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林 魏润源(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甘肃金昌 737100)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原则和实施应用
杨海林 魏润源(金川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甘肃金昌 737100)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实施的相应教学原则,是教师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教材处理、教法和教具使用及教学组织的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原则;实施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原则是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教学原则对于选择和使用教材,对于确定教学方法和运用各种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正确选择和运用它们指导教学,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教师向学生传授具有现代科学水平的、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知识,使教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同时要结合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特点,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二者统一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
实施这一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
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事实材料的引用要可靠,概念的表达要精确,原理的论证要严密,技能的训练要严格。
2.教学中有目的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倾向,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对科学的态度以及刻苦专研、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坚持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既懂得本专业基础技术理论,又会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的未来技术工人。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尤其是加强学校的生产实践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技能,举一反三。
3.要注意精讲多练
教师要很好地提炼中职学校通用教材内容,为多练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懂、熟、会,才能有可能争取课堂上解决问题。
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实施直观性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1.使用直观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学上的实物演示、实验、实际测量、参观和实际操作等,都属于实物直观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直观手段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论与固有知识。模象直观是通过运用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而进行的。
2.直观手段的运用应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教学中使用直观手段,要尽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的主要特征,以获得清晰的表象。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就是通过教师生动的、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实施这一原则,应遵循下列几点要求:
1.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抓好重点、难点,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功。在教学中,应把较多的精力用于讲解重点,保证学生明确而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突破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把难点分解为几个比较容易掌握的部分或步骤,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2.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对自身今后事业的作用,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反对“注入式”,不搞“满堂灌”,讲授留有余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给学生以思考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3.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4.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并从学生的发问、质疑、作业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学生在尊师爱生的气氛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敢于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才会学得主动、积极、富有朝气。
教学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实施这一原则,要按教学大纲、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解决矛盾。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并为学习新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这个原则所反映的是掌握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实施这一原则,一是教师讲授知识时,要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突出重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知识的痕迹,而且要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复习。三是组织好学生的各种作业,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四是注意对学生知识质量的检查,培养学生评价、检查自己知识质量的能力。
反映课程教法和学生特点之间、班级授课制中教学的同步要求和学生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实施这一原则,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二是课堂教学要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出发。三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长善救失。四是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运用以上任何教学原则,都不是孤立地进行,应当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必须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综合运用有关的教学原则,发挥教学原则体系的整体作用,推动教学过程顺利进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