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好莱坞发展历程与“拿来主义”
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摘 要:本文阐释了好莱坞的发展历程,认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到现今,因其完成了电影技术、创作手法的更新换代以及电影制片制度的完善,电影史上习惯称为“新好莱坞”。如今它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电影产业一颗耀眼的明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它采取了向他人借鉴学习以弥补自身不足“拿来主义”的精神。
关键词:好莱坞;发展历程;拿来主义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57
20世纪的好莱坞,在美国这片世界经济的沃土上迅速崛起。自1903年起,美国电影重心开始移向西海岸,以追求更充分的日照和壮丽的山川景色,为电影选景的创作基础。1910年代初,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发现好莱坞这块电影拍摄圣地,到1913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在好莱坞建成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本年代中后期,大卫·格里菲斯、查克斯·卓别林、哈罗德·劳埃德、道格拉斯·范朋克等许多电影大师纷纷来到好莱坞,随之华尔街大财团也加入到电影产业的投资和生产中,这些力量的注入使好莱坞电影迅速崛起。时至今日,好莱坞已成为全球电影产业一颗耀眼的明珠。
“好莱坞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阳光明媚的洛杉矶市的一个区。据说在1894年有一个名叫威尔科克斯的人来这儿定居。他的妻子把他们的住宅称为‘好莱坞’,即橡树林的意思,虽然这里并没有橡树。”从1903年开始拍片起,这座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1903年成立好莱坞城,已有人口25万,好莱坞的发展历程大致上可以分成两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第一段是从1903年开始拍片到战前即1939年,这段时间的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三方面原则:即戏剧性的故事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无修饰的连续剪辑。第二段是从战后1945年到现今,因其完成了电影技术、创作手法的更新换代以及电影制片制度的完善电影史上习惯称为“新好莱坞”。这一阶段的好莱坞电影以尖锐的视角揭露社会矛盾,批评和抗议社会不公,以宽广的视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注重电影的镜像作用,打破单一叙事模式。充分发挥剧情对人物性格、人物命运、人物情感的塑造作用,与此同时新好莱坞电影还更加注重影视的基本语言——镜头,在表现手法和象征手法的纯熟运用。
值得欣慰的是好莱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高效运作,并且许多美国电影人都以各种各样行为方式服务于反法西斯战争,试图缓解人们灰暗压抑的心境,减少战争阴霾给人们带来的伤害,鼓励人们等待,追寻光明的到来。但由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因素作用下,美国制片厂体系四面楚歌,陷入瓦解瘫痪,好莱坞电影机制迫于无奈开始转型。此阶段的动荡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过渡期,虽无大作但也是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拿来主义”一词是鲁迅先生最早提出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收录在《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危机。因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促使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鸦片、电影等进行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而当时的青年们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于外界事物过分抵制,形成了盲目排外的倾向,影响了中国本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产生了“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中对“拿来主义”的定义是对待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己所用。鲁迅先生则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倡导,提出了我们应该树立批判性思维继承文化遗产和对待外来文化。
邯郸学步是学不来的,东施效颦更是效不透的。针对这一现象鲁迅先生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但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与五四文化运动中的抄袭、模仿、山寨不同,他的“拿来”是有选择性的“拿来”,他的“主义”更是一种辅以“拿来”世界观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新好莱坞”电影创作发展体式中,就秉承“拿来主义”原则,对世界各国文化都有独特的表现和运用。电影是传播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有效利器,好莱坞电影制作人们非常了解电影这一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当今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竞争、交融、共享、共存。而东方文明的璀璨夺目又令西方世界垂涎欲滴,当西方文明向往着东方文化的古老和神秘,而东方文化也希望向世界敞开心扉,让西方更多地了解东方的时候,好莱坞便趁机把握住了观众的受众心理,来获取更多世界的眼球,定制属于自己的“游戏潜规则”。
“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一支生力军,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角斗士》、《哈利波特》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我们必须承认全球化为广泛交流和创作世界性的电影文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但是也对各个民族怎样保有自身的文化风俗、文化传统、文化继承乃至传统文化都提出了挑战,隐性的文化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阻碍着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拿来主义”古已有之,人类要想进步就不能故步自封,必须擅长向他人学习,擅长“拿来”。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倘若没有“拿来主义”就不会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就不会有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不会有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更不会有现在人类的美好生活。“拿来主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擅长向他人借鉴学习以弥补自身不足的精神,更是一种创新精神。综上所述,本文的“拿来主义”定位应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与发展并存的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
[1]郭庆光编:《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易存国编:《影视文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潘天强编:《西方电影简明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美]克莉丝汀汤普森 大卫·波德维尔著 陈旭光、何一薇译:《世界电影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美]里奥·汉德尔著 向勇雷、龙云译:《好莱坞如何读懂观众》,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
[6]黄文达编:《外国电影发展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彭澎、杨维抒编:《电影艺术文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8][英]沃伦·巴克兰德著 雍青译:《电影认知符号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9]周星、王宜文著:《影视艺术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张英进著:《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蓝爱国著:《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美]罗伯特·C·艾伦(Robert C.Allen)道格拉斯·戈梅里(Douglas gomery)著 李迅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
作者简介:
栾维亮,西安思源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综合0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