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
【摘 要】不比不知道,比比就明了。教学《老王》时,韩军老师选择品析的语言点和其他名师基本不同,即使相同的语言点,韩老师也品出和其他名师不一样的情、意、理。名师们对语言的品析深浅有别,体现出学养和功力的差距,不承认差距就会离语文越来越远。
【关键词】语言品析;韩军;《老王》;比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3-0014-03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根据这个规定,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他人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把语言品析作为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路径。那么韩军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是如何做的呢?相比较黄厚江、肖培东、王君等名师们教学《老王》时的课堂,韩军老师在教学《老王》的课堂上,对《老王》语言的品读给人以非常奇葩的感觉。
一、很另类——选择的语言点与众不同
研究公开发表的名师们教学《老王》的课堂实录,韩军老师选择品析的语言点与黄厚江、肖培东、王君等名师基本不同。韩军老师选择的语言点有这样几个:①“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中的“幸运”一词。②“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一词。③“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这句中“北京”“解放”
“组织”三个词。④“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这句中“我不是要钱”这句话。
众名师选择的语言点则有这样一些:①“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②“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登,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④“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⑤“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⑥“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⑦文本第八节。
一篇文本包含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语文课堂上教师选择哪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品析呢?这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取决于教师对语文课堂的理解。真正的语文名师在选择语言点时往往是统筹安排、精心布局,他们常常能做到教与学两厢皆宜,也就是课堂上选择要品析的文字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所谓有利于教,就是语文课堂上通过品析这些文字往往能推动课堂进程完成老师教学的任务。所谓有利于学,即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这些文字往往能让学生触摸到文字蕴含的情、意、理,触摸到文本的深处。
在教学《老王》的课堂上,黄厚江、肖培东、王君等几位名师选择品析以上那些语言点,可以直抵文本的核
心,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和“我”的不幸,可以感受到两个人的善良,当然也可以感悟到“我”和老王在精神上的不对等,从而理解“我”的“愧怍”。
韩军老师为什么选择“北京”“解放”“组织”“取缔”“我不是要钱”这几个语言点?首先,和其他名师相
比,韩老师还没有真正弄明白语文课上为什么要品读语言。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的品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感情色彩,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同时能较好地理解文章意旨,并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而韩老师在课堂上是为了品读语言而品读语言。韩老师对语文课堂上为什么要品读语言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和普通老师一样,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品读语言只是装装门面、做做样子。韩老师在课堂上更喜欢做的是对文意、文化的挖掘,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给人碎片化、无序化的感觉。
其次,韩老师选择以上那些语言点,还和他拔高了的远离文本的社会批判的文本解读有关。韩老师过分夸大了文本中的社会批判信息,把文本解读为批判文化大革命那一段荒唐的岁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顺着语言这条路,可以探寻到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意旨。很明显韩军老师是领会了文本错误的意旨,找错了文本的道。
二、如嚼蜡——品析完全没有语文味
品析语言,不是只有语文课堂上才有,其他各科的课堂上都会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个概念或原理,数学、物理、生物、历史等所有学科,都会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的细微差别,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那些概念或原
理。所以不是说课堂上有语言品析了就是语文课了,关键是品析要有语文的味道。
韩军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对语言的品析可谓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全文中他选择“北京”“解放”“组织”“取缔”“我不是要钱”这几个词语来进行他所谓的“咬文嚼字”。细读课堂上韩军老师对这些语言点的品析,让人有味同嚼蜡的感觉。下面我们看韩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取缔”这个词语的品析。
师:再对一个词“咬文嚼字”——“取缔”。
生:政府还取缔了老王“拉客”的工作。
师:“取缔”三轮车拉客,咀嚼“取缔”二字,有无商量的余地?政府什么作风?
生:不商量!不讲理!
师:政府考虑过老王这样的人的生活了吗?“取缔”后,就截断了老王生活的全部经济来源。如果你是市长,你应该怎么做?
生:给工作,给工资,给房子,有养老,有医疗。
因为品析语言只是手段,是为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服务的,这里的品析,完全指向了文本社会批判的意旨,文本的其它情意理都没有涉猎。
对《老王》的解读,韩军老师和肖培东老师有相同点,都指向了社会批判。文本中当然有社会批判的信息,但是过分强化文本中这方面的信息,是不恰当的。肖培东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有点过了,韩军老师则是完全扯远了。韩军老师对“取缔”的品读已经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给人感觉像是在解读社会。endprint
相比较韩军老师的自说自话强拉硬扯,肖培东老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反复读,在读中涵咏体味。课堂上,肖老师或让单个学生读,或让女生群体读,或让男生群体读,或请全班齐读,当然也少不了肖老师自己的范读、引读、领读,还有师生齐读。如引导学生品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一环节。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
生2读。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读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地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这一环节,肖老师七次要求学生读,两次教师范读,一次师生齐读。学生在反复读中读出了滋味,这滋味就是语文味。
同样是语言品读,两相比较,什么是语文味,什么是蜡烛味,一品了然。
三、神品析——品出风马牛不相及的情意
即使是选了相同的语言点,韩军老师也会引导学生品读出风马牛不相及的情意。如关于“我不是要钱”这个语言点的品析,其他名师也有品析到这个语言点,但品出的情意和韩军的却完全不同。下面是韩军的品析。
师:我们再来“咬文嚼字”——“我不是要钱”这五个字。
老王与杨绛夫妇是朋友,“不是要钱”,一方面表明是一种友情,另一方面是老王“不敢”要钱。那是一个荒唐的时代,单干户如果从事经营,发生金钱来往和经济交易,就是搞“资本主义”,就犯法。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单干户干活收钱,是自由的。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是北洋时期,鲁迅坐三轮车,拉车的可以大胆收钱。《骆驼祥子》是民国时期,祥子也可以自由收钱。为什么解放后就不能单干、不能收钱了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的确需要健全、完善。
生:不健全。
师:这就是造成命运不平的根本原因。以致最后走向了“文化大革命”。所以我们要改革、要开放。
听说现在改革开放了,北京换了市长了,也听说老王在天堂里安装上电话了。你们就是北京市年轻的新市长,请给老王打一个电话,表达对老王的愧怍。
《遥问天堂——新市长的一个愧怍的电话》
谁先来说?
(师扮老王)
(生与师打电话,课堂进入高潮。)
而根据其他名师的品析,特别是黄厚江老师的品析,这里“我不是要钱”,是老王的真心话。因为老王把杨绛等人看作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值得信任的人,所以他在临死之前要把这些东西送给自己最最亲近的人,并不是来要换钱的。最后之所以又收下钱,那是因为杨绛的坚持。而且杨绛还有一招就是让别人捎去,也就是这次老王不收下钱,杨绛最终也会让别人捎去的,老王为杨绛着想,为了省去这一麻烦,还是收下了钱。当然这里可以看出“我”对老王的不理解,这实际上也是我“愧怍”的原因之一。而韩老师引导学生品出的情意和文本要表达的情意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语言品析需要教师有纤细敏感的语言能力,不是老师想到哪儿就能做到哪儿的。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理想“着力于言语”,是非常让人心悦诚服的,但是做起来何其难哉?
名师并不一定都能把语言品析到位。如对文本第八节的品读,品读得最透的是黄厚江老师,而其他名师品读得有深有浅。这样深浅有别的品读体现出语文教师的学养和功力。能如黄厚江老师那样精准到位的品析需要语文老师终身努力,当然更需要有愿意努力的谦虚态度。如果自我标榜自我膨胀,不承认自己的学养和功力差,那只会离语文越来越远。
(编辑:朱泽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