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羽
[摘要]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乐山古城为例,总结其营造城市景观时对周围自然山水的因借和利用方法,进而探讨古代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并为当代城市的景观设计提供历史经验,也为乐山地区整体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一些历史的依据。
[关键词]人居环境;地域环境;风景营造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0-0061-02
1环境理论
华夏文明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文明的孕育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景营造体系。这种城市风景营造系统,与其对应的传统文化一样,强调一种整体观,在城市中具现为一种环境观:通过对居住地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总体认识和把握,巧妙地“点缀”人工建筑,赋予自然山水环境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具体到景观营建,既有内在的普遍适用的一种准则,也有适合不同地区各自的自然山水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地域独特性。
2设计理念
(1)乐山古称嘉州,在历史上,这里的山水环境就声名远播。宋代名士邵博赞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乐山古城自其营建之始,就十分注重所处地方自然山水环境的独特性,并通过城市的建设将其统筹起来,完美地加以利用,真正实践了“山水中有城,城中有山水”的营造理念。乐山城内北部有山,名为高标山,是城内的制高点。山顶建有亭台楼阁,登临西望,峨眉三山耸峙,继而东瞰,凌云九峰相接。城之东南,三江合流,浩淼无际,丹崖翠壁,望若图画。正所谓“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在古城周围,凌云山,乌尤山,马鞍山鳞次江岸,为怒浪之滨上凿山为佛阁,楼台,书院,与峨眉三山正对,遥相呼应,共同构建了城市的景观文化体系。这种人造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交替,多层次的景观变化,正是构成乐山古城的城市风景的特色之一。
(2)乐山,四川省西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与乐山城相距30km的峨眉山,自古就是乐山城市景观的主要因借对象。古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考察和周密权衡,进而选定乐山古城的基址所在,将秀美山川纳入城市之中,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城北高标山是乐山城的靠山,它与左翼的龙头山,右翼的玉凤山共同形成城市北部的天然屏障,阻挡北方的寒风,应纳南部的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流。
据清光绪《乐山县志》山川篇载:“高标山为府之主山,上有宋神霄玉清官,登绝顶四望,其西三峨竦峙,青衣沫水自西来会于双湖,岷江自北来,经平羌峡至凌云山前,三江合流浩淼无际,凌云九峰相接,稍南乌尤马鞍二山鳞次江岸,丹压翠壁望若画图,江流平远戎泸诸山宛在杯案,昔人谓嘉阳山水为西州冠,非虚语也。”在城市四周,山陵环绕。城西的玉屏山,来脉于二峨山,山势壁立如屏,高可百丈,在古城与峨眉三山间起到接引的效果。城东北,东南一带山势纵横叠嶂,依次九龙山、三龟山、东山、凌云九顶、乌尤山、马鞍山鳞次岷江沿岸。岷江从北侧的成都平原方向来,水势相对和缓。而大渡河和青衣江都从山地来,水势汹涌,两条河流在城市西部汇合后向东注入岷江,形成三江汇聚的壮观景观,乐山城市就建在三条河流汇聚之处。乐山除了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绝佳的城市山水格局。乐山古城以高标为城,青衣、岷江、沫水以为池,据清光绪《乐山县志》称其形胜为:“山水之胜蜀日嘉州,水陆要冲滨江无瘴,背负三峨襟带三江,孤清秀绝为蜀冠冕。”“嘉州山水”就是由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抗峨眉之重阻,城依三岛三江而存在。其“九峰秀如芙蓉屏拥其左,三峨翠若列眉鼎峙其右,控西南夷之噤喉,为东北路之要会,明秀雄胜甲于全蜀”。天赋人造的奇异景观:三江汇流,青衣三岛,凌云九峰,离堆绿影,连山巨佛,城堤合一,水围城池,凤城展翅,景色各异,尽收眼底。
(3)乐山市域内的自然山水环境极为优渥,自古即有“山水之胜蜀日嘉州”的说法。背负三峨,襟带三江。乐山城景观的空间结构,呈“三点一带”的总体形势。城内的高标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峰以及峨眉山三大主峰是这一景观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极点。古城依高标山而建,山在城中,站立于高标山巅,城周山水,尽收眼底,三峨葱翠,大佛庄严,三江汇流奔腾之势,一览而得之。凌云山正对三江汇流的水口,与乐山古城隔江而望,山体中所刻大佛固然已是绝景,位于山巅佛顶,更可将古城依山环水的形势看得清清楚楚,城内建筑,鳞次栉比,与古城的地理形势相互结合,由高标山下至水口渐次低伏,可以说是俯瞰古城景观的最佳所在。
3结语
乐山城的景观体系中,对于峨眉山的因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城西之门“瞻峨”,就是这种风景营建思想的一处体现。但是现代乐山城市的建设,没能很好地遵循古代城市营建的良好经验,使得乐山古城的自然山水结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是值得城市景观建设者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