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发热80例临床观察

2016-02-25 08:10谭红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12期

谭红英

【摘要】 目的:观察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阴虚发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患者水煎服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知柏地黄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发热疗效满意,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知柏地黄丸

【中图分类号】R25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86-02

青蒿鳖甲汤出自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瘟病条辨》的下焦篇,书中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其方药组成: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所治症候为温热病后期,阴虚邪伏而致夜热早凉,舌红苔黄,脉细数。笔者应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发热8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所诊治门诊患者的160例阴虚发热患者作为观察的对象。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最小者48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56.05±6.08)岁;病程最短者0.5年,最长者12年,平均病程(2.62±2.42)年;对照组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者46岁,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57.25±6.88)岁;病程最短者0.5年,最长者11年,平均病程(2.53±2.39)年。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版教材中的内伤发热篇,即: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然而临床上证候的表现往往并不全部如上所述,常常仅见身体某部位(如口腔内部、胸部、后背部、下肢部)反复性发热、发烫、烧灼感(在后面的病例介绍中将以此为例)。临床上表现为低热,有的患者所测体温正常,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除以上症状外还多伴口腔溃疡、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小便频数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以清虚热,凉血滋阴为治疗原则。药物组成:青蒿12g,鳖甲30g,生地黄15g,知母10g,丹皮10g。随证加减:口苦、口干,剑下烧灼者,加生石膏、黄连,以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心慌难眠、易怒者,加连翘、栀子,以凉血清心安神;口腔溃疡、便秘者,加玄参、竹叶,以滋阴清热,导热下行;午夜发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麦冬,以清退虚热、滋阴液。用法:1日1剂,煎汤60~200ml口服,3次/d,餐后一小时服用。14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2.2 对照组给予知柏地黄丸(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11020152)6克/次,2次/d,14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症候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lOO%。临床痊愈:肾阴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肾阴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肾阴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肾阴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优于对照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4 病例举例

患者周某,男,52岁,于2012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口腔热烫三年,但不欲饮,伴手心烫、手汗多,饮食二便均正常。食水果后口腔热烫反而加重,至此患者也很少食水果。曾怀疑糖尿病,在省内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查血糖、糖耐量实验和甲状腺功能测定均正常,口腔科检查亦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血脂亦在正常范围内。服用田七花叶颗粒、清火胶囊及黄连解毒汤等,稍微减轻但并不明显,二至三日后又复发,由于过用苦寒伐胃之品,致服药期间及服药后数日出现腹胀、腹痛,恶心,不欲食,大便粘涩难下等一派脾虚胃阳受损之象,又需服用健脾胃、消食除胀中药才能恢复。

详询之,患者于此病前,因到朋友家做客,食用较多羊肉后引起。查其舌质红,其上覆以白腻苔,自觉口腔内有如火烧感,即使冬季亦如此,手心发烫,握拳后汗出漉漉,纳可,时有返酸,脉细数。遣方以清虚热,凉血滋阴为主,辅以化湿健脾理气之药。其方如下:青蒿12g,鳖甲30g,生地15g,知母10g,丹皮10g,茯苓20g,枳壳8g,甘草5g,七剂水煎服。该方服用七剂后,口腔烧灼感明显减轻,手心出汗好转,大便通畅,1日l行。患者来门诊询问要不要再持上方继续服用。按脉查舌后,舌已由白腻转为薄白,脉象和缓,知其内热已退,脾胃湿气渐化,证明上方思路正确,继上方基础上加重清虚热力量,而化湿健脾药稍减,即成:青蒿18g,鳖甲30g,生地20g,知母15g,丹皮10g,茯苓I5g,枳壳5g,甘草5g。予继续服用,半年后随访,以上诸症均已消除。

5 讨论

阴虚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现代医学认为此症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多给予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药物治疗,但疗效并不满意。中医学认为此病是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亏耗,阴不制阳,阳胜则热,故为发热。但此种发热往往热势不高或体温多在正常范围或仅患者自觉发热。多半是在肾阴虚的基础上发生,究其原因多由患者禀赋阴虚,饮食多食煎炸炙牔之物,持久情志过激,郁而化热,耗伤阴液,久病耗伤阴液所引起。

本方中青蒿苦、辛,寒,为清虚热除骨蒸之要药,《本草求真》中有“能人肝经血分,以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凡骨蒸劳热……当须服此。”在临床上常以清透阴分伏热,对于阴虚内扰所致五心烦热,低热不退及瘟病后期余热未清有可靠的疗效。鳖为至阴之物,滋阴潜阳,退虚热,《药性论》中述“除骨热,骨节间劳热”,其质较重,药量应较青蒿为大。生地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然其较滋腻,量不宜大,正如《本草衍义》所言“凉血补血,补益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多服恐伤人胃气。”知母为退热除蒸之良品,泻无根之肾水,疗有汗之骨蒸。丹皮凉血除烦,清相火,阴虚发热者多有烦躁易怒的情志,而此药除烦解郁正合病症。在阴虚发热的辨证上,多从卫气营血结合脏腑辨证,适当地加以滋补某脏之阴的药物。本研究证实,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知柏地黄丸的治疗,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阴虚发热疗效更满意,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阴虚发热之证,患者平时可能服用过于苦寒之品,有伤胃气之嫌,脾胃功能上或多或少可能受损,临证时要加用护胃健脾之品,凝滞中有灵动,以应万全。由于此病非一日所形成,治疗上常有反复的情况,阴虚发热的患者在日常生活的调理亦很重要,可多食用桑椹、梨、猕猴桃等水果,饮食上可食银耳、枸杞、燕窝等滋阴清热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