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
谨以此文记录那些执著而又有所成就的“公益人”。
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社会组织中,许多人都是“半路出家”,却都干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对他们而言,社会组织工作可能是本职,也可能不是本职,但倾注的精力、时间、资金等超乎常人,经年累月,栉风沐雨,甚至在工作中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他们依然不改初心,献身公益,为社会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切背后,往往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
“双拥,永远是我的本分”
上海市静安区拥军优属协会会长焦俊祥原是一名军人,1977年服役,次年入党,在上海警备区直属通讯站当文化教员直到1990年,这13年的军旅生涯,使得他和部队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他在上海新四军研究会负责经贸,通过《大江南北》讀者服务部广泛联系社会各界与读者,出任上海大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事业稳定和红火的过程中,一直热心社会公益,拥军优属,为社会排忧解难。
长相忆,军民鱼水情。他来自苏北,听着新四军爱民和群众拥军支前的故事长大,后来参军与此不无关系。到部队后,尽管所在通讯站与静安区及其静安寺街道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双拥活动却一直在延续。每逢过年,区领导和所在里弄的群众都会来部队看望,而战士们也总是为结对的社区困难群众做好事,胜似亲人,这使他觉得军民鱼水之情从未间断。
焦俊祥说,部队和静安区都是我的家,让我温暖,培养我成长,所以,带领社会组织为双拥做点事,是我天然的本分!
2008年9月,静安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第一家有法人资格的拥军优属协会,架起了军民融合的社会桥梁,焦俊祥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作为协会中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他带头捐资捐物,主动出资认领年度拥军优属项目,走进军营为官兵办实事,走进里弄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同时,他积极利用自己政协委员和商会副会长身份,动员身边的企业家加入协会,参与拥军优属工作。2012年他被推选为会长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拥军优属工作中,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和商会同仁,走进军营开展国防教育,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和社会组织,自觉投身于拥军优属的光荣事业,使协会的力量资源迅速扩大,极大地增强了协会开展社会化拥军优属的活动能力。
焦俊祥是部队的“过来人”,他最知道战士们所思所想,知道他们最缺什么,最盼着什么。为此,他对子弟兵开展技能培训、学历提升、文体联赛、军嫂就业、子女入学等,总是帮在点子上。所以特别受欢迎。战士们热心公益,希望能为老兵、军烈属或第二家乡做点什么,焦俊祥所在的静安寺商会与警备区通信站结对共建以来,他组织拥军优属庆“八一”送老兵迎新兵,走访社区伤残军人,慰问军烈属家庭。焦俊祥带领协会组建由优抚对象、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职工组成的“红星合唱队”,安排指导老师定期排练,参加全市组织的老年合唱比赛;每年两次组织优抚对象开展春游踏青和重阳郊游活动,让老人们走出庭院、放飞心情;协会还每年举办优抚对象集体生日会、金婚纪念会和庆八一、迎新春文艺会演活动等。
焦俊祥始终平易近人,一直保持着部队养成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和奉献,而不是其他。
心有大志初展翅
风华正茂的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项目经理崔鹏飞本来学医药,后来也在本行干上了,可是,父母自营一家光伏企业,业务非常繁忙,常年在外东奔西走,顾不太上照顾儿女,小崔从小就很难见到他们。读大学时,住宿在校,班主任李老师虽然单身一人带着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家庭负担很重,但还无微不至关爱他这个特殊学生,不仅教他功课,更照顾他生活,带自己烧的饭菜给他吃,经常跟他谈心,教他做人。崔鹏飞在大学时代接触过公益,感到这一行洒满了爱的阳光,很有意义,所以2011年在松江听到“石门二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招人,他就欣然报名,并脱颖而出被录取。
转行,偶然中有必然,他很快喜欢上这一行。2013年3月至今,负责联络和督导的公益项目颇多,比如运用新通讯媒介在青年人群中扩大艾滋病干预检测”项目、区公益创投“青年志愿者‘点绿行动’”、创投“公益组织创业扶持计划”、“阳光牵手——盲人心理减压和社区融合活动”、“阳光暖心——肢残人士节假日照顾与残疾人互助”;“新扶老上网计划”……几乎每一项都受到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受益的社会组织好评,年轻的他不仅熟悉项目运营,而且因为曾有在民政局社团局服务接待窗口实习的经历,在石门二路社区受过培训,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也在行,所以,最近又被社团局借调,协助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因为社会组织是新生事物,参与者往往是入行不久的新人,他们经常会有一些业务需要小崔来帮忙。浩广助老服务社开业办手续时候缺乏头绪,小崔不辞辛苦,一天从愚园路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跑大统路去社团局服务窗口跑3次;淮剧周筱芳海派艺术促进中心成立时,该中心事物的实际办理者周的儿子、外甥等遇到写标书困惑,小崔积极辅导他们,并协助申请公益创投专项经费,让他们如愿以偿,在淮剧受众较多的静安北部地区组织起了演出。小崔所在的愚园路500号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本身驻有6家社会组织,他们有什么困难,小崔也会积极出力相帮克服。从中也得到锻炼,变得成熟。
坚守,她有了火热的情怀
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是热心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因工作特点和经费有限,其成员大多数是资深社会工作者或退休回聘者,但也吸纳了几名青年志愿者来“帮忙”,2009年7月暑假,上海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的大三实习生朱怡就是其中之一。
实习一年,朱怡不拿分文报酬,而毕业后,其他实习生都另谋高就,进企业或进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考虑到她的前途和实际收入,柏万青和工作室的其他长者也劝她“到外面找找方向”,但小朱被平时柏阿姨及其团队的工作精神深深吸引,觉得这里虽然收入很低,但工作氛围却很浓,精神充实而愉快。2010年7月,她成了这里正式的一员。
此后几年,她坚守岗位,经常义务加班加点不在乎,不知不觉,她深深爱上了志愿者项目管理工作,并与社区和居民们结下了浓厚情谊。她说,自己本来都是受人照顾,而志愿者工作无论是上门关心老年居民还是开展解读心灵密码、心理咨询等项目工作,都是关爱他人,分忧解难,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她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的失恋、厌学者经过她的几次心理辅导开始康复;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接受陪聊服务或是接受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筛查,均对她亲若家人。社会需要这些公益项目,区里和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了越来越大的支持,她感到事业有前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信心。
朱怡的外婆身患阿尔茨海默症,2013年因病去世,这让她很是伤心,想到静安寺街道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30%,空巢老人逾数千,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老龄化社区,居民们对阿尔茨海默症一定也有担忧,于是在2015年,她设计开展了“忆”不容缓,守望美好记忆——黄手环在行动项目。项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针对阿尔茨海默症发病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面行动”。所谓“黄手环”是由某医疗器械机构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给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专用的金黄色特殊手环, 方便佩戴,容易辨识,里面存放着家属联系方式信息。万一老人走失,可以方便让好心人根据这些信息帮助他们回家。
朱怡和华东医院社工部的白衣志愿者一起设计了“灿烂夕阳——老年志愿者增能小组”。10名小组成员全部来自社区,平均年龄60岁左右,他们平时在社区开展“老伙伴计划”,帮扶一些80、90岁的高龄老人。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让他们掌握更多为老服务的技能,同时构建心理、社会支持网络,组织了这个集教育、支持和成长于一体的封闭式小组。8次活动之后,成果显著,志愿者们不仅成为了彼此交心的好朋友,更学到了许多心理、生理上的知识,让他们受益匪浅。来自海园社区的叶阿姨刚进小组时比较拘束,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旁边,经过几次活动,加上朱怡的关心,帮助叶阿姨消除了紧张感,让她逐渐开朗起来,不仅愿意主动和大家交流,还代表所有小组成员做了总结,进步和变化非常大。
栏目主持人:刘雨濛 lymjc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