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宜聪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浅析黔中阳明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
赵宜聪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贵州阳明文化是传统儒家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而产生的富有黔中特色的文化,王阳明谪贵期间,结交友人、传道授业,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阳明后学在黔发展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留下的遗迹与阳明遗迹共同构成了贵州阳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内容。本文将根据贵州省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源优势,结合阳明文化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开发与保护阳明在黔遗址,对地方文化经济发展提出合理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王阳明;黔中;保护;开发
王阳明在贵州的遗迹,与其它地方相比较,具有时间较早、数量较多、保存较好,且相比浙江、江西地区又相当比较集中。贵州省总计有阳明遗迹多达30多处,这些遗迹大多留有王阳明在贵州时的大量诗文篇章,从而留下大量文化遗址,许多遗址都成为了当地旅游目的地。阳明在贵州遗址,几经沧桑,大多保存了下来,成为贵州珍贵的明清建筑精品,它们不仅保存和丰富了贵州的明清时期建筑,还能使游客体会到阳明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冲击着经济大潮流,很多人在不断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此之际,贵州省应抓住阳明文化这一文化热点对王阳明及其弟子遗留下来的遗迹及大量诗词歌赋,应抓紧开发与保护,使刚刚起步贵州阳明旅游文化得到开发与利用。因而我们如何开发利用这笔丰厚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就成为了当下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1黔中阳明文化的缘起和形成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被谪贵州龙场驿,在赴贵州上任的路上走了一年零三个月,于正德三年(1508年)二月到达贵州,正德五年(1510年)初离开贵州,在贵州居住长达三年的时间。阳明在黔期间于龙场悟道,心学集大成,同时开办龙岗书院,后又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在黔留有大量的弟子。
王阳明在贵州讲学,贵州人士始知有心性之学,以至出现黔中王门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席书、刘秉鉴、蒋信、冀元亨、陈宗鲁、汤伯元、叶子苍、钱凤祥等人,也是早期在贵州传播阳明心学的学者。从阳明抵黔,到龙场悟道,至阳明学说在黔中大力弘扬,使清初逐渐形成了黔中阳明文化圈。王学可以说在贵州开拓了一片天地,形成了一定规模,造就了许多著名学者,使王学得以发扬。因王阳明及其弟子的组成,具有强烈的地区性特点,其地理范围和辐射面积几乎包括贵州全境。
2黔中阳明文化的主要资源
阳明和其弟子在贵州建书院,传播王学。探访阳明圣迹,其足迹遍布贵州许多地方,在加上其谪居龙场,王学后人多分布在贵州全省,构成了贵州阳明心学文化旅游圈。主要分布在贵阳市部分地区的草庵、玩易窝、龙冈山、阳明洞、阳明祠、阳明桥等遗迹,在这些地方留有王阳明的大量诗文和著名篇章。从王阳明在龙场创办龙岗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贵州书院讲学之风后。培养了一大王门后学,阳明弟子在书院讲学因得到王学的要旨,从而广泛的传播王学的学术和书院建设打开贵州讲学之风。
修文是明洪武十九年(1384年),水西彝族土司奢香夫人在此设龙场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设修文县,取“偃武修文”之意,时龙场驿隶属修文县。明正德三年(1508年),三十七岁的王阳明沛流离地来到龙场。王阳明到达龙场驿之后,驿站破损不堪,无法居住,便在驿站不远的草棘丛中搭了一间极其简陋的草庵栖身,并写下《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诗文。驿站附近有一处偏淹洞,王阳明困居时在洞中玩索《易经》而有得,并写下《玩易窝记》,后此地被命名为“玩易窝”。
阳明洞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城龙冈山中,原名东洞,洞内宽敞,前后相通。王阳明谪居期间曾改名“阳明小洞天”。阳明洞洞口呈半月形,洞高约3.2米,宽约7米,洞内约有200平方米。洞内四周石壁上随处可见隐隐约约的字迹。有的字迹已经被岁月磨损,变得模糊不清,有的字迹却清晰可见。据介绍,阳明洞现存摩崖石刻43幅,镌刻时间从明代万历年间一直到中华民国。洞口有隆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书“阳明先生遗爱处”和清道光年间知县所书“奇境”石刻。左侧刻有万历年间云南参政罗汝芳“阳明别洞”四字。洞口右边有当年王阳明手植古柏二株,苍翠挺拔。一幅明万历十六年由张晶山书写的石刻“师儒久仙化,小洞尚东风,旧榻苔莓合,遗风气势雄。良知真悟觉,遗爱此邦隆。正学超濂洛,千年仰圣功。”反映了“阳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龙场悟道”期间,王阳明在当地少数民族的帮助下,创建了龙冈书院讲授心学,吸引大量贵州学仁前来聆听。王阳明在龙冈书院不知疲倦地“讲学布道”,深得当地诸生的敬服。王阳明离开龙场后,黔地学儒把栖霞山奉为圣地,大家相约从此不在山上放牧采樵。悠悠岁月,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伴随着历史的滚滚车轮,阳明文化愈加深入人心,研究、创新、传承源源不绝。“龙场悟道”已然成为中国稀有的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创新精神。
3黔中阳明文化的开发建设的构想
在当下阳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一个热点,阳明学生及其阳明弟子留下来的遗迹文物和他们所到过的遗址,开始受到游客的青睐,在王阳明的家乡浙江和他悟道的贵州龙场已经开始出现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旅游文化。但是通过常年探索,黔中地区的阳明文化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其旅游潜力远没有开发出来。怎样才能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3.1增加景区宣传力度,加大新型媒体传播渠道
贵州阳明文化如何才能广招游客,需要加大其景区的宣传力度和社会传播。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阳明文化宣传的论坛,加大宣传阳明文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对发展阳明文化的信心,是发展贵州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认识从而为贵州阳明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社会气氛。
贵阳的阳明祠在1995年被贵阳市政府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这对阳明文化在贵州省的宣传有很好的作用。这种宣传既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时代主题提供了条件,而且也加大了对其开发力度,对发展贵州阳明文化旅游有很好的促进。二是要宣传贵州阳明文化中的名胜古迹,促进其吃、住、行、玩等促进消费的旅游条件的改善,加大力量对阳明文化进行外出宣传实现杭州、贵阳、江西三地横向宣传介绍。三是对阳明文化旅游的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和研究工作,目的是提高贵州阳明文化的知名度,扩大贵州旅游的客源市场。
3.2组建“阳明文化旅游圈”
发展“贵州阳明文化圈”建设,需要做到贵州省各地区旅游合作机制,在合作机制下成立旅游合作机构,其任务是制定贵州地区阳明心学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对贵州阳明文化的科学总体规划,实现科学发展,最佳分工,从而有效的市场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资源整体发展的优势,加速旅游文化的开发快速实现商业化。并协调省内各地区旅游优势保护贵州地区的核心经济发展利益,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规模,建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发行有关旅游的宣传资料。协调旅游发展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加强与外省的联系,从而带动中国阳明心学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形成长江流域阳明文化旅游热线,共同走向世界。
3.3贵州阳明文化圈和人文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贵州省对阳明文化的研究从80年代开始,一些教授撰写了个人对王阳明研究的论文,逐渐形成了在贵州有组织的进行研究活动。1994年成立了贵阳王阳明研究会,并举行了第一次讨论会。贵州已出版研究王学的论文集有《王阳明在贵州》;《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王学之思》;《王学之路》等多部著作,形成了良性的发展循环。在投资使用上,贵州主要将阳明文化运用在旅游开发和文化旅游上,使其有偿使用实现其发展。
3.4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交通条件
贵州省阳明文化旅游发展,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在各地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旅游设施、配套环境等都是影响客源的重要因素。贵州要加快和改善与阳明心学文化发展的相应的旅游设施。注重改善交通条件,以适应旅游快速化;便捷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旅游服务条件。包括住宿条件、餐饮条件外,需要加强旅游度假村建设和大型游乐设施、购物中心与场所建设,逐步形成以吃穿住用行一天化发展的模式,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档次效益。
3.5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发展体验旅行资源
黔中阳明旅游中的景点与其它景点相互连接在一体,贵州应利用现有的旅游景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辟阳明文化旅游文化专线,使旅游者能在短时间内领略到贵州山水洞瀑的神奇,体验贵州阳明文化的魅力。可采用既有旅游线路四条:
甲秀楼——南霁云寺——阳明祠——仙人洞——通济桥——太慈桥——地下公园——花溪公园——惠水波云洞——长顺白云山。
修文木阁山——龙冈山阳明洞——玩易窝——三潮水——三人坟——天生桥——六广七峡——修文石林——息烽西望山——黔西麟角山——黔西水西公园——百里杜鹃
凯里云溪洞——香炉山——清子孙应鳌墓——黄平江峡——飞云崖——施秉云台山——舞阳河游览区——镇远青龙洞——岑巩龙鳌河风光——梵净山——思南中和山
龙里冠山——负定云泉飞渡——福泉水城——福泉仙桥石林——葛镜桥——麻江水落潭瀑布——都匀文峰塔——西山公园
3.6建设以贵阳为中心的阳明文化圈
贵州作为一个旅游大省,积极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保持稳定地高速发展。更要保持旅游品牌的吸引力,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断挖掘潜力重点开发阳明文化旅游景点,树立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实现与周边地区的有效衔接,带来规模效应。首先应选择以大贵阳作为贵州阳明文化旅游圈的中心投资建设。这是因为贵阳城区和修文是贵州阳明文化古迹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又具有时间较早、数量较多和相对集中的特点。王阳明当时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在修文和贵阳两地,故有“龙场悟道”之说,因此把大贵阳作为贵州阳明文化旅游的中心是以历史的客观现实为依据的。
阳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重要的影响举世瞩目,阳明文化形成于贵州。“龙场悟道”是其形成的原点,具有区域的特殊性、历史性和唯一性特征。阳明及其阳明后学在贵州传播阳明文化的过程中,以现今贵州的发展看可以组成有一个以贵阳为中心的涉及多区域的文化圈。贵州大阳明文化圈作为贵州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几乎遍及全省。从文化演进的角度说,它是中华主流文化与贵州本土文化互动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区域文化的角度讲,阳明文化圈的人文资源往往与贵州的自然景观相结合。最大化的利用贵州的阳明文化品牌,把贵州阳明文化圈的人文资源开发出来,使贵州的旅游业在自身文化得到发扬基础上的到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朝文,龙志毅.贵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贵州旅游文化论坛”论文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晓昕,李学友.王学之魂.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
[3]秦家伦,王晓昕.王学之路——中国贵阳99阳明文化节暨王阳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4]谢建忠,郭作飞.三峡文化研究(第6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5]王晓光,丁海.贵阳年鉴 2000.贵阳:《贵阳年鉴》编辑部,2006.
[6]王保健.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年鉴 2011.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7]杨龙.贵州旅游地理.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30-02
作者简介:赵宜聪(1991-),男,河南开封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中国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史。