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勤
【摘 要】语文教学一直在呼唤本位的回归,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终极蜕变。真学课堂便是立足于这样的理论实际而提出的,学生要真阅读、真思考、真表达,在语言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真学课堂;小学语文;本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088-02
教育的真实性是不可亵渎的一种探索,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语文教育既是知识的教育,又是素养的教育,语文教学的原点是每个语文教师日思夜寐的教育追求。真学课堂就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而真学课堂的构建却不是学生自己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方可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应在以语言为立足点的教学理念下,利用文本侧重于学生灵魂深处思想的把握,使学生体验真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基本形成,让学生真正会学语文,学会语文。
一、真阅读,领悟文本
语文学习的精髓是理解后的表达,而读是表达的基础,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在阅读中使学生做到真读,方可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真学课堂。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给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绽放出最美的风采。
例如,在《望洞庭》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真正去感悟到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和传统文化经典的绝美之处,让他们真正学会赏析诗词,提升语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自读、群读等方式来进行,在学生读完后,可以采取恰当的师生互评方式,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实践证明,在评价中更能体现每个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独特感受,整体感知后,再让学生结合上下句意,理解诗歌的具体意思,或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进行。
又如,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的理解中,教师就要进行赏析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找出修辞手法和体悟整句诗的意境,引导他们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再进行联想,构筑一幅美好的画面来进行表达,这样既体现了学生自己的思想,又可以让他们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在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的学习中,定然会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只有真阅读才能实现真表达,教师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和阅读体会时间,给他们绽放自己思想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对文字的感悟中,获得自身能力的真正提升。
二、真思考,促进创新
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完成这个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会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而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这对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问是一种艺术,教师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思考是问题有效性的表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的提问也是体现“真学”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海伦·凯勒》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本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就可以设置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素质提升训练。例如,对于中等生,教师就可以设置为:能够了解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语句,这类问题对于中等生而言也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他们会对关键词语的把握有全新的了解,也会对文本中一些词语的运用效果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与此同时,还会掌握一些阅读的技巧。而对于优等生而言,这样的目标显然有些简单,不能激发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探究问题。比如,海伦·凯勒的故事使你想到了什么?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谈自己对于目前学习和生活的感悟。这无疑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提供机会,很多小学生都会合理联系,表达自己生活的方向和价值观的取向,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有所获的课堂。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不断地探索,只有不停止思考的人生,才是进步的、有意义的人生。课堂教学亦如是,教师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分层教学策略为指引,为不同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地收获自己的知识。
三、真感悟,激发情感
语文素养的提升靠的就是对于文本的感悟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章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需要学生去体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悟文本的情感性,方可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丰盈,语文素养逐渐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看学生是否对文本有了透彻的感悟。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学生一些策略的指导,防止他们在语言的天地中迷失自我,也能够使他们在香满溢清的文字中受到感染,从而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自主性朗读,如:你能够从“儿童多处”读出什么?请在自主朗读后说出自己的体会。调查发现,在朗读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感悟:有的学生会想到儿童多处春光特别美;有的学生会理解得更加深入,会想到:儿童多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还有的学生会觉得冰心奶奶是一个爱儿童的人。学生在具体的词句中,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渗透的情感,这便是学生真正的感悟,通过感悟,文字背后潜藏的内涵被挖掘出来,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迅速阅读完文本后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在整体把握情感后,还能够通过具体的词句分析体味语言的魅力,找寻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芬芳世界。
四、真表达,重视实践
语文教学就应该实现本位性的回归,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教课文,而应该教会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在强调文本学习内容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形式,在每一篇精选的课文中,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各有千秋,语言表达的形式也灵活多变。比如,记叙文和写景散文的语言特点就很不一致,记叙文关注细节和人物,而写景散文则关注情感,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应该立足于文本,力求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要有所收获,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获得属于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这才是语文的本真,才是学生学习的真学。
例如,在《放小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研究文本中语言的特点,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获得新的语言实践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比如,在帮助学生理解“决心”这个词语的内涵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形式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是你,面对着可爱的小鸟,你是放还是不放呢?而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我放了它吧,可 ,不放它吧,可 ,我决心 ”等内心矛盾的语言表
达。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促使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而在第一自然段的阅读中,教师也可以设置同样的语境,锻炼学生们的表达能力,“面对小鸟,你会怎么对它呢?”由此,引导学生利用“我把它关进笼子里,给它 ,给它 ”等句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文本表达的基础上,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每节课程的安排都应该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只有立足文本实际,实现拓展性迁移,语言表达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能力,语文课堂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语文意识的关注下,回归教育原点,教师要以语文的本位教学,指导自己的课程教学,顺应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真阅读、真思考、真表达,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语文的世界,获得语言规律,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小晶.语文“真学”课堂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7).
[2] 沈卫华.优化语文教学行为,打造真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5,(1).
(编辑:朱泽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