐年增多。

专家建议,在使用WiFi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安全防范的意识。在一些公共场所,先要查看一下周围的无线网络环境,首先看一下它的命名,如果没有安全的环境,你一旦连接上去,极有可能遭到钓鱼攻击。

因此,在公共场所连接WiFi时,尽量不要使用网银、在线支付、电子邮箱等含有重要信息的应用。一些利用手机炒股的用户,一定要慎用免费公共WiFi。WiFi是一种无线上网相互连接的技术,相当于信息中转站,用户上网所发的信息都需要经过这里,如果黑客使用恶意软件,很容易就能盗取个人信息。

总的来说,在信息传播速度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享受着信息快速传播带来的便捷,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手机软件、网站、公共WiFi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调查和信息收集活动等等,都会给我们个人信息带来意想不到的威胁。市场经济需要畅通的信息流,但如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再怎么估计其对公民生活造成的困扰都不为过。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软件用户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禅宗软件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软件对对碰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谈软件的破解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